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放養「滿江紅」防雜草又天然高氮肥,為何台灣稻田推不動?

友善水稻田抑制雜草有妙方!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台中場)實驗在水稻田間放養水生蕨類「滿江紅」,不僅能夠抑制雜草、增加土壤氮肥,甚至也可增加水稻產量。不過即使好處多,推廣多年仍少有農民嘗試,主因為滿江紅種原少,農民必須有一水池培育滿江紅,才有足夠產量用於水稻田裡,因此農民嘗試意願低。

女農楊淑華表示,泰國KKF自然農法也推廣此法,不過泰國全年皆水田,滿江紅可不斷繁殖生長,她在台南實做,因水旱輪作無法讓滿江紅穩定生長,她嘗試以臉盆培育滿江紅,「但放在一、兩分的田上,滿江紅數量根本不夠。」她提醒,福壽螺也會吃滿江紅,水田又會面臨較多福壽螺狀況,「若福壽螺都去吃滿江紅,不吃水稻,也不錯。」

滿江紅應用於抑制水稻田雜草(圖片提供/台中農改場)

水稻田放養滿江紅 抑制雜草、增加土壤肥力

台中場試驗每分地放養50至65公斤滿江紅種原,經過20至30天即可佈滿水面。臺中場助理研究員曾宥綋表示,滿江紅為水生蕨類,繁殖速度快,水面密集佈滿滿江紅後,便可避免雜草生長,抑制率可達85%以上。

除了抑制雜草生長,滿江紅更可提供下一期水稻50%的氮肥來源。曾宥綋解釋,滿江紅與藍綠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能將空氣中氮氣,轉換成植物可利用的氮肥。因此水稻田曬田時,滿江紅死亡,藉由耕犁到土壤裡,釋放肥份。

若管理良好,每分地滿江紅的鮮重可達5公噸,耕犁入田後,可釋放出7.5公斤的氮素,約等於施用130公斤菜籽粕,足以供應下一期水稻生長所需氮肥的50%。

台中場退休研究員賴文龍早在2004年就已針對水稻田放養滿江紅做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與未放養滿江紅水稻田對照,放養滿江紅的水稻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密實性,且增加水稻有效穗數,提高稻作產量約5%。

滿江紅可豐富農村景觀及生態(圖片提供/台中農改場)

抓準時機放養滿江紅 水稻產量增加

友善水稻農為避免福壽螺危害,會在插秧時把水放掉,等到秧苗長到一定高度再進水,福壽螺這時發現稻子過老,較不會咬食。由於福壽螺也會吃滿江紅,曾宥綋建議,等到插秧後,去除福壽螺,進水時再一起放入滿江紅。等到接近收穫期暫停供水,滿江紅便會死亡,這時也不用特別處理,直接耕犁入田,成為土壤養分。

至於是否有其他副作用?曾表示,目前未發現,還在陸續研究。賴文龍則指出,「不會有副作用,只要水位控制好,就沒問題。」若是太早放養滿江紅,會影響水稻成長,太晚放又無法抑制雜草。必須抓準時機放養,同時配合低水位,水稻產量就可增加。

季節限定-冬季溫度降低時滿江紅由綠轉紅(圖片提供/台中農改場)

滿江紅種原少 農民嘗試意願低

不過,台灣尚未有大規模販售滿江紅的廠商,農民僅能向台中場領取少數滿江紅種原,自己培育。曾宥綋建議,友善水稻產銷班可以找水池共同長期繁殖滿江紅,若無大面積水田或水池可供保種,亦可採塑膠桶等容器,只需於桶底填充20公分土壤,並維持10-20公分水深,同時適度提供過磷酸鈣及氯化鉀等肥料以利種原保存。

水稻田放養滿江紅已推廣多年,台灣卻少有農民採用此方式種植,曾宥綋更表示,目前僅台中場水稻田在做試驗。對於農民為何嘗試意願低,曾認為,對於慣行農民來說,除草劑不貴,若使用滿江紅防治雜草,並不會馬上有效果,前期還是需要依靠人工除草,農民仍習慣直接噴藥,更省事。

曾進一步說明,對於友善有機農民來說,若滿江紅放養數不夠,抑制雜草效果就不出來,但又沒空間培育滿江紅。「各農民組織起來去做才有成效。」期望以產銷班形式,一起在農村水池培育滿江紅,這樣數量才夠用。賴文龍也認為,主要是因為沒有多餘水池培育滿江紅,因此農民嘗試意願低。

滿江紅也能應用於抑制水芋田雜草(圖片來源/台中農改場)

楊淑華:實際操作並不順利

楊淑華曾實際在水稻田放養滿江紅,不過並不順利。她表示,自己去水資源區撈滿江紅回來放養,但數量不足,無法佈滿整個水稻田。在最需要抑制雜草的水稻成長初期,滿江紅繁殖速度又慢,難以達到效果。

雖然泰國KKF推廣此法,不過,楊指出,當地全年皆水田,滿江紅可不斷繁殖生長,而自己的田為水旱輪作,稻田曬乾,滿江紅就跟著死亡。即使能成為田間養分,但下一期稻作又會面臨沒有滿江紅可放養的窘境。楊也嘗試以臉盆培育滿江紅,「但放在一、兩分的田上,滿江紅數量根本不夠。」也沒有多餘水池可以培育滿江紅,最後只能作罷。

楊認為,宜蘭為全年水田,或許比較能嘗試在田裡放養滿江紅。不過,福壽螺也會吃滿江紅,水田又會面臨較多福壽螺狀況,「若福壽螺都去吃滿江紅,不吃水稻,也不錯。」只是在抑制雜草跟福壽螺搶食間必須找到平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