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肺衝擊》國人一年只花300元買花!疫情衝擊之外,消費斷層成花卉產業隱憂

(續前文)因全球武肺疫情延燒,花卉外銷受挫,內銷也大受影響,實際走進台北花市,花市內人煙稀少,對比近三年交易實際平均價格及殘貨量,和往年相比少了近三成,在花市販售切花及盆花的業者均表示,疫情使得消費緊縮,目前僅剩零星祭祀及生日、喪禮需求用花。

被譽為百合達人的后里花農羅弘奇表示,同樣受到疫情重創的花卉大國荷蘭,民間自主發起買花運動,透過網路平台上的互動機制,買花送給親朋好友累積分數,最後兌換獎品,創造話題也刺激國民花卉買氣,然而台灣年輕族群對花卉普遍陌生,是產業發展一大隱憂。

現為國產花卉最多的季節(攝影/林怡均)

台北花市:「現在業績都是靠『白』的啦!」

台北花卉產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北花市)林宏彥說明,從今年過年至今,交易量大不如前,光是台北花市,總交易額便比前兩年少了兩千五百萬以上。

「目前狀況是有花無市。」林宏彥說明,每逢初一十五或是節慶,花價都會明顯提高,但今年買氣不佳,花店業者仍會到花市批貨,花市來客數則明顯減少。實際詢問花市內攤販,從切花到盆花,均表示只剩下零星祭祀及生日、喪禮需求用花,「現在業績都是靠『白』的啦!」店家口中「白的」便是指喪事。

空蕩蕩的花市,切花區(攝影_林怡均)

非洲菊正值產季,交易量減少,成交多為底價,農民自主調節

國內花卉大本營為彰化,彰化的田尾及永靖鄉農會都表示,過年後的花卉銷售量減少約三成,目前正值菊花產季,多用於喪禮的大菊,受到影響較小;祭祀慶典等常用的小菊,價格則較去年掉四成,市面上現在最多的是非洲菊,熱銷期在清明節,農會也正在找各式通路及管道協助農民。

彰化永靖花卉產銷班第九班班長楊明景表示,產銷班種植面積約10甲,主要種植菊花、非洲菊及洋桔梗,目前每週大約會送一萬枝菊花及非洲菊到拍賣市場,近期銷售量大減,目前班員們採取自主調節,減少花量,並暫時改種其他蔬果,接下來會配合中央辦理花卉展示活動來紓困,「最近疫情搞得大家很緊張,多看看花,心情也會好一點。」

主要種植非洲菊的彰化田尾花卉產銷班第四班班長邱河源表示,元宵後銷售量及價格便開始往下掉,往年三月初時因為媽祖遶境、三山國王生日等節日,會有佈置用花需求,「活動越大,銷量會越大。」但今年疫情的出現打亂了原先的排程計畫。

邱河源說明,近期有成交價格都僅有保底收購價,「有成交的話,保底還不至於虧,最怕的是賣不掉。」他目前評估市況,決定做自主調節:減少出貨量,「其實現在去買花很賺,幾乎是用最便宜的價錢買到最優的品質。」

小菊(攝影_林怡均)

百合花:產季重疊,百合花賣壓慢慢浮現

擁有百合花達人美譽、同時擔任百合花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后里花農產羅弘奇表示,后里產區以球根花,如:百合、劍蘭、文心蘭、海芋及綉線為主,本身種植面積近八公頃,品項多元,從百合花到康乃馨都有,百合花產量一年可達120萬枝。

羅弘奇說明,以百合花來說,后里的產季約在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五月,其他月份的百合花則來自高海拔地區,三月後逐漸轉暖,會加速百合花的生長,偏偏此時,后里和高海拔地區的百合花產季是重疊的,接下來百合花大出會形成強烈的賣壓。

「感謝土地公,初一十五買花去拜拜」

曾獲神農獎、種植香水百合的阿里山花卉產銷班第四班長郝鳳霽表示,每月產量約可達十萬枝百合花,大約七成都是送拍賣市場,三成自售,但今年過年後買氣便開始下滑,而疫情影響了花卉外銷,部分花卉回流到國內市場,加上許多祭祀活動的取消,使得今年花價及銷售量不佳。

郝鳳霽表示,花不像工業產品耐儲放,展售時間短,大量出現在市面上時容易造成價格低落,因此遇到滯銷會選擇銷毀,以維穩市價。他認為,台灣不像歐洲一樣把買花也列入買菜預算,自己直售時客戶多半為五十歲以上,通常都是買去祭祀,「得謝謝土地公,讓大家記得在初一十五買花去拜拜。」

百合花面臨強大賣壓(攝影/林怡均)

玫瑰:情人節後價格開始掉,紅色以外的玫瑰影響最大

南投埔里花卉產銷班的阮惟朋是二代花農,家中玫瑰園約八分大小,每日可採約一千枝迷你玫瑰,主要銷往全台各大花市,產銷班中其他家人班員的花則大多銷往台北花市。他表示,相較於非洲菊,玫瑰的價格雖較略減,但尚未碰底,送往花市會出現的殘貨也不多。

「過完情人節之後價格就開始掉。」阮惟朋表示,玫瑰在情人節用量最大,今年3月14日過後價格開始小跌,本應為正常現象,但由於整體買氣緊縮,只有紅玫瑰價格還算平穩,其他顏色的玫瑰價格就掉很多。

阮惟朋認為,本次疫情雖然影響買氣,但也讓家中玫瑰園有空做新的嘗試,「花卉很吃新鮮感,必須一直更換品種。」他說明,種植新品種到銷售穩定要花一段時間,但容易遇到進口花卉的競爭,過去大多將時間花在種花,接下來會慢慢往觀光花園邁進,拓展新客群,並讓更多人認識玫瑰。

