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台東友善小農楊文獻 從土地得到回饋、以酵素回饋土地

文:國泰蔬活取貨站

接觸農友楊文獻前就耳聞他是個「怪人」,在網上搜尋時除了搜尋引擎上會自動跳出「酵素」的相關字外,也看到許多此人的怪異事蹟,譬如選擇開墾沙灘地、搭建澆灌系統等等宛如愚公移山的行為,但和他接觸後,便覺一切都合情合理,楊文獻所有的作為,背後有他強大的信念在支撐。

過去遇到人生撞牆期時,文獻大哥思考人生的走向,並花了兩年時間走訪台灣各地,去了解不選擇朝九晚五上班族的那群人究竟是如何過活的,靠著對自己的覺察與關照,有意識地把工作和生活一切歸零。他抱持著正面思考,認為雖前途茫茫,但卻處處是路。在走訪過程中楊文獻發現有一群人過著「自然的生活」,這些人有各式各樣的背景,包含畫家、蓋房子的人、木工、環境工作者、社區營造或醫療從業人員等,但相同的是他們都選擇將人生轉換朝向自然生活,食衣住行娛樂都跟自然越走越近。

兩年的摸索,促使楊文獻在重新思考後選擇移居農村、投入農業,義無反顧地啟動自己的第二人生,和一票同好從自學開始自然生活,「我就比較敢死嘛!」童年經歷父親早逝又是三級貧戶的他,笑說自己屬於那種「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的人。

正當我們讚嘆他當年如此有遠見的選擇了棄X從農的生活,所以現在成為台灣友善食材酵素權威時,文獻大哥話鋒一轉「我也是經歷載浮載沉,過著像狗爬式般生活的階段啊。」原來過去為了開闢壯圍加留沙埔地中頑劣的沙灘雜草,他每天只睡四小時;為了搭建灌溉系統,要面對永遠抽不完的水,還有整理荒蕪三合院的苦力、建置省能工具系統等,過著外人聽起來像苦行僧的生活,但對於這些,「就是自我挑戰和修行,如此而已!」文獻雲淡風輕的描述。

樸門是學習架構 BD是血肉內涵

身為第一屆樸門學員的他,積極學習各種農法並自成一格,「我其實是個大雜燴,主軸是BD農法和樸門。」他認同Permaculture用最少耗能換得最大產出的永續生活設計、減低對自然的損耗,以及BD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中透過自然運作達到地球生態平衡與人內在自我調和,倡導以不污染環境回歸自然的有機農法來恢復土壤應有的肥力。

在農業學習路上,文獻了解越深越感心虛,用一種誠惶誠恐的心態與自然萬物共處,他坦言農業對自然的破壞力道很大,所以多年來堅持盡可能用友善方式和土地相處,因為自然界中的人、動物、礦物都是一體的,越透析心靈,他越能體會到這種萬物一體的感受。對他來說,友善環境或環保意識不是用嘴巴說說就好,而是尊重土地後自然具足於心的內涵。

除了務農生活,連帶飲食習慣朝向選擇自然粗食的方式,研究酵素已有十五年的他,認為萬物都有自身不同的頻率與波動,也因此文獻主張若順著萬物與自然的節奏,並選擇吃對的食物,身體便會感到舒服自在。

種植行為是要對人和環境有加分效果

「我種的東西都希望能對人、生物、環境都是好的、加分的。」楊文獻把酵素視為一種健康飲品,因為要對人體產生正面作用,所以他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只挑最好的,從土壤、種植、撿果、製作,無一疏忽,「文獻酵素」中的本草植物、野菜,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親手生產種植而來,來源清楚的背後,代表對酵素品質的十足把握。

文獻酵素有兩種飲用方式,一個是大家較為熟知的加水稀釋,另一種是將原液含在口腔中約兩分鐘,透過時間讓酵素慢慢化掉,而稀釋的比例,則是每個人可以自己去嘗試體驗,找出與身體最契合、最順的方式。

「用心種出來的東西,能交給懂它內涵的人使用,這是我身為一個農夫最幸福的事情。」跟土地工作十多年的他表示,在與土地工作的當下感受到自己越來越有能量,已分不出是他在守護土地還是土地在淨化他,唯一確定的事是有健康的土地才有健康的作物,而有健康的作物才能製作出有益人體的酵素。

「我做酵素就像媽媽做菜給孩子吃一樣,不會去想要得到多少回饋,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從種植到製作的每個細節,包含研究把食物保存下來的古老方法、親自爬到樹上採摘挑選每一粒梅子、有意識的為果實劃下每一刀、淨化製作器具等,對楊文獻而言,酵素不是商品,是心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