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古人流傳至今的美-傳統砌石工法

文:紀京佑/梧桐志工

圖/編: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生活在充滿水泥石柱的大廈,每日被工作埋沒、匆忙度過的你,是否有意識到在高鐵新竹站旁的世興運動場,正有一塊綠地漸漸展現雛形?10月5日的淡涼秋日,卻藏不住人們對綠意的渴望,和那對環境和社區想要貢獻的洶洶熱情,於是,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舉辦的「竹北食物森林營造計畫x工作派對」,在此狂歡登場!!

這塊面積約300坪的凹地草皮是公園的滯洪池之一,為了增加城市的綠色體積,梧桐基金會發起建置竹北食物森林的計畫,在維持滯洪池既有的功能下,要把草皮變成有樹有食物的森林,而第一步,就是整地砌石。

從古至今,『石』為建築一切事物之基,砌石工法源自於先民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傳承。有別於水泥灌漿的速成方式,它保留了對大自然的尊敬,讓每一顆石頭相互依靠,卻又在彼此之間保留空隙,好讓空氣和雨水落入土壤,是對大自然友善的生態工法。

砌石工法有許多種,這裡採用的是「梅花砌石法」,又稱「五六七工法」,名稱來自於石頭堆疊後的形狀:每一顆石頭周圍都有5-7顆石頭圍繞,如同有5片花瓣的梅花。為了要穩固耐久,從挑選石頭到擺放位置都是學問,擺對了,即便遇到地震搖晃也不易倒塌;擺錯了,就可能對人造成危險。自學砌石的志工隊長細心分享砌石的原則:

  • 挑選的石頭形狀最好一頭大一頭小
  • 堆疊時下層的石頭要比上層大,下面的石頭才能承受上面的力量
  • 任一顆石頭擺放時要「外大內小」、「外高內低」才不易向外掉落
  • 任一顆石頭的下方要和至少兩顆石頭接觸;把石頭的中心點和兩個接觸點連起來,要像一個「人」字,「人」的雙腿站的愈開就愈穩

聽起來像堆積木一樣簡單,但實際做起來相當困難,因為每一顆石頭都不一樣,要同時符合上面的所有原則,只能靠不斷嘗試:這樣擺不行就換一個面,再不行就換一顆石。

參加者在大太陽下搬著石頭,砌石的原理與過程一心一印,尋找最適合的石頭,嵌合疊石,方能讓石與石有互相牽引的力量。這個道理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要透過不斷磨合、相互支撐,才能成就穩固強大的社會力量。

砌石雖然費時,卻是古代人和自然一起表達出人文風采和環境永生共存的美,在未來,這片城市食物森林將保持自然滲水,減少水土流失。讓我們在工作之餘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喚起心中的綠芽,找出身為大自然的一份子最原始的初衷吧!

下次的工作派對x厚土將在11月7日(三)舉行,歡迎至梧桐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www.wutong.org.tw報名,衷心期待您與我們共建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