不同顏色的玫瑰(攝影_林怡均)

康乃馨:目前價格仍在成本之上,持續等待母親節訂單

「從29歲當班長到現在72歲,很少遇到花價下跌。」種花超過40年的彰化田尾花卉產銷班第九班班長莊明仁表示,目前康乃馨成交價格還在成本之上,過去每逢母親節,鄰近餐廳、公司行號、補習班和學校,會下訂康乃馨,在母親節前送花給女性來客或是學童獻花給母親,今年目前仍有接到母親節訂單,預計五月的銷量不會受到太大波動。

相較於莊明仁,位於台中后里的花農羅弘奇感受則不同,他表示,康乃馨主要用花時間在五月畢業和母親節,全台母親節前會用掉約600萬枝康乃馨,自己每年五月初會出貨約二十萬枝康乃馨,通常是由餐廳、公司行號及市議員等訂購,正常三月初會開始下訂,但今年詢問度很低,十分擔心今年康乃馨銷售狀況。

盆花:銷量減半,盆花緩衝時間較長,但也有賣壓

種植盆花的彰化田尾花卉產銷班第十班員、百大青農的周家宏表示,盆花大都用於店面開幕、祝賀別人的送禮,選舉前會是旺季,特別是地方候選人購買量會大增,今年大選後銷售微幅下跌,到目前為止,自家販售價格不變,但銷量和去年相比減少五成。

周家宏說明,過去會邊賣邊同時生產盆花,但今年狀況特殊,蘭花外銷回流也壓縮了盆花的市場,因此選擇減產來自主調節,而相較於切花,盆花雖緩衝時間長達兩三個月、賣壓較切花小,但時間一久,植株形狀也會改變,而影響賣相。

周家宏表示,本次疫情使得花店及花市的銷售量大減,唯一不受影響的訂單,可能只有用於景觀工程的大型木本盆景及草花,或是用作綠牆的盆栽,對於目前現況,會先配合中央政策再進一步慢慢轉型,往教學及導覽的觀光方式嘗試。

盆花(攝影/林怡均) 

花卉消費斷層:年輕族群不買花,買花客群集多為中年婦女

除了疫情衝擊,花農、農會到花市及花店業者,都不約而同表示,現在花卉的購買族群集中在中年以上婦女,年輕族群對花卉不熟悉,且沒有購買花卉的習慣,消費斷層對於花卉產業的長遠發展是一大警訊。

百合花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羅弘奇以自身為例說明,在他求學過程中,學校會有花卉相關課程,但現在年輕世代與花有距離,「情人節也不流行送花了。」他觀察到,年輕世代消費選擇性多,並認為花的實用價值不高,因此對花的消費意願不高。

「如果小時候爸媽沒有帶孩子去看電影,孩子長大也不會去買票。」羅弘奇以此比喻做建議,現在食農教育正夯,花卉和果菜同樣來自土地的滋養,同樣也可透過結合教育,在年輕世代的心中種下對土地關注、對生活美感有所要求的種子。

花農在田間採花(照片提供_阮惟朋)

荷蘭民間自主發起買花運動,刺激國民買氣

羅弘奇表示,台灣各地全年產花,結合學校及花農,可在不同產區花季時前往產區戶外教學或是旅遊,除了培養新世代對花的熟悉,對花農來說也有提升管理品質的動力,而結合教育的推廣方式,事實上成本並不高,對於花卉的產銷則有長期效益。

羅弘奇以本次同樣受到疫情重創的花卉大國荷蘭為例,荷蘭花卉出口占總量的八成,本次花卉產業也受到衝擊,但荷蘭民間竟自主發起買花運動,透過網路平台上的互動機制,買花送給親朋好友累積分數,最後兌換獎品,創造了很大的話題性,也刺激了國民花卉的買氣,「這樣活動要建立在國人有買花習慣的前提下,才會奏效。」

百合花產業協會理事長羅弘奇(照片提供_后里農會陳英良)

花店協會:全台限量一萬份國產花材特價,回家插花拍照上傳還可抽獎

花卉交易量減少兩成以上,全台各地第一線花店業者也受到影響,台灣花店協會理事長楊添得表示,粗估全台花店業績掉了25%。台灣花店協會與農糧署合作,在3月至5月底期間推出居家花藝活動,串連全台50家花店,每店以優惠價每份150元的價格,限量販售原價500元的國產花材組合包,每店限量200份,全台共限量一萬份,其中差額由農糧署吸收。

楊添得說明,來客將國產花材包買回家後,在家插花後可以將插花作品拍照,上傳至Facebook或是Instagram,並截圖傳到花店協會臉書專頁貼文,或是在臉書或Instagram私訊回傳照片,並說明要參加抽獎,便可獲得抽獎編號,後續會在四、五、六月的15日,分別抽出50名得獎者,獎項為1000元花材兌換券。

億客來花藝天地業者示範,同樣花材在不同容器中的插花表現情形(攝影_林怡均)

農委會出手紓困花卉產業:大型展示佈置、增加銷售點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國人年均花卉消費額僅為300元,農委會接下來將舉辦的大型花卉布展活動,將在各大景點進行,約超過10萬支(盆),藉此衝高國產花卉使用量,建立花卉產業鏈信心。

百合花產業發展協會則表示,目前農委會的花卉振興專案預算為三千萬,先以大型佈展大量用花減少賣壓,下一步也正接洽全聯超市,若接洽成功,則建議在超市銷售點上販售組合花,每束價格控制在150元。

延伸閱讀:

武肺衝擊》全球封港鎖國,重創花卉外銷,日美疫情不樂觀,市場大幅萎縮

閱讀「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