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菜不是「從小就有機」?青農陳柏叡與他的有機小苗們

國內有機種植面積不斷成長,以今年二月底的統計,有機蔬菜的面積超過3,414公頃。1公頃需要 250盤菜苗,這85萬3,500 盤菜苗由多少有機種苗場供應呢?答案是「零」。因為《有機農業促進法》(台灣有機農業的法源)並未規定種苗必須是有機的,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來看,台灣的有機蔬菜有機得「不夠純」。

在上述的前提下,花蓮明淳農場的有機育苗場就顯得特別珍貴,只是有機苗僅供自家農田和附近小農使用,偶爾也供貨給農試單位作研究,「對外營業」雖是未來的目標,但還有許多問題待解決。

小知識:植物的種子就像人類的胚胎,會在適當環境條件下萌芽、長出小苗,例如:花市、菜攤上買到的菜苗,菜苗繼續長大到特定時期可以採收,成為超市、菜市場上的蔬菜。

十字花科幼苗的子葉是心型的。(陳柏叡提供)

有機育苗難得,有機種籽難尋

採訪明淳農場有機育苗的主事者陳柏叡時,他一開口就先自清:「我雖然用有機的方法育苗,但因為使用的不是有機種籽,所以嚴格來說,我培育的也不是純正的有機苗!」

為何不用有機種籽?陳柏叡道出有機育苗的種種無奈。首先,台灣的種籽商不賣有機種籽,只能從國外進口。然而台灣消費者對品種有一定的要求,高麗菜要吃初秋或雪翠,花椰菜要吃松花(初秋、雪翠、松花,皆品種名),國外種籽商沒有這些品種,他們供應的品種就算能適應台灣的環境,消費者也可能不埋單。

在台灣僅有2% 有機農的現實條件下,有機種籽市場過小,台灣的種籽商根本沒有興趣涉入經營。農民自行留種也沒有用,因為目前市面販售的都是所謂 F1種籽,F1世代授粉後產生的種籽再經種植,植株不只生長參差不齊,口感也會差很多,完全沒有市場價值,因此農民才會不斷向種籽公司購買。

在地無路、進口無門,難怪台灣的有機種苗場數量只能抱蛋。

明淳農場的有機苗圃。(陳柏叡提供)

鬧鐘響七次吵不醒的務農路

既然法規不要求,陳柏叡為何不隨俗就好,非要自己費心培育種苗?年輕的他倒也直率,沒有端出冠冕堂皇的道理,反倒毫不諱言表示:「一切都是因為錢!」

身為農家子弟,陳柏叡只有在國小時下田幫忙,但他痛恨農務工作,覺得整天都綁在田裡不自由,因此大學就搬出去住,畢業後又到台北工作,用盡各種理由排拒下田。

儘管遠離花蓮,父親仍殷殷期盼兒子回家接管農場。異鄉闖蕩了兩年半,陳柏叡停下腳步細想,爸爸靠務農養大三個孩子,既有房又有車,收入不比上班族少,而且自己當老闆,不必看人臉色,幾經盤算後他總算想通:務農是坦途。

然而返鄉務農後,陳柏叡處處不適應。光是早起這件事,就要了他半條命。「冬天大概是六點,夏天更慘,四點半就要起床。」「手機鬧鈴定了七個時段,而且是七種不同的聲音,但就是聽不見。」好不容易起床了,下田又得迎來各種痛苦,或是太熱、或是太冷,累是必修課,被蟲咬是選修學分,他甚至一度覺得悔不當初。

「其實我知道,這麼多抱怨是因為我心裡未曾真正接受務農這個決定,」陳柏叡得找個有趣的事當誘因,才能夠幹下去。

明淳農場有機育苗的主事者陳柏叡(攝影/楊語芸)

向錢看齊 踏上育苗之路

誘因就是育苗,或者該說,誘因就是金錢。明淳農場固定購買某家的種苗,陳柏叡發現種苗場老闆家像城堡一樣奢華,圍牆用整塊豐田玉原石堆砌,「到底是有多好賺?」他心裡起了這個疑問。

父親告訴他,每年買苗的費用大概要三、四十萬,陳柏叡換算種籽和種苗的差價,發現育苗的利潤極高。於是他跟父親揚言,「這三、四十萬讓我來賺。」父親同意後,陳柏叡就踏上育苗之路。

但因為育苗門檻不高,種苗場絕對不會將關鍵技術輕易示人,還好陳父有位世交知道有機苗不會搶走原有的種苗市場,因此願意傳授慣行的育苗技術,陳柏叡再依有機的原則進行調整。

