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過白色恐怖創建草蝦王國,水產養殖拓荒者廖一久,為台灣漁業一生懸命

高壽八十五歲的廖一久在海洋大學的研究室面對著太平洋,十七年來,他在那裡迎接潮起潮落,迎來自己的耄耋之年。

研究室的窗景框不住無垠的藍天大海,卻框住了有限的人生。中秋前後,廖一久接獲幾位老友的死訊,採訪前他沒來由地說了句:「我都搞不清楚。」

搞不清楚什麼?廖一久憤憤道:「壞人都長命,離開的盡是好人。」水產研究所東港分所的拓荒者、台灣草蝦研究第一把交椅、國內外獲獎無數的水產專家,以無比毅力贏得這些傲人頭銜後,廖一久對命運發出了無力的唏噓與感歎。

「草蝦之父」廖一久首創人工繁殖蝦苗的技術,讓台灣一度獲得「草蝦王國」的封號。(攝影/楊語芸)

從阿公的魚池和生物課啟迪,研究水產是第一志願

日治時期,豐原街長的長子廖忠雄前往東京留學,在日本迎娶台中廳長的女兒佐藤節子,隨後誕下他們的長子,廖一久。

1936 年出生於東京,廖一久直到四歲才隨父母返回故鄉豐原。這個政治世家長子金孫受疼愛的程度,從完整的成長照片可見一斑。自學步幼兒,到翩翩年少,照片中的廖一久英挺中帶著秀靈之氣,眼神透露著對光明前程的篤定與期待。

台中一中畢業後,廖一久以第一志願考上臺灣大學動物學系漁業生物組。會對水產有興趣,是因為孩提時經常在阿公養草魚的池塘觀看游魚,再加上初中、高中生物老師的啟迪,讓他更確定自己對動物研究的興趣。

「漁業生物組」只有十三位學生,同學間感情非常好,直到現在還長年保持聯絡。不過,他最感念的是他的救命恩人,動物學系系主任王友燮。

因系主任王友燮救援,免遭白色恐怖刑求

大學住在學生宿舍,廖一久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憂國憂民。當時蔣介石打算三度連任總統,為了營造「全民擁戴」的假象,政府到處張貼海報,連理當中立的大學校園也被染指。廖一久為表達「不是所有台灣人都擁戴他」、「蔣介石違憲」等主張,用簽字筆在海報上劃了大 X。那是白色恐怖的年代,他「犯行」後當場被便衣警察逮捕,但他早就下定決心:「大不了就是去綠島當島民。」

還好系主任王友燮與蔣經國交好,立刻幫廖一久求情,「不要刑求我的學生」。廖一久說:「當時雖然沒被刑求,但他們不讓我睡覺,一直疲勞審問我。我只要供出同學就沒事了,但我不肯出賣任何人。」廿來歲的他怎麼撐過去呢?他說:「我一直跟他們講理,說《憲法》規定總統連任僅能一次,我說胡適、雷震也能當總統。」在訊問不出任何顛覆政府的實情下,廖一久在關押八日後獲釋。

後來,王友燮幫廖一久寫留學推薦信,按理只需在譯成日文的推薦信上簽名即可,但不識日文的王友燮居然親筆謄寫、依樣照「描」一封日文推薦信,「他愛學生愛到這種程度,真是不簡單呢!」廖一久說。

臺大動物學系畢業生與系主任王友燮教授合影,左七為廖一久(廖一久提供)

獲取獎學金留學日本,習得完整的斑節蝦養殖技術

廖一久留學的目標很簡單:要最好的、最嚴格的學校。他投入東京大學大島泰雄教授門下,碩、博士論文都在研究斑節蝦對餌料的喜好及攝食行為,曾經七天七夜不曾上床睡覺。之後前往日本養蝦界巨擘藤永元作的「斑節蝦研究室」進行蝦人工繁殖的博士後研究,對蝦養殖有全盤的瞭解。

廖一久說,他前往日本留學時正是日本戰後復興階段,池田首相喊出讓日本「所得翻倍」的口號,各種科學研究也如火如荼進行。廖一久跟著日本頂尖的學者「同步」學習,之後將整套斑節蝦養殖技術移轉到台灣,投入草蝦研究很快就有成果,皆要拜日本留學時期紮實訓練之賜。

