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蘆筍導入新科技,智慧化管理省時又省力。台南將軍區的蘆筍名聲響亮,將軍農會聯合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台南農改場)和臺灣大學,於昨(16)日舉辦溫室蘆筍科技應用觀摩會,展示「蘆筍節水滴灌」、「省工機具」、「無線感測裝置」的運用,提供農友更多省時省力的方法。
將軍區農會總幹事吳明成表示,將軍區蘆筍種植面值達37公頃,其中有20公頃為溫室栽植,提升蘆筍溫室栽培的效能為農會輔導重點之一,也是將軍區未來發展的主要重點。
無線感測裝置2萬元,讓蘆筍栽培省水省工省人力
吳明成說明,蘆筍的種植過往都仰賴人力,不僅耗時且成本高。將軍區農會與台南農改場合作,並於今年一月參與智慧農業的計畫,加入臺灣大學的研究團隊協助,從「省水、省成本、省工」三方面嘗試,透過智慧化的方式穩定產值與成本,把將軍區的蘆筍鎖定在質優價高的市場定位。
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生物統計組教授劉力瑜表示,農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技術,透過科學的角度,這些技術都可以被傳承下去,而此次合作的「無線感測裝置」則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王人正進一步說明,他們以第四屆百大青農黃昭穎的溫室蘆筍做實驗田,將兩分地的溫室分成十二個區塊,裝設十五個感測器,針對土壤、溫度、濕度、光照這四個部分做感應。感測器每一分鐘就會回傳、更新數據,從空氣中的溫度與濕度,能夠知道是否需要風扇調節;從土壤濕度情形,可以得知什麼時候要啟動滴灌系統;監測土壤養分,則能對肥分做相對應的處理。
台南農改場補充,裝設十二組是為了實驗能夠做全面性的比對,一般農戶約裝設二至三個就足夠,裝設下來費用約在兩萬元。
滴灌設施省水,種出蘆筍口感更好
從節水方面來看,台南農改場路竹站站長謝明憲則是強調「滴灌」的重要性。他表示,蘆筍要做到水分控管,其嫩度與質量才會穩定。這套系統設計透明的管路,能夠看見滴灌情形,且上方有一「張力劑」能夠知道水分導入狀況如何。他進一步說明,蘆筍栽植分三個階段,留母莖期要讓蘆筍母莖保持濕潤,讓它快速生長,所以水量要多;採筍期相較留母莖期水分控制較乾一點;休閒期則是把水控制下來,不要讓它成長太快。
謝明憲曾把滴灌與溝灌的蘆筍做水分的監測,發現溝灌的蘆筍因為水分控制不穩定,纖維較多,不僅難切割採收,口感上也相對沒那麼好,因此認為滴灌是蘆筍溫室栽植的好選擇。
導入機械,輕鬆割除「老化母莖纖維」
台南農改場研究員郭明池也介紹蘆筍採收的兩樣省工機具。蘆筍採收過後的老化母莖纖維質粗,必須將其割除,才能進行下一期的栽種。過往使用人工,相當費力難割除,適當使用機具可以提高效能。
郭詳細說明以機械割除老化母莖的三個步驟:首先,要把與人等高的蘆筍切除上半部,使用「雙刃綠籬機」,此設備機型較輕、好操作,但因為使用機油發動,操作時得保持良好的通風;再來使用一般割草機將下半部的殘株去除;最後,剩下來於地面下的根,使用「就地碎化機」,像推車一樣推過去就能碎枝。他評估,一分地用這些機械操作下來,最多一個小時就能夠處理完就地碎化的程序。
百大青農黃昭穎回鄉種植蘆筍已邁入第五年,他表示,一開始交由盤商收購,後來透過農會共同運銷,目前則是做出心得與品牌,今年做為溫室蘆筍的實驗農場。他起初對於滴灌系統很排斥,認為澆水靠過往經驗就能夠處理,但後來配合使用後,覺得能夠更清楚化水分的運用。
在導入老化母莖機具方面,黃昭穎更表示認同,「一說到割草(切除老化母莖)那就是我們最害怕、最累的時候!」過往碎枝都要用人工一個一個蹲下來處理,和用機具來做,效率相差很多。
農糧署提供1/3購買機具補助
除了這些機具與科技化設備之外,做好分級制度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將軍區農會總幹事吳明成表示,目前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買賣的蘆筍有95%來自將軍區。推廣部主任林彥良補充,以北農來說,可以分為大(直徑1.5公分)、中(直徑1-1.5公分)、小(直徑1公分以下),每一種區間的蘆筍都有其運用價值,而將軍區農會則是透過做好分級制度,將品管與價值穩定下來,農民也才能有穩定的收入。
而農糧署則表示,目前已知道將軍區對於機具設備有一定需求,針對農民將提供1/3的購買機具補助,再請農友透過農會登記。而若是其他地區有蘆筍機具設備的需求,也望農會盤點需求量,再回報給農糧署,以利日後預算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