此外,他不僅遠赴台中新社種苗改良場學習,不時還麻煩花蓮農改場的研究員為他解惑,幾年下來已經掌握好幾科的育苗訣竅。附近小農得知,都跟他預訂有機苗,因此父親雖然爽約,沒有把家裡省下的買苗錢給他,但陳柏叡靠著外面的訂單,一年也賺到廿、三十萬的零用錢。

擾亂幼苗的生長方向 聰明解決「徒長」問題

話鋒一轉,陳柏叡放下理性的金錢觀,感性暢談育苗的「療癒」。「妳知道嗎?十字花科的子葉是心型的,好可愛。而且育苗就跟養 baby 一樣,一暝大一吋,成長是每天可以看得見的,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育苗讓他終於有了務農的動力,因為他讓種籽變成種苗,自然希望它們在農田裡健康長大。為了他的種苗下田去,雖然晨起仍舊痛苦,蟲子還是會來叮,但收成後那種苦盡甘來的滋味,讓他備感安慰。

培育種苗最怕的是幼苗徒長,因為在育苗盤密集生長,幼苗長高容易、長壯卻難,不斷抽高的結果會造成莖細軟,移植時易斷,而且容易倒伏。一般種苗場的作法是施用抑制劑(矮化劑),不讓幼苗抽高。但是陳柏叡要種有機苗,對農藥只能 say NO。

化學方法不能用,就改走物理之途。聰明的陳柏叡想到植物都有向光性,如果擾動它的方向,它會花時間和精力把自己轉回陽光面,就沒有餘力抽長了!他稱為「挲頭」的方法,就是每天摸摸幼苗,幫它們轉向,讓它們的尖端背對陽光,雖然會花一點時間,但解決了過往得用農藥才能處理的問題,更給了他觀察幼苗的機會,一舉數得。

陳柏叡透過「挲頭」,抑制幼苗徒長。(陳柏叡提供)

有機苗不是「溫室中的花朵」 對氣候有抗性

為了讓幼苗長得漂亮,慣行農法會施很多肥料,讓它們飲食無虞,但陳柏叡要培養幼苗的抗性,故意在成長的中、後期停止供水並節食,讓幼苗「要死不活」,這樣一移植到田間、吸收到水分與養分,它們就會立刻瘋長。

相對來說,慣行法的幼苗植入田區需要一段適應期,因為它們過去是溫室花朵,吃得好、喝得飽,農田沒有那樣的環境時,它們就容易生病或死亡。

不過陳柏叡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育苗期要比慣行育苗多十天至兩週,疊加的成本不見得是所有農民都能接受的,這也是他至今仍不敢將育苗視為主業的一大原因。

此外,他還想到無性繁殖的馬鈴薯與食用百合,都可以用有機的方式育種,從有機種植的母株取下薯塊及百合鱗莖,培育成薯種及百合種,也會是前途無量的行業。「台灣吃馬鈴薯的人愈來愈多,我家種植馬鈴薯的面積年年都翻倍。」一旦他掌握育種的訣竅,對有機產業必定貢獻良多。

陳柏叡用自己育出的有機菜苗, 種植青花菜。(攝影/楊語芸)

指出有機法規矛盾處 盼修法讓有機產業更完整

明淳農場6公頃的農田中,目前有八成的種苗出自陳柏叡之手,「我的種苗場才25坪大,就可以供應我家以及其他農戶,總共約10 公頃的需求。」他認為這種只要有心力、不需大場域的苗場,很適合供應一個地理範圍內的小農族群。「我知道很多人在觀望,等政府的態度確定後就會跳下來。」他說。

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曾指出,台灣幾乎是唯一不規定有機耕作必須使用有機種苗的國家,若要看齊國際標準,勢必得修法。

陳柏叡強調,如果政府真的要求有機種植一定要用有機苗,得先放寬對於有機種籽的要求,「既然沒有有機苗時,可以去慣行苗場拿苗,種出來的仍被認為是有機作物,那麼沒有有機種籽時,只要用有機方式培育,不是也該等同於有機苗嗎?」他直指法規與實務間的矛盾。

只要上述規定解套,陳柏叡就會專心經營種苗場。他說農場是父親的,他只領基本工資,但苗場的收入都是他的,「我是向錢看的人。」

但他沒說出口的理由應該是:如果只負責種苗場,就不必跟太陽公公比早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