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重要的工作,從百年前至今依然存在,工作時必須上山下海、卻鮮少被人關注,那就是「植物採集」。2018年時以《天黑請閉眼》奪下金漫獎最佳新人獎的英張,今年推出最新漫畫《採集人的野帳》,還原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現場。
即便是對植物陌生的人,也能透過《採集人的野帳》領略台灣原生植物的魅力,趕快跟草藥堂少年傳人許涼山、認真嚴謹的助手松尾,以及惡夢纏身的野性少女霧草,一起來到大正時代感受採集人的日常!
藥草堂少年失手燒毀研究成果,踏上採集植物還債之旅
《採集人的野帳》主角是日治時期臺籍藥草堂少年傳人許涼山,他在顧店時不慎燒毀了植物學者佐佐木慎一的採集成果,被父親送到植物園勞動,開始一段苦力還債消業障之旅。
許涼山個性幼稚急躁,自幼在藥草堂成長,對藥草相當熟稔,可透過殘葉外觀及味道來辨別植物。另一位男主角松尾則正好相反,個性冷靜理性,且擅長採集工作;女主角霧草則是來自山賊村的孤女,剛在的第5話中登場,在最新的第6話中展現出對植物採集的興趣。閱讀過程中,讀者一面了解日治時期植物採集的豐富樣貌,也同時從三位主角的成長獲得許多樂趣。
英張表示,主角3人是虛擬的,但作品中部分人物則確有其人。例如:故事一開頭,帶著新書和新種植物來訪的佐佐木慎一,歷史原型就是腊葉館主任佐佐木舜一,其所攜帶的新書《綱要臺灣民間藥用植物誌》也確有其書。
受美麗腊葉館啟蒙,畫出「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作者英張過去在臺北從事美編工作,現為自由創作者,住在臺南老家,《採集人的野帳》是第三部作品。問起這部作品誕生的過程,英張表示,過去工作時編輯過植物圖鑑書籍,開啟了自己和植物的緣分,以前住在臺北時也會去逛植物園,有次園中的腊葉館重新開放,她參觀後深深被腊葉館的典雅美麗吸引,「無論是建築物的外觀還是內部,腊葉館真的好美。」
此外,英張本就喜歡傳統文物,例如老建築和服飾,「要同時滿足植物跟傳統文物的愛好,那就是要以日治時期為背景了。」她查資料時發現,日治時期日本人為盤點台灣自然資源,投入不少研究能量,那也是台灣植物學研究開始起飛的年代,《採集人的野帳》的靈感在此萌芽。
英張向CCC創作集(註)提議後,便開始進行創作《採集人的野帳》,故事設定在大正時期的台灣,當時台灣本島植物調查如火如荼,也被稱為「植物大命名時代」。而對她來說,這不僅是一部植物科普作品,更是一段透過採集而使人成長的歷程。
採集是所有植物研究的基礎,留下「野帳」豐富紀錄
漫畫中會以腊葉館為核心出發,原因在於腊葉館是台灣本島的植物標本圖書館。1920年代,植物標本從殖產局博物館被轉至林業部的「腊葉室」存放。1924年腊葉館落成,成為台灣首座專門研究及收集植物的標本館。林試所推斷,當時一樓為植物標本櫃、研究空間與主任佐佐木舜一的辦公室;二樓則存放尚未鑑定或處理的標本、處理新標本。
至今為止,植物標本的採集及鑑定仍在進行,而日治時期的採集工作需要準備各式工具,從林業部長金平亮三的文章〈植物標本の採集に就きて〉中都可看到,例如用來割取高處植物的小型鐮刀、剪斷樹枝及採集數目標本的修枝剪及刀鋸。
採集後標本需要乾燥壓製,日治時期是以報紙、木製夾板進行,最後還要記錄採集到的植物名稱、採集編號及日期地點,而採集者的記錄被稱為「野帳」。
植物學的領域很廣,為何會想鎖定在採集人身上?「採集人不見得像植物學家一樣會留名於世,但採集是所有研究工作的基礎。」英張認為,無名採集人如職人般默默謹守本分,卻不為人知,希望透過漫畫帶領讀者領略採集的魅力。
