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例,水果自動販賣機!新鮮梨子水蜜桃選擇多,60元有找

全台灣第一台水果自動販賣機現身!台中市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場推出「呷追果-鮮果智能販賣機」,7月1日在西湖服務區北站與南站販售,架上截切水果單品袋、水果拼盤、豐原農會的果汁、新社農會的木耳汁等,消費者只要動動手指、投入50元硬幣,就能吃到當季新鮮梨子、水蜜桃、西瓜、芭樂,打開馬上就能吃。

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場負責人羅先生表示,因應疫情減少人與人接觸而推出販賣機,7月已經銷售700盒,接下來會在泰安服務區增設,「這必定是未來銷售趨勢。」台中市農業局也看好販賣機的發展,負責業務承辦的運銷加工科蕭技士表示,販賣機的效益不只是銷售,光是在定點持續曝光就有廣告效果,其他農會的農產品也可複製此模式販售。

全台第一台水果販賣機就在西湖,新鮮截切水果、果汁由東勢農會、豐原農會提供(照片提供/東勢農會)

疫情成為水果販賣機出現契機,販賣機銷售效率高

東勢區農會去年成立蔬果截切場,截切場內每一品項均通過農藥殘留檢測、符合ISO22000 及 HACCP作業程序的低溫截切等流程,全程搭配冷鏈運輸,在此基礎上加碼推出鮮果智能販賣機。羅先生表示,水果販賣機在日本已經很普遍,但在台灣遲遲還未出現,農會一直想嘗試販賣機,這次疫情讓國人出門頻率降低、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恰好是推出販賣機的好時機。

販賣機目前設在服務區,但一開始推展過程並不順利,羅先生回憶,本來想要放在醫院,不過醫院再三考量後婉拒,後來改成放在服務區。相較於傳統水果銷售需要人力理貨收款,羅凱哲認為,販賣機相對節省人力也更有效率,消費者只需要動動手指,幾秒鐘就可以完成一筆交易,且機器不需休息,也不會罷工,24小時都能販售。

販賣機可以買到新鮮切好的水果、果汁(照片提供/羅凱哲)

2-3天補貨一次確保新鮮,智能系統掌握銷售狀況

水果販售最大的困難是保鮮度,且來販賣機買水果的人無法預期,要如何確保販賣機內水果的銷售狀況呢?羅先生說明,智能販賣機跟傳統販賣機不同,智能販賣機有恆溫控制與鎖定功能,一旦超過最佳販售食用時間,系統會直接設定成鎖櫃,且系統每天都會回報當日銷售數字,截切場可以遠端掌握。

系統回報數字,便能知道何時該補貨,羅先生表示,目前為確保新鮮,大約2至3日會補一次貨,「補貨算是比較麻煩的。」因為需要人力親自跑一趟,補貨的同時也會把沒賣完的殘貨帶回,「賣不完就是要銷毀,這沒辦法。」不過,殘貨量只有一開始比較多,隨著購買人數增加,需要銷毀的品項已越來越少。

品項將隨季節變化,單品、拼盤都可以吃到

消費者在販賣機買水果可以投幣,也可以用悠遊卡結帳,羅先生說明,每一項商品的定價落在50元至60元,「價格一定要親民」,販售品項則有梨子、西瓜、木瓜、水蜜桃、紅龍果的水果單品袋及拼盤,還有椪柑汁及木耳汁,「販賣機裡的水果接下來會隨季節變化,所有當季水果都會出現在販賣機。」

營運的第一個月,銷售品項第一名是梨子,台中農業局運銷加工科蕭技士進一步表示,從銷售數字發現,單品袋比拼盤更受歡迎,「跟原本預想的不一樣」。羅先生認為,可能是因為販賣機推出時間是夏天,冰涼又多汁的梨子成為消暑的首選,另一方面,不排除是因為單品可以滿足每個人對水果各自的偏好。

販賣機可以買到新鮮切好的水果、果汁(照片提供/羅凱哲)

販賣機越多,成本分攤越低,還有廣告效益

水果自動販賣機上市後,7月共銷售700盒,但利潤高嗎?羅先生表示,當然有利潤,不過目前只有一台,利潤數字上不具代表性,要觀察接下來陸續鋪點的利潤才會準確,「越多台販賣機,利潤會越高」,一來是銷售數量會增加,二來是補貨人員出門一趟就可以一次補齊,越多定點設置機器等於是平均分攤人力成本。

「販賣機在那裡,不只有銷售意義。」蕭技士表示,整台販賣機本身就是一幅廣告,即便路過的人沒有消費,看到了販賣機也會在心中留下印象,以東勢農會的截切場來說,截切水果的客戶之一就是超商,路過販賣機的人也可能會在超商消費,「不見得一定要現在站在販賣機前買。」

販賣機為未來消費趨勢,未來任何產地、任何品項都可複製

蕭技士認為,此販賣機的意義重大,對消費者的便利性也為水果提高更多附加價值,且雖是以東勢農會為名推出,但椪柑汁、木耳汁是來自豐原農會及新社農會,「這是可複製的模式,未來就不會侷限產地、產品。」其他農會也可合作或是模仿,販賣機裡未來也可以出現鳳梨、桂圓等品項,等於是為農產品拓展了一條新的道路。

第二台販賣機地點選在泰安服務區,羅先生則表示,現在會先鎖定高速公路上的各個服務區,接下來也會去跟不同公司行號接洽,「有的科技廠很有興趣」,更會努力在市區找可放置的定點,「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要設法克服,因為水果販賣機必定是未來的消費趨勢。」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