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香菇」將重新發光!高士部落成立首座段木香菇菌種中心,用林下經濟點亮山村

台灣以段木種植香菇的歷史由來已久,但香菇菌種弱化,一直是長期難解的問題。屏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屏科大)、農業試驗所與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合作,不僅成立全國第一座社區型段木香菇的菌種中心,相關技術也已扎根部落,未來將由部落自己培育出適合當地的菌種,發展最在地的林下經濟,讓部落發光。

高士部落種植的段木香菇(屏科大提供)

「太陽香菇」曾風光,卻因菌種弱化而黯淡

牡丹鄉種植段木香菇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過去長期以印度栲(排灣族語為 karuzng)為段木樹種,栽培出來的香菇香氣濃郁、風味獨具,素有「太陽香菇」的封號,不只是許多部落族人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是鄉民自豪的地方文化。

然而過去幾年,段木香菇面臨段木源不足以及菌種弱化的問題。本來有三年產能的菌種現在經常只能生產一次香菇,這不僅浪費了段木,也造成購買菌種的成本損失。

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吳羽婷表示,段木鑿洞植入菌種後,同一個洞無法重複植菌。如果第二年、第三年沒能再長出香菇,段木會慢慢被環境中的腐生菌侵入,造成腐朽,無法再利用。

同時,過去提供香菇菌種的公司一直用培養基進行無性繁殖,不斷重複繼代的結果,讓菌種愈來愈單一。純化的菌種無法面臨氣候變遷、各地環境差異的問題,生產力也會愈來愈差,此即菌種弱化的危機。

成長在部落森林裡的段木香菇(屏科大提供)

 

屏科大協助部落 分離香菇菌絲、培育適地菌種

如今,屏科大協助高士部落,在每年長出的香菇中選出表現型最好的幾朵,將它們的菌種分離出來,做為明年植菌使用。這樣的菌種可以吸收當地環境中的養份,也會受到環境中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影響,長期下來能培育具有獨特風味的香菇菌種,做出「高士品牌」,也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減少天候的影響。

屏科大不只分離菌種供部落使用,也在地方培訓香菇菌種分離、培養技術團隊,同時規劃成立菌種中心,一步步將香菇菌種的技術移植給部落。待部落羽翼已豐,或許還可以將菌種轉售給屏東、台東其他類似環境的山村或部落,增加收益。

多元段木樹種,種出特色香菇

解決了菌種,段木的問題也有了解套的可能。過去,高士部落慣用印度栲,但屏科大團隊正在實驗其他五種樹種:青剛櫟、杜英、楓香、相思木、白匏子,嘗試理解這些段木養殖的香菇,各有怎樣的質量表現。

「屏東縣牡丹鄉農業生產事業林下經濟事業計畫」主持人、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陳美惠解釋,這些樹種都是當地容易取得的,而且有些是生長速度較快的樹種,可提供菇農們更多元的選擇。她認為,現在的農產品應該走出地方特色,而不是一窩蜂跟著潮流走。誰知道以後高士的特產會不會是「太陽白匏子香菇」?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張偉顗則表示,除了提供樹枝、樹幹(而非截斷整棵樹)讓部落生產香菇外,林務局也提供上述五種苗木,種植在部落中,未來就能成為段木的來源。

牡丹鄉段木香菇現勘:農試所呂昀陞博士(左)、陳美惠教授(中)及農友。(屏科大提供)

專業團隊引路 部落永續經營有望

高士部落的全國首座「社區菌種中心」的成立儀式今(11)日在林務局舉行。陳美惠表示,菌種中心成立不是一個人、一個村可以完成的工作,山村永續經營是許多人關心的焦點,好的策略可以達到生態、生活、生產的「三生」目標。牡丹鄉有 95% 的面積是森林,林下經濟本該是大力推展的方向。

屏科大團隊下鄉推廣林下經濟,誓言與部落攜手打造與森林共生共榮的環境,六場巡迴說明會中得到許多族人、鄉民的支持。陳美惠表示,計畫初始,許多族人希望政府給予硬體設施補助,但經過近半年的溝通,族人能夠理解最寶貴的資產其實是產、官、學的合作,特別是專家團隊進到地方陪伴大家的過程。她很榮幸能夠成為其中一位助力者,將各種專業力量帶到牡丹鄉,激盪出燦爛的火花。

除了段木香菇,屏科大團隊亦為牡丹鄉發展「林下養蜂」及「山林畜牧養雞」兩種特色生產。屏科大提供蜜蜂,部落種植蜜源植物,建立監測平台,蜂蜜尚未量產就已經接獲訂單。為了做出市場區隔,牡丹養殖的是中興大學保種三十多年的「中興紅羽1982」,同時由專家輔導養殖技術。具野性、抗病力強、肉質緊實有彈性又低脂的紅羽土雞,搭配部落段木香菇,「香菇雞湯」未來定能成為牡丹鄉的特色料理。

林下經濟舖設出青年返鄉之路

牡丹鄉鄉長潘壯志提到,原住民是依山林而生的族群,有許多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森林就是一座糧食倉庫。雖然過去沒有「林下經濟」這個專有名詞,但香菇一直是高士部落的重要產業。因為菌種弱化及段木減少的困境,牡丹鄉曾經沒落,如今在「愈在地、愈國際」的趨勢下,牡丹推動地方創生,有了最具亮點的社區型菌種中心,且有返鄉青年習得菌種培育技術,能夠應用在部落段木香菇的栽培工作。

在地人才的養成得以落實,就減少青年人口外移的危機,林下經濟建立品牌後,加上生態旅遊的推廣,部落處處都是活路。頭戴花環、身著排灣傳統服飾,潘壯志說著部落的願景,臉上都是笑意。

典禮結束前,牡丹鄉部落耆老 Ljuku 帶領排灣族人吟唱古謠,祈求老天看顧,菌種中心永續發展。這十幾位排灣族人是今天半夜一點由牡丹鄉搭乘遊覽車來到台北,他們和諧的音韻和躍動的舞姿,讓與會者皆感受到來自原鄉的力量。

高士部落帶來古謠吟唱,為菌種中心祈福。(林務局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