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蚵大增,本土蚵受創!四縣市蚵農串連陳情 官方:自由貿易難設限,僅能加強產地標示

進口蚵仔大增,本土蚵備受威脅!隨著中秋節將近,民間對蚵仔(牡蠣)需求量增大,然因八月西南氣流來襲,損壞蚵田、產量大減,以致帶水鮮蚵價格居高不下,零售價一台斤已達180-200元,比以往高出40元。有業者看準蚵價高漲,大量進口便宜的越南鮮蚵,引發本土蚵農串聯抗議。

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四縣市蚵農日前(9/7)聚集於水產試驗所台西分所由雲林在地立委蘇治芬、蔡易餘陪同陳情,指出進口冷藏鮮蚵年年增加,更懷疑有中國鮮蚵到越南洗產地進口,消費者難以辨別,政府應採取控管措施。

然而經貿單位坦言,在WTO自由貿易架構下,恐難以限制外國進口農產。漁業署也透露,目前國產鮮蚵價格確實很高,在市場供需平衡前,也無法立即控管干預,僅能要求加強產品要清楚標示產地。

彰化、雲嘉及台南蚵農串聯向立法委員請願要求管控越南蚵仔進口。(圖片來源/蘇治芬辦公室提供)

蚵農:八月受災,鮮蚵量少價高,越南蚵趁機進口搶市

本次陳情活動的發言人台西蚵農丁健家表示,前月西南氣流蚵田損失近半,造成價格上揚,現時盤商收購價是一台斤160元,進口商趁機大量進口越南蚵,空運進口成本僅125到135元。這個價格將傷害到好不容易恢復元氣的台灣養蚵業。

丁健家強調,雖然進口越南蚵大包裝有標示,但是分為小包裝後全無標示,現在已經大量進入超市、傳統市場,一般消費者容易混淆無法分辨。就算消費者支持蚵農,也會被進口商賺走。

他解釋,國內養蚵產地集中在台南、雲嘉跟彰化四縣市,每年五、六月台南先出貨,七、八、九月再換雲嘉、彰化,中秋前出完後,待東北季風來時,還沒長大的中蚵會到台南繼續放養供應過年。然而在大量廉價蚵仔進口後,造成雲嘉蚵仔滯銷,連帶打亂產地調節。

蚵農並懷疑有中國大量廉價蚵肉借道越南輸入台灣,希望政府杜絕這種「洗產地」行為,並應調節進口期間、避開國內蚵仔盛產期,另外也要針對進口鮮蚵小包裝要求標示產地,以免被不肖業者混充。

市場流通鮮蚵未必本土產?立委要求政府控管

立委蘇治芬引述關務署資料,「我國一年進口冷藏蚵肉1100餘噸,冷凍蚵肉800多噸,總共2000公噸的進口量。」並非小數目,已嚴重衝擊市場。今年3月台南立委林俊憲亦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從2016到2020年,越南進口鮮蚵從5噸上飆升到1306噸,流通到市面,消費者渾然不知自己買到的鮮蚵可能不是本土產,更威脅本土蚵農。

根據《上下游》查證,從2011年到2020年,冷藏鮮蚵的年進口量從100噸衝高到1452噸,今年截至八月已進口640噸,大都來自越南。然而散裝鮮蚵缺乏產地標示之下,確實造成進口蚵與本土蚵難以區分,更可能出現魚目混珠情形。

布袋蚵農:本土蚵正鮮美,消費者宜辨明

嘉義布袋養蚵50年老店「吉雄水產行」老闆娘張小姐表示,確有聽聞越南進口蚵在壓低市場價格。她表示本土蚵會因為春冬涼冷,相對不利生長,或如去年久旱不雨海水鹹度大,導致蚵仔成長情形不佳,有部分貿易商開始進口越南蚵仔,市場上價差約30塊。

張小姐說明,今年八月遭逢西南氣流衝擊,蚵田損失近半,但經過三、四周時間天氣穩定,剩餘蚵田充分吸收養分,蚵仔已經恢復碩大肥美。

她認為,本產鮮蚵凌晨四點出海採收,上午清洗剝蚵包裝,當天下午即可宅配,隔日到消費者手上都還很新鮮,建議消費者仔細辨明來源,「不過一般消費者沒有常常在買,的確不容易分辨。」