受邀回台服務,找種蝦就遇到困難

留學六年半,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利用洛克斐勒基金會  (Rockefeller Foundation) 的補助款,邀請廖一久回台灣任職。他說 1968 年 7 月 21 日離開羽田機場時,東大的同儕們在舊的實驗袍寫下「廖博士萬歲」歡送他;同一日,飛機落地在松山機場後,豐原的鄉親也拉紅布條歡迎他。這些盛情讓他知道自己肩上扛著眾人的期望,他也就更急切地想要報效所學在這片育他養他的土地上。

廖一久飛離羽田機場時,同儕好友們拉起以實驗衣製成的「廖博士萬歲」布條,歡送他踏上歸鄉路(廖一久提供)
同日,熱情的豐原鄉親到松山機場歡迎睽違六年三個多月,學成歸國的廖一久(廖一久提供)

可惜他雖奉命籌建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但當時土地取得尚待與軍方協商,所以廖一久先到台南分所報到。報到當天下著大雨,前往魚塭得走一條很長的泥濘路,「當天我穿了雨鞋,每走一步,雨鞋就陷進爛泥裡,得費盡氣力才能提起雨鞋繼續前行,」他回憶道:「當時我就想,上班第一天就這樣,恐怕以後的道路也不會好走。」

奇怪的是,這種想法好像幫廖一久打了預防針,之後再碰到任何困難,他都會想起那個雨天、那雙雨鞋,這件小事成了支撐他的力量,讓他有勇氣面對後來的許多難關。

例如,取得種蝦就是第一道難關。廖一久到東港漁市場尋找草蝦種蝦,但漁市中販賣的都是死蝦,還好東港漁會理事林金生承諾,一定幫他找到活的種蝦,之後透過電報聯繫,兩人相約在台南火車站交貨。

林金生將一尾抱著蝦卵的母蝦放在水桶裡,騎車運到台南,可能是因為運送過程晃動太厲害,蝦子不知何時「逃」了!林金生欲哭無淚狀,還是樂觀的廖一久安慰了他。

後來廖一久多方尋找,終於如願尋獲種蝦,其中兩尾成功繁殖出首批人工草蝦苗,領先世界。從受精卵分裂、孵化、變態,一直到育成小蝦苗的過程,廖一久全都拍攝下來,留下珍貴的研究紀錄。

胼手胝足,建立草蝦王國

待軍方釋出東港分所的土地後,廖一久到東港上任,這才知道所謂的「所」只是一片海水浴場的沙灘地,唯一的建物是小小的更衣室!一開始,所有的實驗研究、生活日常都在那個小空間中完成。直到寒暑假有了實習生才挖沙造池,興建養殖環境,而後慢慢爭取經費,各種軟、硬體才陸續到位。

東港分所的實驗設備旁設有床鋪,可謂「人魚共宿」。(廖一久提供)

廖一久在草蝦養殖的主要貢獻有二,他引進人工繁殖的技術,同時推廣集約式的養殖方法,打造台灣「草蝦王國」的名號。

草蝦交配後,雌蝦會將精子置於「貯精囊」中,產卵時會自動排出精子,讓精卵在水中交配。一尾種蝦的產卵量高達四十萬顆,體型較大者也不乏一次就產卵近百萬顆。蝦卵約經十四小時後孵化,經過無節幼蟲、眼幼蟲、糠蝦期幼蟲、後期幼蟲、幼蝦、成蝦等成長變態階段後,便可以放養於池塘,三、四個月後即可出售。

在廖一久引進養殖技術之前,台灣草蝦多以野生捕獲為主,蝦卵的育成率難以掌控。但廖一久控制蝦卵到成蝦每個階段的繁殖水溫、海水鹹度以及餌料,如眼幼蟲吃矽藻、糠蝦期幼蟲吃豐年蝦、幼蝦攝食魚漿等,並依脫殼狀況、天候等因素調整餌料的投放,種種科學技術大幅拉高蝦卵的育成數量。

