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茶香的魔術!茶改場研發萃取裝置,濃濃包種茶香滴成茶香露

飄散在空氣中的濃濃茶葉芬芳,現在也能蒐集起來並製成產品!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今(30)日發表「茶香萃取裝置」記者會,此技術能夠捕捉製茶過程中散溢的茶香,將茶香與水蒸氣收集成「茶香露」並進而製作成各式茶製產品。意即,未來只要在飲料裡加入茶香露,就能喝到具有濃厚茶香的飲品!

與茶改場合作的業者表示,包種茶的香氣較其他茶種濃厚,已成功開發出「茶啤酒」,並榮獲2019年世界品質評鑑大賞(Monde Selection)銀牌。茶改場製茶課課長楊美珠說明,此項技術不僅能做茶香萃取,也能用在花香的萃取,做成花香露,例如,玫瑰、茉莉花等,擴大應用至其他領域。

打開瓶蓋,透明液體散發濃厚的茶香與花香,此為茶改場研發捕捉的茶香露(攝影/段雅馨)

歷經六年研發,茶葉乾燥同時捕捉茶葉香氣

茶改場場長李紅曦表示,國內的茶產業以沖泡為主,附加產品除了食品的開發之外,其他也都只有作為飼料添加物等相關利用,對於茶產業當中「香氣」的使用,過往都只能聞其香而不能捕捉。她表示,民國102年開始茶改場進行茶香萃取的技術研發,歷時六年完成研究與相關技轉,盼望從不同的角度發展茶產業。

主要研究此茶香萃取技術的楊美珠解釋,茶葉在萎凋跟攪拌步驟當中會產生茶香,等到茶香風味足夠的時候,再進行炒菁、揉捻、乾燥等步驟。而茶香萃取利用「冷凝」的技術,在最後乾燥茶葉的階段,蒐集原本散逸的茶香與水蒸氣,變成一瓶瓶透明且具有茶香氣的「茶香露」,以包種茶來說,一公斤的茶菁約可以得到30到100公克的茶香露。

楊美珠補充,因茶香露為天然萃取,適合放入冷飲、保養品等,若需要經由熱處理的產品(例如烘焙)則不建議使用。

設備約20─40萬,可視不同乾燥需求選擇

楊美珠說明,該項技術除可保留住茶香,更能提升茶葉乾燥的效率與品質。與茶改場合作的茶農、白青長茶作坊第五代茶職人白順楊說明,茶葉需要在短時間內收乾,水分越多、時間拉越長,對於茶葉的品質變化就會越大。茶香萃取技術的設備在抽出香氣與水蒸氣之後,會將空氣過濾一遍,再回灌到原本茶葉的乾燥機裡面,他表示,「對於茶葉的乾燥度是有一定幫助的。」

楊美珠補充,目前研發出兩款設備,一款是結合了茶葉乾燥與茶香萃取功能,價格為30萬到40萬元;另一款是能與現有茶農的茶葉乾燥設備接合的機款,價格為20萬元。茶農或業者可以依據自身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機款。

萃取茶香機器(圖片來源/茶改場)

茶改場測試,包種茶最適合用作萃取

楊美珠表示,茶改場測試過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品種,發現包種茶的水分、香氣最適合拿來做萃取,而像是高山茶或是球型茶,因為在製程中會再加上團揉的步驟,水分會再更少,一公斤茶菁就只得到30公克左右的茶香露。至於東方美人茶,雖然香氣充足,但因為在國內整體產量偏低,價格較高,若是要做香氣萃取,則只能走高單價市場。

技轉茶香萃取機器設備的廠商、崧雨企業有限公司工程師鄭鎣銓表示,因為包種茶的水分較其他茶種多,香氣萃取較為容易。另一家技轉香氣萃取技術業者、順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亭傑也表示,包種茶的香氣較其他茶種濃厚,但未來也不排斥進行其他茶種的香氣萃取。他目前與六家茶農契作,將購置茶香萃取機器,合作的茶農就不用自行添購設備,也期望藉此能與更多茶農契作並開發更多元的產品。

白順楊認為,對於北部種植包種茶的茶農來說,這項技術會是一個很好的推廣契機。他表示,「北包種南烏龍」為鼎立南北部的兩種台灣茶,不過,後來烏龍茶在市場上熱門度與價格皆高過包種茶,若是透過開發包種茶的其他附產品,可以讓大家知道包種茶也有其他不同的經濟價值。

(由左至右)茶改場課長楊美珠 、場長李紅曦 、技轉廠商王亭傑、茶農白順楊、技轉廠商工程師鄭鎣銓(攝影/段雅馨)

包種茶香露製成「茶啤酒」榮獲國際大賞銅牌

王亭傑表示,目前已成功開發出「茶啤酒」,並且榮獲2019年世界品質評鑑大賞(Monde Selection)銀牌,並在五月份時會有五千瓶在全聯通路上市,也計畫研發「透明茶」。除了茶類飲品的開發,保養品也是另一個相當大的市場。

楊美珠說明,此項技術不僅能做茶香的萃取,也能用在花香的萃取,做成花香露,例如,玫瑰、天竺葵、茉莉花、野薑花、玉蘭花、忍冬、小油菊、一般茶花等,期盼這項香氣萃取的技術以茶葉為起點,日後也能擴大應用至其他領域。

茶香啤酒(攝影/段雅馨)

天然茶香露與人工茶香精該如何區分?

天然萃取的茶香露,與人工香精同樣都有濃濃茶香,未來該如何區分及標示?楊美珠說明,在口感上,茶香露不會有刺激感、使人不舒適,不過在保存上,茶香露則較不易保存,且需要與契作茶農溝通採收茶葉品質的一致性。至於在食品標示上要如何標示?楊表示,因為其原料是茶葉萃取,得標示「茶葉萃取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