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台灣智慧科技於「萵苣」種植上的應用

 

YouTube video

撰文整理/夏以樂
萵苣,學名:Lactuca sativa L.,菊科(Compositae)萵苣屬(Lactuca),原產地中海沿岸,以及中國大陸北方西伯利亞一帶,為歐美各國之重要蔬菜。萵苣品種大致上可分為葉萵苣及嫩莖萵苣,而葉萵苣又包含不結球萵苣及結球萵苣兩大類,嫩莖萵苣主要以中南部秋冬季栽培,葉萵苣則一年四季皆可生產,結球萵苣為秋冬季和夏季山區栽培。

雖然葉萵苣則一年四季皆可生產,但不是所有品種皆是如此,萵苣生育適溫為11∼25 ℃,當氣溫超過30℃時,新芽或幼葉葉緣容易發生頂燒現象 (tip burn)。萵苣頂燒現象可因氣溫、空氣相對濕度、光照強度、土溫、土壤含水率、土壤鹽分濃度、日照週期、蒸氣壓差甚至氧氣及氧化碳濃度等因子所引發。

綠奶油萵苣頂燒現象 (tip burn)

位於雲林縣斗南鎮的三欣園藝,2008年與2017年分別成立了專屬文心蘭與萵苣蔬菜的節能環保溫室,並且引進全台第一套NFT薄膜式水耕系統(Nutrient Film Technique,NFT),此系統原理為多個長條管槽上挖洞,傾斜坡度(1/70-1/100),養液深度保持於0.8-1.6 cm以間斷性或連續性的向下方流,並將養液集於養液槽內,再以泵浦供液到上端使順坡度流下,如此重複循環的方式。

此系統之所以和其他水耕技術不同的原因在於管槽內根系是泡在薄淺且間歇姓流動的養液中。這種薄膜式的養分供給有兩個優點,一為部份管槽內的根系可直接與空氣接觸,二為當水中的溶氧被浸泡在養液中被根吸收走時,新的氧氣可以透過廣大的薄膜養液表面積再度進入水中。

管槽內養液供給中

 

三欣園藝使用的環控系統以電腦及手機app做為主要數據蒐集和場內設施操控,當中數據包含了光、溫、濕度,及養液桶內溫度、EC、PH值的監測,只要數值異常,電腦立刻就會發出警報,並且顯示異常原因,方便管理者做出適當的判斷。除可觀看相關數據之外,也可直接操控遮陰網(光度感測儀如發現光照過強便會自動關閉)、天窗(如感應到下雨便會自動關閉)及捲揚塑膠布(以溫度高低作為開啟或關閉的判斷)。這樣一來,把所有環境因素控制於萵苣適合的範圍內,再搭配適合的養液配方,便可以周年穩定生產。

數據監測面板
智慧溫室一角

台灣逐漸步入農業4.0的階段,現在也不難看到科技運用至農業的相關例子,主要大綱有三點,一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糧食短缺,需仰賴農業科技為提高產量,二為消費者食安重視度提高,生物科技、雲端追蹤成必要,三為全球經濟整合,必需創新產品與銷售提升競爭力。

回歸到農家,目前科技還是以輔助的角度來協助農業的生產,畢竟有時系統還是會遇到故障、感測器失靈等問題,農民的經驗才是無價的,未來科技如何於農產業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