請專家助陣,植物、劇情詳加考究,動筆前後反覆校對
說到故事情節的設計,英張表示,她並非植物專業,但作品牽涉到歷史及植物學,無論是劇情還是畫中的所有植物,都需要反覆的校對。她當初找上CCC創作集,便是希望透過編輯群找到專家來協助,而編輯群替她找到的專家,正是林試所標本館的研究員們。
《採集人的野帳》對英張來說,動筆前的準備作業較為吃重,她查完資料、設計劇情大綱後,必須請林試所研究員們確認正確性,分鏡及完稿後也都要再次核對。從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漫畫家與植物學者的認知差異,例如有一回,畫好的鳳尾蕨被研究員認為畫得太胖,要求修改。
「最難畫的是台灣杉,樹體大、葉子小,但要填充的細節很多。」英張表示,裡面的植物大多為台灣原生種,不過有些考量到劇情還是要取捨,例如:山賊村中的罌粟,雖不是台灣原生種,但當時歷史背景下,有吸食鴉片的族群,確實可能有人私下種植罌粟來製造鴉片。
林試所植物園組大動員,過往軼事都成素材
除了植物,另一大挑戰是腊葉館過去的編制、職權範疇,且採集過程記載的史料較少,很多採集過程中的細節必須要反覆推測及確認。
協助資料查證的單位是林試所植物園組,該組組長董景生表示,「CCC提議合作,我們幫忙查證確認資料,沒想到圖像化植物研究史這麼辛苦。」植物標本館幫忙提供背景素材,確認自然史的合理性,但不干預故事和創作,而這部作品牽涉歷史及植物學領域,眾多細節是靠各領域同事協助而成。
董景生相當讚許英張與CCC編輯團隊考證的謹慎,而植物園組協助同仁,也必須透過標本館中的舊文件、老照片及老分類學家的訪談等資料,甚至「老老師」生前說的故事來確認。除了植物園的資料,也參考了中興大學森林系標本館和台大植物標本館的資料,這些史料和過往軼事在訪問和對談時,一一進到了故事裡,讓歷史背景越來越清晰真實。
漫畫是需要編輯和故事的產業,董景生說,本次植物園組出力最鉅的是蔡思薇博士,擔任的是「輔佐漫畫家的角色」。林試所同時也接受文化部委託,整理採集人的史料,「資料留存很重要,但一般人未必理解,漫畫是一個認同理解的介面,告訴民眾這些文獻為何重要。」
知識和故事比例須精準拿捏,才能引人入勝
英張觀察,在台灣漫畫產業裡,植物算是冷門題材。而略帶科普性質的漫畫要如何引人入勝?她認為,植物知識及劇情的比重拿捏相當重要,既然是漫畫,讓人看得舒服、想看下去是最重要的,「漫畫編劇是專業,教條式內容吸引不了人。」
因此在劇情的編排上,英張設定每次知識講解不超過兩頁,他也曾想多加一些植物知識,但發現閱讀負擔沉重,所以忍痛刪減。若同一集中知識含金量高,則會以角色互動或是劇情推展作為調節,「只有採集也很單調,所以才會加入山賊村,而當時也確實有家族各據山頭的狀況。」
這也是為何英張設定了三位主角,「漫畫理論中,三人互動會是最有趣的。」她表示,要透過角色的有趣來留住觀眾。「本來就喜歡植物的人看下去不難,如果連對植物沒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看完,那作品就成功了!」
英張希望透過《採集人的野帳》側寫採集工作,引領讀者對植物的興趣,如果有讀者因此而往植物研究發展,那就更棒了。
(註:CCC創作集為文策院所支持的創作平台,鼓勵國內圖文作家,以國家典藏資料等素材,發揮歷史、民俗、社會及生態等多元議題。)
何處可買到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