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嘉義農友黃慧瑜:遁入農田的藥檢師 用農業照顧家人與生態

文/蔬活取貨站

田區位於嘉義竹崎鄉紫雲村丘陵地區的農友黃慧瑜,過去擔任醫事檢驗師,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投醫從農,以秀明農法耕作數年的田區生態環境日益豐富,也開始有小量好蔬果可以幫助更多人吃得健康。

開始務農生活是始於父親逐漸失智,而過往醫檢師的工作性質,無法陪伴父親時常需要就診的狀況,想一想,務農似乎是一種彈性和自主性都很高的工作,「有時間就勤勞的下田,沒時間就放著長草。」黃慧瑜以一種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精神開始她的農人日常,並追隨「秀明自然農法」的精神以無化肥、無農藥方式耕耘田域、生產作物。

初期黃慧瑜先從十坪農園開始,並參加嘉義社區大學青農課程、農委會園丁計畫等課程,學習從農與耕作知識,起初採用施有機肥的有機耕作方式,後來隨著對農業知識體系的逐漸完備,轉而生產無化肥、無農藥的農產食用,並向幸福農莊林慧雯、台東農友林義隆、八田綠色農莊陳佩雲等幾位友善耕種圈的前輩學習,跟隨自然的變化種植各式季節性蔬果。

作物雖小,生態豐富

由於秀明農法主張無農藥無肥料,也避免以人工介入方式去喚醒土壤自然的地力,因此黃慧瑜的田區在生態尚未取得平衡前,有很嚴重的鼠害,曾經遇過整片玉米田都被鼴鼠啃光,而僥倖沒被動物吃光的作物個頭也不大,「我種得東西都小小的,芋頭小小的、鳳梨小小的,根本不好意思賣,只能自己吃或送親友。」

黃慧瑜望著這些嬌小的作物,說起自己始終種不出來賣相好、果實大的成果,實在很丟人,但卻同時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小巧的芋頭整理成箱,準備煮熟後冷凍起來留著自己慢慢吃。看在旁人眼裡,有點像是不管孩子長得如何,母親都無比疼愛的那種心情。

坦言務農之路最大的困境就是「為什麼我種得東西始終這麼小?」而且這個疑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經過多年,依然是芋頭小、蘿蔔小、馬鈴薯小、不管什麼都小,不過奉行「生活簡單就好」倒也不心慌,繼續以秀明農法的原則面對大地,帶著平和的心境開墾,讓原本堅硬的土質因為有機質增加而日漸柔軟、生態也豐富多了。

人生沒有兩全其美,但總有較美的一面

除了作物長得小之外,黃慧瑜還有一個困擾,就是不知道怎麼賣,不知道怎麼賣,於是不賣了,「我有時候實在不知道怎麼賣,就自己吃或分送朋友。」曾經花兩千多元買種苗,經過一個季節的努力耕種,最後販售收入是一千多元,對此她淡淡一句「生活夠用就好」帶過,並表示現在這種接近自然的生活已足夠理想,非金錢的安全感可比擬。

黃慧瑜似乎總是只看到自己從0到0.5的時間很漫長,但她沒發現自己始終沒有放棄,對務農有高度興趣的她積極透過各種管道持續學習、尋找問題的根源,並且生活的擠壓下,不改對環境永續的堅持,可以說是超級小農。

如今脫離辦公室生活的黃慧瑜,過著當初理想中「不一樣的生活」,農暇時除了照顧父親,就是賞鳥和爬山,當看天吃飯的農務工作遇到收成不佳時,就放逐自己低潮鬱卒個幾天,然後轉換行動、改種別的,她說用這種輪作方式,一來可增加土壤肥力,再來也讓自己透過實作來熟悉不同作物的屬性,「有時候務農的成就感比較低,只能本著向前看的心態活在當下。」

臨走前我們稱讚她種得芋頭其實不算小顆,而且很漂亮,靦腆又沒自信的黃慧瑜臉上露出一抹光彩略帶懷疑的說:「真的嗎?那你們願意試試看嗎?」下一秒已經抓了一袋芋頭,又從冰箱拿出一早採收準備自己吃的蔬菜、蘿蔔嬰連同田區旁現摘的沙梨讓我們帶走。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時間交換

我們把這些像醜小鴨一樣的蔬果帶回去料理,美味依舊,同時也想,串連友善生產者與友善消費者的重要性,如何讓更多人看重友善的生產過程,而非只追求碩大精美不甜砍頭的果實。

除此之外,也在思考友善生產者無需對販售這件行為感到害羞,因為這場交易其實就是時間的交換,消費者選擇把時間拿來賺錢,農夫選擇把時間拿來生產,然後透過彼此合理的交換,消費者能吃到健康的健康食從,也能讓農夫生活永續、環境生態永續,如此良性循環,豈不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