彰化蚵農:進口蚵品質不佳,恐拖累國產蚵

彰化王功蚵農葉秉育表示,近海蚵仔受災產量減少,造成大盤商供應短缺改採進口也是合情合理,雖說進口貨對本土蚵農衝擊多少會有,但跟國內品質仍有差別,「採收加上包裝、空運,進口蚵運到台灣之後,保存時間大幅壓縮,容易腐壞。」他擔憂,若進口品未能清楚標示,恐怕會拖累本土蚵的品質口碑。

彰化從事蚵殼產業的林老闆表示,今年蚵殼流通不到去年一半,可見市況不佳,「今年餐廳很多都沒開,銷量大減,不過市價還沒超過兩百塊,只能說供需平衡,此時大量進口變成貿易商賺走,對台灣蚵農確實不公平。」

嘉義東石布袋牡蠣以肥美著稱,在地蚵農拍胸脯掛保證,本土蚵品質有信心對抗外來蚵挑戰。東石數位機會中心

經貿部門:自由貿易下無法以檢疫手段限制進口

9月7日出席蚵農陳情座談的關務署副署長彭英偉表示,目前除中國蚵肉進口有管制外,其他國家蚵肉蚵苗只要出具官方產地證明及食品檢驗,都是准許進口。如果官方要管控進口,涉及WTO框架下國與國貿易談判,不能輕易限制。

國貿局貿易服務組副組長朱財立解釋,進口蚵肉、蚵苗不在農委會「應施檢疫動植物品目表」中,在缺乏明顯疫病情況下,無法以檢疫為由,限制進口。

漁業署:將協調食藥署加強散裝蚵產地標示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水產進出口需遵守國際規範,無法只考量眼前單一訴求。「我國水產外銷也很多,也不希望別人限制我們。」他也坦言國內蚵仔價格仍然很高,供需尚有待滿足,在這情況下,蚵農訴求控管進口,涉及跨部會協商及國際貿易談判,也「需要時間坐下來談」。

他表示可研議一些關稅以外的手段以減少產業衝擊,如請海巡加強邊境管制查驗走私水產。至於市面流通的小包裝,漁業署將請權責單位衛福部食藥署加強散裝產品標示。

在西南沿海漁村,剝蚵殼成為許多家庭常見副業,養蚵產業鏈成為漁村重要的經濟支柱。(攝影/林吉洋)

如何辨別?新鮮本土蚵腥味淡、口感Q彈

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台西分所助理研究員黃閔裕說明,台灣一年帶殼成蚵產量約20萬噸,換算蚵肉約兩萬餘噸,今年由於八月降雨造成減產價揚,產生進口需求挑戰國內市場。不過當他聽到記者轉述進口價「125塊」時,也驚呼「太便宜」,直言對台灣鮮蚵是一大挑戰。

黃閔裕表示,蚵農訴求第一是擔憂本土蚵遭遇進口蚵仔低價衝擊的市場排擠。第二是擔憂產地標示不明的混充現象,例如中國蚵混充越南蚵進口,或越南進口蚵再混充到台灣蚵裡銷售。

黃閔裕認為,只要有產地標示,消費者普遍都會優先支持本土農產。關於辨別鮮蚵的標準,「差別在腥味跟口感,鮮度好的牡蠣,腥味不會太重,口感稍有Q彈咬勁。品質不佳的鮮蚵,腥味重、肉質軟爛。」不過蚵仔裝袋後,外觀上或許不容易辨認,需仔細觀察。

量販業者:皆已標明產地 業界:混充難查證

蚵農質疑許多進口越南蚵標示不明已經流入零售市場及大型量販,台灣好市多(costco)行銷副總王友梅回應,「經過採購部門確認之後,好市多銷售百分之百台灣地產鮮蚵,確認來源並未銷售進口鮮蚵。」

家樂福公關經理張君鴻表示,賣場內貨架都會標示產地來源,不過採購原則上都是盡量以在地出產為主,少數情況下因應產季不同的狀況有所調節。他強調如果有賣小包裝的越南蚵,一定會註明產地,絕對不會有混充情形。

蚵農、水產業者則表示,在沒有產銷履歷、產地標示情況下,不僅零售市場散裝容易混充進口蚵,甚至大型量販業者也難以查證。對此,食藥署食品組李科長則表示,依照目前法規,在有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的銷售通路,所有散裝食品仍需要標示原產地,如果是散裝鮮蚵,在傳統市場內依規定仍不需標示來源,未來將研議將鮮蚵納入產地標示規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