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黃蝶祭與生物多樣性
因應「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CBD COP14)的保育思潮,跳脫物種、棲地的傳統保育方法,更講求和在地住民文化與社會的連結,方法活潑多樣。在今年黃蝶祭首次籌備討論後,便決定邀請著力保育傳播甚深的「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王誠之秘書長,以及正在推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董景生博士前來,分享新的生物多樣性觀點,以作為美濃保育行動方案的參考。
黃蝶祭生物多樣性活動的組織化,可回溯至第十七屆黃蝶祭「黃蝶翠谷生態多樣性論壇」,在世界環境日當天邀請曾於黃蝶翠谷進行蝙蝠、魚類、蛙類、樹木、鳥類研究的保育夥伴,向公眾分享研究調查成果。至此之後,每年均有「生物多樣性」的主題活動,不論是室內講座,或戶外踏查、生態體驗等,均是為黃蝶祭公眾生態教育重要的一環。
今年的生物多樣性主題活動,總共規劃了五場講座如「參與式民族植物保種」、「美濃湖水雉棲地經營的經驗分享」、「鄉居散記:美濃日常的多樣性」,以及四場里山體驗活動如「溪流踏查」、「蛾類夜觀」等系列活動,作為森林音樂會等各項主題活動的串接。
默會:編織里山多樣性的舞台
鑑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行動有待更多公眾力量的投入,走過24年的美濃黃蝶祭,今年開幕活動以「動身・里山多樣性」為號召,並以「環境藝術」為方法,邀請藝術家、自然引導員、生態研究員、環境教育人員、友善耕作的農民等等不同角色的導引,運用大自然的舞台,導引民眾與土地互動,形成各式各樣「向土地致敬」的集體創作,讓生態意識更能得到普遍與持續化的推展。
在主視覺部分,邀請移居美濃十年的藝術家林彥伶繪製〈默會森林〉,畫面中那些躲藏在森林中,隱而未顯的生物,提醒人們沒有看見,不代表不存在,藝術家透過〈默會森林〉,邀請大家放下喧囂,靜心感受:「閉上眼睛,感受森林的氣味。想像一下:蟲、魚、鳥、獸,在林中深處相互凝視著…..」

林彥伶並以民眾集體參與「借風景-編織工作坊」的方式,將平面的〈默會森林〉編織成立體的〈我們在樹上織了一個夢〉。透過矇眼探險、照相機遊戲,將在自然中的感受體驗,透過紙筆表現在畫面中,並進一步以「自然名」的命名找出想要表現的題材;然後沿著黃蝶翠谷內的溪流、次生林、果園、熱帶樹木園等不同區域,尋找可供採集的葛藤、山葡萄、海金沙、百香果、柚葉藤、金線藤等素材,以針鉤法逐步將參與成員心中的圖像:蝴蝶、百步蛇、貓頭鷹、魚等等慢慢編織出來,最後共同裝置在母樹林森林劇場,為黃蝶祭典揭開序幕。

每屆黃蝶祭儀式,要如何打破觀禮的靜態性,加入更多參與的連結性,一直以來都是主辦單位討論的重要議題。基於籌備會中,定調「自然河流」運動在未來將愈顯重要,不僅僅是水壩,各種阻隔人與河流關係的人工構造物愈來愈多,我們的生活也離河流愈來愈遠。於是,在「里山多樣性」的主軸線,融入「自然河流、共同參與」的設計,首次採用森林區、河流區雙祭場的方式來串連。
森林區有了林彥伶與學員〈我們在樹上織了一個夢〉,河流區則邀請龍肚國小退休美術教師許文淵,進行關於河流議題的環境藝術創作。他以無限「∞」的符號來轉化「里山=永續」的概念,與美濃在地的竹編工藝師的葉怡麟技術交流後,以竹條為材料,在社區居民的參與下,製作了80隻小∞,由麻線串連,形成一隻展翅的大蝴蝶,是為〈共線無限〉。

