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在地澎湖味─石鮔燉排骨湯

夏秋之際,在大海退去後,廣袤的潮間帶,三三兩兩的婦人們,看似意興闌珊的漫遊時則正張開風霜吹過,一雙銳利的眼睛。在如茫茫沙漠中,尋找屬於他的獵物─石鮔,一種底棲的章魚。在漁獲豐收時,每個婦人能捕到十餘斤的章魚。再加上潛水捕捉的,擬餌誘釣的,滿滿的章魚,在早期沒有冰箱的年代,只能是用最原始的收藏方式,曬乾。

曬乾的過程:婦人用其巧手將章魚頭中的內臟,一清而出,是完成的第一步。第二步,將章魚頭從中剖開。球狀的頭,展開成圓餅圖,就完成了前置作業。

再來就是進入曬乾的步驟,看似簡單的工作,章魚腳必須將其整理成如翹翹的八字鬍形狀,再依序地排列在曬網上,接受風和陽光的昇華。經過重複地翻面後,幾天的時間。如紅寶石般赭紅色的石鮔乾。就成為澎湖子民宴客,家常不可或缺的食材了。

台灣經典的辦桌菜魷魚螺肉蒜,來到了澎湖。所謂一方土養一方人,就地取材成了當地的味道便是如此,〈石鮔燉排骨湯〉、〈石鮔煮五花肉〉便因應而生。

三兩隻石鮔乾剪成小塊,排骨一隻,些許蒜頭、添加上白蘿蔔。不需要任何花俏的烹調方式。以一鍋水為媒介,將陽光與海風運雞的鮮味,釋放而出,最後,取點大蒜葉,放入鍋中。章魚的靈魂將在你小啜一口湯之時,帶著海味席捲向你的全身。這樣一道雅俗皆宜的湯品,正是屬於貧脊的年代,所延續不可抹滅的澎湖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