友善水稻田抑制雜草有妙方!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台中場)實驗在水稻田間放養水生蕨類「滿江紅」,不僅能夠抑制雜草、增加土壤氮肥,甚至也可增加水稻產量。不過即使好處多,推廣多年仍少有農民嘗試,主因為滿江紅種原少,農民必須有一水池培育滿江紅,才有足夠產量用於水稻田裡,因此農民嘗試意願低。
女農楊淑華表示,泰國KKF自然農法也推廣此法,不過泰國全年皆水田,滿江紅可不斷繁殖生長,她在台南實做,因水旱輪作無法讓滿江紅穩定生長,她嘗試以臉盆培育滿江紅,「但放在一、兩分的田上,滿江紅數量根本不夠。」她提醒,福壽螺也會吃滿江紅,水田又會面臨較多福壽螺狀況,「若福壽螺都去吃滿江紅,不吃水稻,也不錯。」

水稻田放養滿江紅 抑制雜草、增加土壤肥力
台中場試驗每分地放養50至65公斤滿江紅種原,經過20至30天即可佈滿水面。臺中場助理研究員曾宥綋表示,滿江紅為水生蕨類,繁殖速度快,水面密集佈滿滿江紅後,便可避免雜草生長,抑制率可達85%以上。
除了抑制雜草生長,滿江紅更可提供下一期水稻50%的氮肥來源。曾宥綋解釋,滿江紅與藍綠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能將空氣中氮氣,轉換成植物可利用的氮肥。因此水稻田曬田時,滿江紅死亡,藉由耕犁到土壤裡,釋放肥份。
若管理良好,每分地滿江紅的鮮重可達5公噸,耕犁入田後,可釋放出7.5公斤的氮素,約等於施用130公斤菜籽粕,足以供應下一期水稻生長所需氮肥的50%。
台中場退休研究員賴文龍早在2004年就已針對水稻田放養滿江紅做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與未放養滿江紅水稻田對照,放養滿江紅的水稻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密實性,且增加水稻有效穗數,提高稻作產量約5%。

抓準時機放養滿江紅 水稻產量增加
友善水稻農為避免福壽螺危害,會在插秧時把水放掉,等到秧苗長到一定高度再進水,福壽螺這時發現稻子過老,較不會咬食。由於福壽螺也會吃滿江紅,曾宥綋建議,等到插秧後,去除福壽螺,進水時再一起放入滿江紅。等到接近收穫期暫停供水,滿江紅便會死亡,這時也不用特別處理,直接耕犁入田,成為土壤養分。
至於是否有其他副作用?曾表示,目前未發現,還在陸續研究。賴文龍則指出,「不會有副作用,只要水位控制好,就沒問題。」若是太早放養滿江紅,會影響水稻成長,太晚放又無法抑制雜草。必須抓準時機放養,同時配合低水位,水稻產量就可增加。

滿江紅種原少 農民嘗試意願低
不過,台灣尚未有大規模販售滿江紅的廠商,農民僅能向台中場領取少數滿江紅種原,自己培育。曾宥綋建議,友善水稻產銷班可以找水池共同長期繁殖滿江紅,若無大面積水田或水池可供保種,亦可採塑膠桶等容器,只需於桶底填充20公分土壤,並維持10-20公分水深,同時適度提供過磷酸鈣及氯化鉀等肥料以利種原保存。
水稻田放養滿江紅已推廣多年,台灣卻少有農民採用此方式種植,曾宥綋更表示,目前僅台中場水稻田在做試驗。對於農民為何嘗試意願低,曾認為,對於慣行農民來說,除草劑不貴,若使用滿江紅防治雜草,並不會馬上有效果,前期還是需要依靠人工除草,農民仍習慣直接噴藥,更省事。
曾進一步說明,對於友善有機農民來說,若滿江紅放養數不夠,抑制雜草效果就不出來,但又沒空間培育滿江紅。「各農民組織起來去做才有成效。」期望以產銷班形式,一起在農村水池培育滿江紅,這樣數量才夠用。賴文龍也認為,主要是因為沒有多餘水池培育滿江紅,因此農民嘗試意願低。

楊淑華:實際操作並不順利
楊淑華曾實際在水稻田放養滿江紅,不過並不順利。她表示,自己去水資源區撈滿江紅回來放養,但數量不足,無法佈滿整個水稻田。在最需要抑制雜草的水稻成長初期,滿江紅繁殖速度又慢,難以達到效果。
雖然泰國KKF推廣此法,不過,楊指出,當地全年皆水田,滿江紅可不斷繁殖生長,而自己的田為水旱輪作,稻田曬乾,滿江紅就跟著死亡。即使能成為田間養分,但下一期稻作又會面臨沒有滿江紅可放養的窘境。楊也嘗試以臉盆培育滿江紅,「但放在一、兩分的田上,滿江紅數量根本不夠。」也沒有多餘水池可以培育滿江紅,最後只能作罷。
楊認為,宜蘭為全年水田,或許比較能嘗試在田裡放養滿江紅。不過,福壽螺也會吃滿江紅,水田又會面臨較多福壽螺狀況,「若福壽螺都去吃滿江紅,不吃水稻,也不錯。」只是在抑制雜草跟福壽螺搶食間必須找到平衡。
水田怎麼會改行去種福壽螺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