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河川自由奔流的國家:317國際河流行動日在雙溪「為河流而走、守護丁蘭谷」號召千人響應

3月17日週日早晨八點開始,隨著北迴鐵道列車送來一批又一批的步行者,雙溪火車站前小廣場立即被陸續湧入的一千多位參與者,擠的水洩不通。這些外地來到雙溪的嬌客,是為了參加由雙溪反水庫自救會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河流行動日」。

(北迴鐵路帶來一車又一車的健行參與者,將小鎮的火車站擠得水洩不通。雙溪反水庫自救會提供。)

雙溪這個綠意盎然的平靜小鎮,一下子被五顏六色的人群「掃街」,幸而沿途有救國團青工會夥伴支援交通導引,使得活動順遂進行。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各梯次健行團搭配導覽人員解說引導下,一步一腳印,認識這個雲霧繚繞的舊礦城、北迴鐵路上的河流之鄉。

 

 

(雙溪當地許多導覽員熱心為健行者解說雙溪生態人文資產,並闡述河流生態之珍貴。圖片來源:雙溪反水庫自救會提供。)

雙溪是淡蘭古道往來台北蘭陽的中繼站

雙溪更是淡蘭古道北道上的必經之路,蘭陽與台北距離百公里,在過去道路交通部便時,雙溪便是往來台北與蘭陽平原重要的中繼站。既有蘭陽的人文風土輝映,又有台北的繁華熙攘商旅,淡蘭古道可以說是雙溪文化最佳的註腳。

 

(適逢天公作美,活動上午綿綿細雨,雙溪的山川雨霧相映,更顯雙溪山水之美。空拍協力:吳杉榮)

主辦單位沿著導覽規劃路線,為來訪步行者簡介這條重要古道上的歷史與斑斕文化,導覽行程走過雙溪代表性的地景「渡船頭」,也走過傳教士馬偕醫師往返傳教行醫的「長老教會教堂」,雙溪新的地標建築「共和大橋」。

清代雙溪與貢寮同屬於淡水廳「三貂堡」管轄,因此在魚行里有魚行公廨,當地人稱「公館」,當地人在此引牡丹溪水進入水圳灌溉農田。

健行訴求「守護丁蘭谷」

健行目標是雙溪水庫計畫預定地「丁蘭谷」,丁蘭谷口有全台聞名的原生種山藥產區,因受到上游山區屬於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所庇護,水質絕佳,因而造就優質的山藥產出於本地。

 

丁蘭谷內彷彿世外桃源,人為破壞甚少,是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有台北鳥會及許多生態人士在此定點監測鳥類,活動當日也有台北鳥會特別響應,在丁蘭谷口與參與健行者分享鳥類監測之樂趣。

(藉由台北鳥會大力支援,在丁蘭谷進行一年的鳥況監測,成果斐然。台北鳥會幹部於317活動當日與參與健行民眾分享成果。圖片提供:雙溪反水庫自救會。)

自2017年起,行政院提出前瞻計畫,計畫內規劃於丁蘭谷興建「雙溪水庫」因而引發當地居民籌組反對雙溪水庫自救會保護家園,反對行動有環保組織與生態團體陸續聲援支持。至今政府仍未鬆口放棄「雙溪水庫」計畫,雙溪丁蘭谷之綠色資產未來仍屬未知數。

317健行活動至丁蘭谷水庫興建預定地折返,千餘位健行者於丁蘭谷谷口舉行會師,在會場由當地小農團體與社區組織、環保與生態團體於現場做擺攤交流生態文化與當地農產品,活動於十二點,由自救會長呂瑞弘於現場帶領高呼口號「守護丁蘭谷、為河流而走」,見證本次活動圓滿落幕。

為河流而走,盼以生態環境資產帶來地方重生

地方團體為守護家園,於2018年3月17日舉辦河流音樂節,一舉振奮地方環保意識。於今年(2019)3月17日再度舉辦「為河流而走」,以在地的人文史蹟、生態環境作為振興雙溪地方的綠色資產。

健行活動意外獲得空前響應,據悉在活動網站上線開放報名後,一日之內即湧入數百名眾報名參加,報名之踴躍,一度還有成員以為網站故障,經確認之後,四日內即突破一千人次報名。

 

(來自各地報名參加健行,讓平靜的小鎮增色不少。圖片來源:雙溪反水庫自救會提供)

主辦單位人力物力有限,擔憂導覽能量不足,遂公告致歉說明並關閉報名網站。但主辦方估計仍有一千五百位民眾報名參與3月17日之健行活動。

第二屆國際河流行動日在雙溪圓滿落幕,本次活動成功,有賴於許多環保組織、台北鳥會、生態團體與當地的夥伴團體串聯響應,促使民眾反應踴躍,無畏風雨參加健行活動,為環境生態發聲,大大振奮雙溪當地居民,認同生態與人文資產有可能為雙溪打響知名度。

 

(代表淡水河與基隆河守護聯盟前來聲援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陳建志,說明河流保育工作的重要性。雙溪反水庫自救會提供。)

東北角是大台北的自然生態教室

東北角由於地廣人稀,屬於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山脈與森林受到嚴格保護,屬於大台北地區難得的生態豐富地區。本區有瑞芳九份、平溪的觀光資產,也有貢寮東北角的海岸景觀資源,反核運動數十年的歷史文化,再加上雙溪豐富的生態資源,當地人認為東北角有絕對的潛力作為大台北的環境教育重心。

 

(在自救會會長呂瑞弘帶領下,參與健行民眾高呼口號,為活動畫下句點。空拍支援:吳杉榮)

誠如協辦單位雙溪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黃妙足致詞發人深省的指出,雙溪的人文生態資產,是由雙溪先人所守護,這一代雙溪人有責任守護這塊綠地,繼續傳承給後代子孫享用。

大台北地區人口稠密,東北角是僅存一處的地廣人稀的鄉村地帶,在反核運動與豐富的海岸生態環境相互輝映下,國土規劃如何做合乎永續發展的規劃,值得所有大台北地區的市民與團體共同思考。

(丁蘭谷溪流之美,豐富的生態資產讓人反省,是否對自然環境強求太多而回饋太少。照片來源: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環境小組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