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立社區的免彎腰無障礙菜圃,活力四射(攝影/楊語芸)

「免彎腰菜園」好夯,長輩坐輪椅也能種菜! 新竹內立社區的銀髮社區經營學

一個 50 歲以上人口佔七成、70 歲以上佔三成的高齡社區,應該是沉滯不前吧?然而如果你去過新竹縣新埔鎮內立社區,絕對會耳目一新,這邊的長輩們一反社會對高齡社區停滯、荒涼的印象,在平均年齡 60 歲的社區志工帶領下,舉辦共餐、共學、共遊,日子過得精彩絕倫。近日更因「免彎腰菜園」無心插柳,一炮而紅,快來讀懂他們的社區經營學!

每位長者都是寶 貢獻社區個個搶先

車子停在內立社區三元宮的廟埕,甫下車就聽到《綠島小夜曲》的樂聲,只是在鄧麗君的歌聲外,怎麼還有陣陣鑼鈸聲?原來這是內立關懷據點舉辦的「延緩老化」課程,社區特別聘請專業師資帶著長者們一起隨樂音打節奏,他(她)們用手上的小鑼鈸應和歌聲,動手之餘也要動腦,一拍一擊都認真地證明,高齡是生理的事實,卻不是熱情的界限。

內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溫文正把每位長者當成寶,他說敲鑼打鼓是小事,社區參加竹縣花燈比賽,年年拿冠軍,都是長者的心血;92 歲的阿婆(客語)還曾經跟協會一起到文化局去作簡報,驕傲地告訴評審委員如何手作米苔目。社區雖然高齡化,但心態很年輕,只要對社區有益,大家出錢出力,就怕落後於人。

內立社區的免彎腰無障礙菜圃,活力四射。(攝影/楊語芸)

從共餐到種菜 內立社區找經費、辦活動、求共好

為了服務社區長者,內立社區將活動中心改造成關懷據點,每週舉辦兩次長者共餐。一開始是溫文正的媽媽先來當志工,她說與其坐在家裡「被電視機看」,不如出來交朋友。看她身手矯健在廚房忙進忙出,協助準備 150 份便當,真不敢相信她今年已經 82 歲。採訪當天,共餐的主廚是已屆七旬的戴阿姨,她說當天那道南瓜炒鹹蛋的作法是溫媽媽幫她惡補的。溫媽媽笑得羞赧,只說跟大家一起作菜,日子比較開心。

溫文正因為長期接送媽媽到活動中心,慢慢被委任一些雜務,後來乾脆「撩下來」,接了總幹事的職務。他開始學著寫企劃書,到處找經費來辦活動。為了讓共餐的長者可以一起上課,他們跟衛福部申請「延緩老化課程」經費;又跟竹縣文化局申請「微笑社區」,讓長者的技藝可以在「米食共學」活動中傳遞(作米苔目正是這個目的);申請水保局「農村再生」經費,在原有的水塘復育水生動植物,成為生態教育之場域,並且跟縣政府申請社區規劃的費用,打造了「知足園」。

知足園是內立社區的菜園,種植的青菜專供社區長者共餐用。每天早上現採現煮,新鮮又安心。採訪當天,午餐食材南瓜和地瓜葉都是園裡的收成。目前一週共餐兩天,青菜還略有剩餘,不過社區打算加碼,一週共餐五天,這樣菜量就不夠,因此社區再度申請社規計畫,開辦第二期菜園。

溫文正一連點名社區好幾個計畫案,難道為了社區共好,他不辭勞苦,見哪裡有經費就往哪裡提計畫嗎?「才不是我的功勞呢!一切都是理事長的領導啦。」

內立社區共煮,提供長輩共餐。(攝影/楊語芸)

地主無償提供農地 免彎腰菜園超貼心

中午時分,協會理事長蔡榮富終於放下菜園的工作,回到活動中心。因為疫情影響,上完延緩課程的長者們無法留在活動中心內共餐,只能領便當回家。蔡榮富一邊發放便當,一邊盤算誰沒來領取?要託誰代送?他強調餐食是個手段,目的是希望長者們走出來跟其他人互動,「失能、老化的速度會比較慢」。

關於知足園的規劃,蔡榮富補充,一開始社區供餐是跟市場購買青菜,但因為量大又要價低,品質難免會有影響。一位吳姓地主得知社區的困境,便無償提供一分多的空地,讓社區經營菜園。菜園採無毒栽植,老人家吃得歡喜又安心。另一位劉姓地主見狀也共襄盛舉,把相鄰的空地也捐出來,供社區規劃使用。

