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的極端挑戰!冬天高溫不開花,龍眼果實減產9成,龍眼蜜一滴未收

中元節找不到龍眼,歷年罕見!今年氣候異常,導致各項農作物減產,其中減產幅度最大的是龍眼及荔枝,國內知名龍眼產區如:台南東山、台中霧峰等,總產量僅有過去1至3成,甚至有部分區域完全掛零!生鮮龍眼在市場飆到每公斤300多元,但總量極少。龍眼農表示,頭一次遇到如此慘況,只能靠天災救助度過今年。

冬天高溫龍眼不開花,連帶影響了蜂蜜,國內蜂蜜主要為龍眼蜜及荔枝蜜,2種作物今年開花率極低,依賴龍眼花、荔枝花做蜜源的蜂農也損失慘重,甚至滴蜜未收。對於極端氣候可能持續影響龍眼產業,果農、蜂農心裡有數,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以往中元節必備的龍眼今年極為稀少(攝影/林怡均)

台南東山龍眼掛零

龍眼是多年生果樹,壽命可長達百年以上,每年11月至隔年1月,天氣轉冷,龍眼樹陸續吐出花苞,然後結果,至八九月開始陸續收成。

以龍眼乾聞名的台南東山,是台灣龍眼種植歷史最悠久、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東山區出產的龍眼乾,以土窯及柴燒龍眼木燻製出獨特風味的龍眼乾,更是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指定採購材料。

70多歲的李清祥,是台南市東山區南溪里第22班產銷班班長,也是東山典型龍眼農,「我家的龍眼樹從阿公到現在,已有上百年,我照顧龍眼樹有50多年,養蜜蜂也40多年了。」談及今年龍眼歉收的問題,李清祥瞬間收起了笑容,「種了龍眼這麼多年,完全沒有收成是第一次,但務農就是看天吃飯嘛!」

龍眼果園,百年龍眼樹下方有蜂箱(攝影/林怡均)

東山農友遵循古法,只有順應天氣

台南東山的龍眼樹幾乎沒有收成,李清祥所在的南溪里更是一粒龍眼都沒有,更不用提龍眼乾。東山龍眼種植品種相當多樣,以甜度高、口感Q彈的「盧藤紫」為主,對龍眼樹的照料較粗放,鮮少施灑藥劑,頂多將老樹進行矮化,少部分農民會做催花,多數人即便知道技術,仍不喜歡做催花。

「我們(東山)這裡的人,都是看著阿公種龍眼長大,不喜歡去改變龍眼樹的生長方式。」李清祥慢條斯理的說,過去受農改場的邀約前往各地觀摩種植方式,但即使學到各種技術,不論是催花、下重肥、噴灑防治藥劑等,照做的人沒幾個。

今年收成掛零,僅能依賴政府的天災救助金度過,李清祥淡淡一笑:「沒辦法,現實就是這樣,務農嘛,順其自然就好。」

台南市東山區南溪里,龍眼產銷班第22班班長李清祥,攝影/林怡均

霧峰龍眼果農催花、品種調節,今年結果率約3成

台中霧峰是全台生鮮龍眼主要產區之一,去年統計種植面積為1192公頃,年產量則有8826公噸。過往老一輩以粗放的方式種植龍眼,霧峰地區則漸漸發展出龍眼樹的管理方式,包含矮化、疏果,增加龍眼果粒大小及品質,催花技術的引進,則提高整體產量。

每年龍眼的結果率,取決於前一次的冬天是否有足夠的低溫刺激龍眼開花,這次暖冬導致全台龍眼樹開花率趨近於零,產量減產九成,霧峰的結果率尚能維持在30%,要歸功於提早催花。

此外霧峰果農也以不同品種成熟時間的龍眼做產季調節,數量最多的「扁輪殼」採收期約在9月,近期還引進了收成期在8月的「早熟八一」、10月的「韌蒂」,前後拉長採收期。

台中霧峰果樹產銷班第一班班長張仲景,反手折下一把「早熟八一」龍眼,薄薄的果肉入口後味道淡雅,另一種「扁輪殼」嚐起來果肉厚實Q彈、酸甜比例平衡,儘管龍眼品質好,但張仲景感慨:「過去這時候,整座山望過去是黃澄澄的龍眼,今年卻是綠油油的一片。」

台中市霧峰區多數龍眼品種扁輪殼(攝影_林怡均)
自中國大陸引進的早熟八一種(攝影_林怡均)

百年果樹矮化,方便採收

七十多歲的張仲景也是龍眼農第三代,日據時期祖父已在霧峰桐林開始種植龍眼,國小畢業便開始跟著父親照顧龍眼樹,至今沒有做過別的行業,每年看著龍眼開花結果將近一甲子。

走進張仲景的龍眼園,所見到龍眼樹皆已百年以上,枝條粗壯且左右延展,這是龍眼樹矮化的結果。「之前的龍眼樹太高,採工爬上去採果,下來跟我說頭很暈,我就知道這樣下去不行!」為了顧及龍眼採工安危,張仲景開始做龍眼樹矮化。

龍眼樹的矮化,意即修除龍眼樹向上生長的枝條,僅留下左右延展的枝條,剪除的節點仍會向上長出開花枝條,這些新生枝條便是每年採果位置。相較於傳統高大的龍眼樹,管理果園需要工人攀爬到樹上做疏果、除蟲等,矮化的好處是管理方便,不論是採收或是平常的整理田園、疏果,都能省去許多人力。