過去漁民將草蝦苗混養在虱目魚魚塭中,草蝦只是順道養殖的副產品。但廖一久推動單養草蝦的集約式養殖法,選擇合適的場地興建養殖池,利用塑膠管引入海水,配合打氣設備增加溶氧,再依蝦苗尺寸分段養殖,尺寸愈大者愈容易養成,因此能夠高密度飼養。同時,他還依科學數據訂定清池、注水、放養、收成等各階段程序,讓蝦農可以比照辦理。

自 1968 年草蝦人工育苗成功後,廖一久不斷投入飼料研發及其他養殖技術的研究,讓草蝦產業進展甚速,1987 年草蝦產值達到最高點:9 萬 5 千公噸,約佔當時全球養殖蝦的五分之一,為台灣贏得「草蝦王國」的封號。

廖一久研究蝦類繁殖技術,看到健壯的成蝦,喜不自勝。(廖一久提供)

真知建言未被採納,「草蝦王國」崩盤

廖一久有台灣草蝦之父的封號,然而他的專長並非只有草蝦。他笑稱自己名為「一久」,在東港真的就待了 19 年之久,世界首度人工繁殖烏魚苗 (1969年) 、淡水長腳大蝦 (1973年) 和虱目魚 (1978年),以及黑斑紅鱸在美洲地區以外首次成功繁殖等,都是廖一久在東港時創下的紀錄。只是因為漁民曾經送了一方匾額「草蝦之父」,這個封號才響亮起來。

草蝦產業看漲時,廖一久曾建言,台灣市場只能肚納至多五十家草蝦苗繁殖場,但大家充耳不聞,短短幾年內繁殖場數量翻了四十多倍。在種蝦數量不足的情況下,許多業者只能從國外進口。因為檢疫工作未到位,病毒跟著種蝦來到台灣,大幅感染許多高密度的蝦池,讓草蝦產業一夕變天。

雖然廖一久等人投入許多心力研究白點病的防治,但成效不彰,漁民只好轉而養殖白蝦、沙蝦等,但都難以再造當年的草蝦奇蹟。

對廖一久而言,他眼見「草蝦王國」起朱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心中有諸多感歎。諷刺的是,1987 那年,他榮膺世界水產養殖學會榮譽終身會員,並且榮陞水產試驗所所長。隨後,他獲世界科學院士的殊榮,台灣在兩年後也聘任他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明明有一身備受肯定的技藝,卻擋不住漁民追求利益的短視,以及政府的縱容,每思及此,他不免徒呼負負。

學而無涯獲獎無數,放不下漁民託付

「草蝦王國」垮台並未影響廖一久的學術地位,他五度獲得國科會(今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也是總統科學獎、世界養殖聯盟終身成就獎得主,更獲得日本政府頒授「旭日中綬章」的肯定,去年還成為日本經濟新聞社「日經亞洲獎」第八位台灣得主。這是因為他在教育及研究領域長達半世紀的貢獻,生平共發表四百多篇學術論文,並參加近兩百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廣為宣導水產養殖的價值。

廖一久於1987年獲頒世界水產養殖學會的終身榮譽會員,為第一位獲得此項榮耀的台灣人。(廖一久提供)

令人感佩的是,廖一久自水產試驗所退休後,仍舊著作不斷,研究不輟,採訪當天的空檔,他還抓緊時間研讀論文。他說自己心中還有遺憾,「草蝦養殖時間短、但滋味勝過其他蝦種,許多漁民跟我說,他們還想要養草蝦。我也想要幫他們的忙。」八十五歲高齡的他真摯表示。

當年,廖一久在東港的研究員宿舍面對一汪大海,臺灣海峽的潮起潮落見證他在水產養殖研究最耀眼的青壯年代。那時他前程似錦,要成就滿懷抱負只是時間問題。

如今身處基隆,面對太平洋的研究室,他一面感歎老友相繼離世,一面又放不下漁民的託付。他自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但也不免對蒼天碧海默禱,希望時間不是問題⋯⋯

海洋大學為廖一久舉辦的回顧影展將展至今年年底,欲瞭解廖一久的讀者可前往海大免費參觀。(攝影/楊語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