蔡榮富說,內立是個農村社區,許多長者都是務農高手,只是現在雙手雖然靈活,膝蓋卻不聽使喚,他們見社區志工種菜拔草除蟲,難免也會手癢,更希望自己在收受別人的善意時,也能夠有所貢獻。於是蔡榮富和社區夥伴集思廣益,將「知足園」第二期設計成「免彎腰菜園」。

這種架高式的菜圃在國外日漸流行,台灣也有某些地區開始引用,不過內立社區的創舉是做出碗狀的菜圃,讓乘坐輪椅的長者可以將車輪卡在斜插的竹排內,比直立式的菜圃更貼心。

周邊斜插的碗狀菜圃設計,方便坐輪椅長輩種菜(攝影/楊語芸)

種菜無農藥 自製堆肥達到善的循環

用言語描述難以理解什麼叫做碗狀的菜圃,用過午餐,蔡榮富便帶隊開拔到知足園一睹究竟。

知足園位於社區交通幹道竹 16 線上,斜對角即是活動中心所在巷道的出入口處,不論種植、維護、供餐都很方便。除了挖出水塘以供灌溉,菜園內還自製堆肥,以無農藥的方式種植葉菜與瓜菜。蔡榮富闡析:「取名『知足園』,是希望形塑內立社區自給自足、知足分享的意象。」

面積三分多的菜園,臨路端有一處涼亭,讓志工們農忙之餘可以納涼聊天,也歡迎沿竹 16 線騎乘鐵馬的朋友們停歇憩息。涼亭旁的瓜架上爬滿綠藤,果真如溫文正所言,青菜多到吃不完,有兩顆絲瓜已經老到可以當菜瓜布。

沿第一期傳統菜畦往後走,一路種滿各種葉菜,偶有幾株辣椒、青蔥,想來是為了調味。趁著記者在辨識蔬菜的空檔,溫文正將午餐揀剩的地瓜葉梗丟入堆肥箱中,製成有機肥後又回到土地,形成零垃圾的善的循環。

獨創斜立碗型菜圃 供菜不曾斷炊

再往後走,我們來到免彎腰菜園,除了幾處長方體的立式菜圃外,三個及臀高的碗形菜圃更是吸睛焦點。正如同蔡榮富的介紹,菜圃周邊的竹排以60度角斜插入地,當輪椅靠近時,車輛與長者的膝蓋都不會卡到受阻,長者伸手就可以摘菜除草,十分便利。採訪時馬齒莧和地瓜葉長得十分茂密,就像一個裝滿生菜的大碗公一樣誘人。不難想像坐輪椅的長者前來照顧菜園,會是多麼溫馨的畫面。

內立社區的規劃輔導老師曾綉雅指出,許多社區都有免彎腰菜園,也會供應長者共餐的菜蔬,但常見的狀況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有菜就供應、沒菜就去市場買。但內立社區不僅百分之百自給自足,從未斷炊,甚至還獨創斜立碗型菜圃,讓更多長者可以貢獻己力,對社區更有參與感。

理事長蔡榮富與夫人王蘭英(攝影/楊語芸)

社區磨合向心力 培養革命情感

回想幾年前剛接觸內立社區的往事,曾綉雅直言那時因為選舉派系的分化,社區並不團結,但是大家一起接計畫、經營社區後,慢慢磨合出向心力,情感大大升溫。最讓她佩服的是社區民眾的氣度,不論過去發生什麼不愉快,大家都願意為了社區而放下,「其實計畫不重要,空間也不重要,社區營造會不會成功,『人』才是關鍵。」

曾綉雅認為只有社區的人能夠整合資源,利用空間來解決社區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林灶英和王蘭英,號稱「雙英」的兩位幹事最清楚。在line 群組中,大家聽命理事長蔡榮富的指令,今天要完成什麼工作?明天要忙哪個項目?社區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最具體的成果當然就是知足園。王蘭英表示,自己的個性是「一旦起步就會認真完成」,大家一起工作產生革命情感,讓她愈做愈起勁。林灶英則提到一批批青菜收成,成就非常具體。「好多人看到臉書都在問,內立社區在哪裡?內立社區真棒!」讓她與有榮焉。

有趣的是,曾綉雅稱讚理事長力扛重任,理事長感謝總幹事大力相助,總幹事又謙稱是幹事們的功勞,幹事們則急忙說是理事長領導有方。菜園參觀之旅成了「推諉大會」,大家都把功勞往別人身上推。記者開玩笑非要他們選出最大功臣,他們才異口同聲:「都是團隊的功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