動身:向河流致敬
雙祭場裝置完成後,接續著便是如何串連森林區與河流區的組織工程。
祭場轉換的導引以身體劇場的形式作為連接。由美濃返鄉作家劉崇鳳、自然引導員陳匡洵(小八),以及劇場工作者陳紫綸共同帶領的「身聲工作坊」夥伴擔任。他們將黃蝶翠谷四天四夜與環境對話所創作出的即興「致土地」,或以樂器鳴擊、詩文吟唸、肢體舞動等即興表演,與現場民眾進行連結後,手持山棕引隊穿出森林、過橋、走下河谷。在〈共線無限〉的祭場前,參與者脫去鞋子、捲起褲管,甚至坐在石頭、浸入水中,對著河流許諾,灑落手中的文心蘭,隨流水穿越〈共線無限〉。

在潺潺水聲中,主祭者代表李永龍理事長致詞:「土地、空氣和水是公共財,需要我們共同維護。」此時,自然引導員小八低頭摸著水,唱著:「流水裡有神,流水裡有祖先;石頭裡有神,石頭裡有祖先」;崇鳳也接唱:「天空裡有神,天空裡有祖先,天空在上方,下方有人」,簡單的旋律,慢慢的也有民眾加入吟唱,在自然的氣氛中完成了向河流致敬的儀式。
透過〈我們在樹上織了一個夢〉與〈共線無限〉兩件民眾參與的環境藝術創作,以及〈致土地:身聲工作坊〉的行動劇場,引領人們從森林走下溪流,向河流致敬,讓起於護水運動的美濃黃蝶祭,再次回到河流之中。

探索:從森林保育到農田生態系的復育
反思六〇年代以來,農業生產一昧追求效率化,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加以農地重劃將農地、農路、水路直線化的結果,也造成過去農田生態系常見的物種已幾乎滅絕。在黃蝶翠谷的生態保育工作,如何延伸至美濃平原,也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五年前,第十九屆黃蝶祭以「有水有田・長青我庄」,與美濃溪上、中、下游的三所國小合作,開設湧泉等自然人文社團,透過孩童生態種子的培育,逐步展開各種保育方案,厚實社區生態的文化基礎。當年以「里山」為主題的一系列發展,間接觸動了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於美濃進行農田生態系的調查工作,企盼將棲地保育的戰線,從森林區往農田區延伸。
為期一年紮實的調查與議題探討,最後將美濃四季的歲時耕作、常見或特殊物種,都集結在《耕讀濃田》一冊。在調查期間,也曾發生龍肚野溪水保工程整治事件,由於野溪兩岸仍保有完整的溪濱林,是脊紋鼓蟌、琥珀蜻蜓等稀有物種的棲地,亦為鄰近學童戶外教學之處,經過協調溝通,促動水保局修正工程,以減輕生態衝擊範圍外,也促成該所國小開設「湧泉溪流踏查社」,持續關注該條野溪。

去年,農業局以「美濃里山輔導農民施行生態友善農法計畫」為延續,協助認同友善耕作的農友取得「綠保標章」。在輔導團隊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協助了八戶農友通過綠保標章的認證。包含:緣夢園自然生態蔬果園、我的凹下茶園、果然紅農場、淨心耕食園、同心園、友善農地、有塊田,以及龍肚國小。
為了交流更多生物防治的方法,也曾邀請屏科大孫元勳教授的鳥類實驗室,提供猛禽棲架做法的教學觀摩,吸引黑翅鳶定點停留,以生物防治取代鼠藥,減少猛禽二次毒殺的事件;後續高雄市政府環保局更進一步投入,於七處綠保田區設立猛禽棲架。為了找回過去農村普遍可見的水雉,劉孝伸、黃淑玫租下美濃湖旁邊的一塊田區,為凌波仙子營造棲地,為美濃湖增添生態亮點;而啄食野蓮田昆蟲的水雉,能否成為野蓮的保育標章,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航拍圖看起來綠地規劃的挺齊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