矮化過後的百年龍眼樹,攝影/林怡均

荔枝椿象、廢園、粉介殼蟲、松鼠、猴子都危害龍眼

除了天氣導致龍眼失收,荔枝椿象及其他昆蟲動物危害,都是龍眼農的心頭大患。

張仲景表示,荔枝椿象喜歡吃龍眼剛抽出的花芽,儘管今年開花少,荔枝椿象較少看到,然而,沒有食物來源的荔枝椿象會躲在無人管理、荒廢的龍眼園裡,下一年再度入侵其他龍眼園,特別是轉作友善耕種方式、沒有施灑防治藥劑的龍眼樹,是牠們虎視眈眈的對象。果農預估,今年食物不多,荔枝椿象多藏匿於廢園中,明年會造成嚴重危害。

和荔枝椿象相比,更讓人頭痛的是躲在蒂頭的粉介殼蟲,一旦附著到龍眼枝條上,便難以去除,即使碰到下雨天,也僅僅只是縮在隙縫中,放晴了便持續啃食龍眼,公布龍眼禁用陶斯松更加猖獗。

「只要順著枝條上的螞蟻去向,就能知道哪裡有粉介殼蟲」,張仲景指著枝條解釋,因為粉介殼蟲會分泌蜜露,螞蟻吸食蜜露後保護粉介殼蟲,兩者形成共生關係,也導致粉介殼蟲難以根除。

粉介殼蟲,附著於龍眼蒂頭(攝影_林怡均)

「20隻猴子1個晚上就可以吃光整片龍眼」

除了昆蟲,正逢採收期的果園還有「不速之客」來訪,地上許多龍眼殼都是松鼠的傑作,除了松鼠,還有果子狸、蝙蝠等,張仲景無奈道:「每次要收成的時候,山上的猴子來我們這的龍眼園偷吃,已經好幾年了!」

原先九九峰上保育的猴子,近期族群繁衍,對桐林的龍眼農造成威脅,「20隻猴子1個晚上就可以吃光整片山頭的龍眼了!牠們生這麼多,真不知道為何政府還要保育牠們。」另一位果農激動的說著。

台中霧峰果樹產銷班第一班班長張仲景(攝影_林怡均)

人比樹少的龍眼園

除了種植面臨危機,龍眼產業也面臨農村的共同問題:人口老化及缺工。「現在工人很難請啦!要嘛是找外地的,要嘛是我們這邊農夫彼此換工。」張仲景搖頭說道。

採工並不輕鬆,需要能夠爬上爬下,在樹林間、樹枝上穿梭自如,兩種採工的專業度及價位不同。以台南東山為例,李清祥表示,白河採工的效率及品質較佳,一日工資為2千元,外籍勞工則為每日1千元。「現在連白河的採工都不太好請,外籍勞工採久了就變專業啦!」

無論是大量收成或是像今年的收成不佳,李清祥坦言:「工人的費用永遠是最大的開銷,」大量收成時要聘僱的採工多,收成少有時自行採收,有時採不完便留在園中當養分。

針對近期討論度頗高的「打工換宿」,由年輕人到鄉下從事農事體驗,也為農村帶來新的活力,張仲景表示:「打工換宿的人待不久啦!做一下就要休息,要不然就是在看手機,而且農事做得零零落落的,沒有品質可言。」

龍眼消失的連鎖效應:蜂蜜

龍眼失收,遭受池魚之殃的還有蜂農,以龍眼及荔枝花作為蜜源,提取國人大宗食用的龍眼蜜和荔枝蜜,今年因龍眼及荔枝未開花,蜜自然也是一滴未收。有90年養蜂經驗的蜂和小鎮,目前接班人詹承霖已是第四代,詹承霖無奈表示:「去年便已沒有採蜜,今年的慘況更是前所未見,連一滴蜜都沒收到,只靠庫存的一兩百斤蜜在撐。」

蜜蜂沒有花蜜可吸食,只能定期在蜂箱中放入糖水,讓蜜蜂能繼續生存,農委會今年也對蜂農做出補助,每位蜂農回報蜂箱數,每個蜂箱補助砂糖,額度為每箱1000元的三分之一。

極端氣候出現極高或是極低溫度,都會影響蜜蜂活動力,花期頻繁大雨也會影響花粉及蜜源供應,在慣行農法施撒農藥之下,過去熱門蜜源區紛紛遭受污染,蜂農必須開發新的蜜源,甚至走遍全台才能找到蜜源。

「農藥會讓蜜蜂中毒,每次附近農夫種菜噴藥,我都不敢放蜜蜂出去。」對於未來愈發惡劣的養蜂環境,詹承霖表示,早已心理有數,未來僅能勤找其他蜜源來應對;李清祥則說:「沒辦法,真的不行,就只能收起來了。」

蜂箱,黑盒的功能為添加糖水,供蜜蜂食用(攝影_林怡均)

除了龍眼,荔枝前途也岌岌可危

對於今年龍眼的慘況,霧峰農會總幹事黃景建表示,今年除了農委會有天然災害補助,台中市政府也針對災損提供農民每公頃6000元的清園藥劑補助以及每公頃4000元的有機肥補助,協助農民度小月。

而相比於可粗放種植的龍眼,生長環境相近、種植方式不盡相同的荔枝,則是岌岌可危。荔枝的照料更為麻煩,深受藻斑病、荔枝椿象等病蟲危害,即使某些種植區域以農藥防治,但連年減產。對此黃景建表示,荔枝已減產多年,溫度持續上升對需要低溫的荔枝生長不利,已向農改場反映,是否能提供耐熱品種或是轉作其他作物建議。

面對連年加劇的極端氣候,受威脅的不只是龍眼荔枝,如何研發更新的技術或資材來維持現有的農業生產,將是台灣農業永續面臨的最大挑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