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義大利麵必備黑胡椒,脫皮就變成白胡椒,喜歡陰涼地區的胡椒,屬於多年生植物,活得越久果實越多,辣辣的葉子昆蟲不愛,也不太生病,不需下藥也不必下肥,僅靠枯葉及腐植補充肥分,整年都可採收。
胡椒科植物多元,除了常食用的黑胡椒外,還有觀葉用台灣原生種紅莖椒草、葉子可食的大圓葉胡椒等,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建立「扇平胡椒園」,蒐集二十多種胡椒科植物,例如:胡椒、荖藤、大圓葉胡椒、紅莖椒草,以及其他藤本等,並開放生態教育參訪,讓國人更認識胡椒科植物。
胡椒木、馬告不是胡椒科,荖藤、植物綠牆才是胡椒科
林試所助理研究員龔冠寧說明,全世界胡椒科植物有8屬,國內常見的有椒草屬和胡椒屬,常吃到黑白胡椒是胡椒屬、原產於印度,紅莖椒草是台灣原生種椒草屬,檳榔中添加的荖藤、工程建設外圍常見植物綠牆多種植的圓葉椒草,也都是胡椒科。
而市售黑白胡椒,其實系出同源,差異在於製作方式,龔冠寧說明,將成熟果實曬乾即是黑胡椒,而把果實浸泡在水中7-10天後,洗去果皮再乾燥,即為白胡椒。
至於本土原住民常用的山胡椒「馬告」並非胡椒科,而是樟科木薑子屬,由於其特殊風味,多運用於原住民料理中,才有「山胡椒」之稱。巴西胡椒木因果實具有辛辣味,被冠上胡椒之名,但卻是漆樹科。
胡椒不愛曬太陽,黑胡椒脫皮變白胡椒
龔冠寧說明,胡椒屬於半日照植物,喜歡陰涼的地方,為多年生的木本藤蔓植物,常攀緣於樹木,高度可達4公尺,因為具有蔓生性,一旦莖幹接觸到地表時會迅速生根。
國內原生的胡椒屬植物多位於高屏、恆春較高海拔的山谷密林、疏林,有時也會攀生在海岸森林、灌叢下或較高的珊瑚礁岩間。龔冠寧表示,胡椒因為不喜歡強光,大多是生長密林中的下層,攀爬後才會到高處。
農三代獅山胡椒園,種胡椒不需下肥下藥
位於高雄六龜的獅山胡椒園,是是國內最大胡椒農場,種植面積2-3甲,農場主人陳振山已是接手的第三代。「胡椒是多年生,長越久會生越多枝幹,吐出來的新芽也越多,新芽冒出來就可以採胡椒了。」陳振山細數,自祖父種植以來,已過了幾十年,未來種植面積會持續擴大。
談起胡椒種植遇到的困難,陳振山被難倒了,「種植以來沒遇過病害,葉子吃起來會辣,昆蟲也不敢靠近。」平時照顧胡椒僅需要他和母親,只有採收時需要請採工。他表示,胡椒不需下藥也不必下肥,僅靠枯葉及腐植補充肥分,整年都可採收。
而採下來的胡椒一部分賣給加工業者做肉品醬料,大多用於參訪製作胡椒風味餐,也賣胡椒苗到全台各地的其他農戶,陳振山表示,胡椒會依附其他較高大的植物生長,甚至在檳榔樹下也可種植,能夠增加經濟收入。
胡椒有市場潛力,但須有耐心
「唯一的缺點是一開始會結很少。」陳表示,胡椒越久會結越越多,但種植第一年產量很有限,必需要有耐心,若搭配其他作物是很好的過渡期,要達到經濟規模,最少要一分地以上。
對於胡椒的市場潛力,他認為,只要品質夠好,即便價格稍高仍有競爭力。同業許多小面積種植的胡椒農,會將曬乾的黑胡椒再賣過來,他則做後端販售,目前都是完售。
市售胡椒多為進口,與國產胡椒相比,價格相對親民,臺灣如何推廣胡椒?龔表示,胡椒種植並不難,但並非台灣特有品種,若要跟國外一樣有經濟規模,至少要一兩百公頃以上,以國內現有種植條件來說,無法做大面積生產,農民若想投入,要慎慎評估。
十餘年蒐集二十多種胡椒,建立園區呈現
近期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在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的樹木標本園中,規劃建立「扇平胡椒園」,蒐集二十多種胡椒科植物,例如:胡椒、荖藤、大圓葉胡椒、紅莖椒草,以及其他藤本等,目前在建構中但仍可參訪,標本園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開放給團體,做生態教育性質參訪。
「搜集胡椒的目的在於保種,而建置胡椒園能讓來訪民眾更有現場感。」龔冠寧研究胡椒十餘年,他說明,本次推廣並非是鼓勵種植、和產業接軌,僅是將保種成果呈現出來,並藉由民眾會食用到的胡椒,帶出其他同樣胡椒科植物,讓更多人看到保種成積。
專家教你在家種,照顧胡椒不費力
龔推薦民眾可在家種植觀賞用椒草類等觀葉植物,例如台灣原生胡椒科椒草屬的「紅莖椒草」,過去主要生長在森林下方、光線較弱的地方,常見於岩縫、水氣充足卻不積水之處,曾有農會產銷班大量生產,因葉子型態像猴子耳朵,而有「猴耳」的別稱。過去在新社及東勢,有人會將紅莖椒草加水、泡酒,治療感冒、咳嗽、頭痛。
若要在家種植紅莖椒草、椒草類等觀葉植物,龔冠寧說明,置於陽台即可,比照一般園藝植物照顧,土乾了再澆水,一次澆到透,夏天需要1-2天澆一次水,冬天則每週1-2次,若擔心土壤肥分不足,可以2-3個月補充一次有機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