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夫市集進到幼兒園~小孩愛吃自種豆芽菜,紋白蝶好可愛不要來偷吃

文/阿毛師(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

農夫市集近十年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的壯大,承接起城市居民與農業生產者之間的橋梁,扮演中介的溝通平台,讓產、消之間能夠藉由市集的平台交流彼此的疑問,消費者能夠更加的認識到餐桌上的食物,而生產者也能藉由消費者的回饋,調整自己的作物選擇與栽培習慣。

近年食農教育如火如荼的展開,市集本身就是絕佳的食農教育場域。從鼓勵消費者使用環保餐具、購物袋例行環保,邀請生產者擔任講師,分享生產經驗、耕作方式或是農家料理,到帶領消費者實際走入田間,參與少部份的農事耕作,體驗生產過程辛勞,以眼見為憑、實際探訪,增進彼此信任連結。

如何讓市集能夠擴大參與,真正的走入社區、紮根社區與市集周遭的社區產生連結?我們嘗試以食農教育結合幼兒園教育,讓親子共同參與。以下以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的經驗,結合目前推動中的食農教育課程與各位分享。

生產者擔任講師舉辦講座,藉由農場作物與自身的喜好,與消費者互動。

初步的國小合作經驗,有需要調整之處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從2014年開始與周邊的國小合作學期性課程,由市集農友支援經費並由市集設計課程大綱與教案,邀請生產者一同進入學校執行課程,透過班導師、家長與學生的參與,嘗試建立完整的課程。

然而,在近兩年的經驗中我們也發現,現在的國小生對比筆者念國小的時候忙得許多,除了正課之外,還有校本位課程、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法治教育、課外活動,能夠執行食農課程也只剩下晨間時間。

在原本多元且豐富的課程壓力下,越積極、越有興趣參與食農教育的老師,反而更容易需要追趕進度(因為天候會影響生長,栽培影響正課時間)。我們認為,食農教育的課程應該是快樂的事,如果造成老師的負擔,這條路也就沒有辦法走得長久,在尚未找出體制內的人力調整獲支援的方案之前,我們暫時先停止國小的課程。

課程內帶領小朋友觀察自己栽培的作物、害蟲在哪裡?培養小孩觀察力。

幼兒園的家長參與度高,以食農教育完成生活教育

原本在國小的課程安排中,我們只希望讓市區的小朋友增進農業素養,但卻意外發現這樣的課程容易在親子間產生話題,降低小朋友的挑食,以及培養日常的生活常規。這樣的啟發意外帶來收穫,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是否將食農教育降低年齡層,讓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生活教育,結合食農教育一起進行。

在我們執行食農課程的經驗中,最大的挑戰總是在回家後。不論是飲習習慣或是營養常識,家長與小朋友並不同步,學習到的內容很難在家中產生延續。然而幼兒園的活動是家長參與度最高的期間,學校學習到的經驗,很容易在家中延續。

同時食農教育著重動手做、體驗性的經驗,加上課程深度的需求性相對較低,參考了教育部訂定的幼兒園課程大綱後一拍即合。於是,揉合了過往的經驗,在2018年起,融合了由董時叡、蔡嫦娟教授於2016年所定義出的食農教育精神與十大教學目標,規劃出以幼兒園為設計基礎的食農教育課程。(註)

「紋白蝶飛舞好可愛,但是不要再回來吃菜囉」

一開始我們以國小的經驗出發,幫幼兒園設計了6周6堂課的課程,帶著小朋友從認識水耕、土耕開始,包含自己孵綠豆、吃芽菜手捲到自己種菜到市集來義賣。

然後在課程執行中,發現農業用藥沒有教、為什麼要用農業用藥的概念也沒有帶,自己種的菜可不可以稱有機?進行到現在1年半,2個月8-10堂課的課程,並收集每一個學校老師的意見回饋與課程發想,將這些創意納入每堂課可以延伸或做為前導的概念課程,加上幼兒園老師搭配學校的主題課程,慢慢的調整課綱讓老師更容易配合進來參與其中。

這中間也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一開始要進入學校教學的時候,小朋友都很歡喜的看到紋白蝶飛舞,覺得蝴蝶翩翩飛舞實在漂亮。直到他們把菜葉上的小綠蟲抓起來養個十幾天後,生氣的跟老師說,原來這些漂亮的蝴蝶生下那些偷吃我們青菜的小綠蟲。也有些人不那麼生氣,將養了十幾天的紋白蝶釋放,開心的跟牠們道別並囑咐牠們不能回來吃我們的菜喔XD。

農夫市集多於城市之間,因此考量多數學校並不會有太多的額外空間,因 此採行籃耕的形式。讓小朋友透過每日的澆水、觀察、抓害蟲等課程,培養自己 的生活常規。

愛吃自己種豆芽菜,被上場賣菜嚇到嚎啕大哭

在包芽菜手捲的課程之前,班級老師都跟我們說不要太樂觀他們會把蔬菜吃完,他們挑食的很。但每次手捲的課程,每個班級幾乎都吃光快一公斤的豆芽菜,有些小朋友還陸續包了三捲,很喜歡自己種出來的豆芽菜,還跟老師敲碗說「我不要吃營養午餐,我要繼續吃芽菜手捲…。」

又或者賣菜的前一堂,小朋友都跟筆者說,要如何使用明天的賣菜錢,豪氣干雲,接著隔天賣菜的時候,看到陌生的叔叔阿姨,立刻嚎啕大哭的說「我不敢啦~~」,希望爸爸媽媽幫她賣掉手中的蔬菜…。

小朋友將自己栽培的作物,由家長陪同跟消費者介紹自己的栽培方式以及 平常做了哪些工作。

教學心得將出版手冊,提供老師參考

為了將這1年半,7所學校將近1000位小朋友跟家長參與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我們即將舉辦研習會,同時將結合農糧署的資源,出版完整的課程、製作參考的教學手冊,並舉辦教案手冊的研習會,讓有興趣的幼兒園老師們,可以拿著參考的手冊,尋找附近的農夫市集來一起合作,讓這好吃好玩又有趣的課程,能夠在各地與農夫市集的夥伴們開出一朵美麗的花。

圖說:系列課程的最後一堂,讓小朋友來到市集義賣他們的栽種成果,同時在市 集執行一場親子食農課程活動。

註:補充內容─什麼是食農教育與十大目標

董時叡、蔡嫦娟(2016)定義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者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烹調之完整過程,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在此過程中,亦培養學習者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另外,透過農耕的勞動體驗,可培養學習者對食物、生產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並激發其生命韌性和堅毅性格。」

食農教育的十大目標如下:

1. 認識食物的原貌原味,強化品嚐及感官教育。
2. 瞭解營養均衡及多樣性食物攝取的價值。
3. 培養簡單的飲食調理技能。
4. 瞭解「食物里程」及在地食材的觀念。
5. 認識飲食及農業生產對大自然環境之衝擊。
6. 認識食品過度加工及化學添加物的風險。
7. 培養良好飲食禮儀及對生命的尊重。
8. 培養簡單的農產品生產技能,並體驗其辛勞。
9. 認識作物季節性及品種多樣性。
10. 瞭解在地農業特有生產技能及飲食文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