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新風潮正夯,「彈性素食人口」佔全球人口42%,里仁推七日蔬食大挑戰

蔬食正夯,你今天吃菜了嗎?國內最大有機蔬食通路-里仁公司今年與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共同舉辦第二屆永續飲食生活節。里仁總經理李妙玲表示,過去蔬食人口多是因宗教信仰而茹素,但現在越來越多人為了減碳、環保等因素而選擇蔬食。台北市文化探索協秘書長暨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黃俊誠則表示,目前加入綠色餐飲指南的近200家餐廳,店內至少會提供一道蔬食料理,蔬食料理受到年輕族群熱烈歡迎,且詢問度越來越高。

本屆活動在11月5日開幕,並邀請到澳洲、瑞典、以色列及印度四個蔬食大國的駐台代表,以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進行沙龍對談,各國代表分享母國的飲食文化及特色以及飲食主張。生活節自11月1日開跑,為期兩個月,活動結合實體及網路,包含到蔬食餐廳消費後憑發票抽獎,以及「7日蔬食大挑戰」,前100位挑戰者在連續7日吃蔬食後還可免費抽血檢測。每位在社團分享七日蔬食圖文的消費者則可參加抽獎,獎品有蔬食旅宿和知名蔬食餐廳招待等獎品。

里仁「2021永續飲食生活節」邀請以色列駐臺代表柯思畢(前左二)、澳洲駐臺副代表莫博仁(前左三)、瑞典駐臺代表孔培恩及印度台北協會宋友仁副會長(前左四)暢談永續飲食觀點(照片提供/里仁)

蔬食料理客群二十年大不同,唐鳳也鼓勵國人多吃蔬食

第74屆聯合國宣布2021年為國際蔬果年,全球市調公司歐睿國際今年三月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減少食用動物性製品的「彈性素食人口」已佔全球人口42%,種種跡象顯示蔬食已漸漸成為新的飲食趨勢。台灣現在素食人口約300萬人,但蔬食商機上看600億元,連便利超商、各大連鎖速食及餐廳,均推出蔬食料理。

蔬食何以成為趨勢?經營里仁公司20多年的李妙玲觀察到「現在吃蔬食的人和以前不同」,她說明,過去蔬食人口多為因信仰緣故而茹素的信徒,料理及飲食思維仍受到葷食的牽制,「以前的蔬食普遍追求外觀、口感甚至味道接近肉」,但現在的蔬食客群年齡層降低,吃蔬食的原因多為「環保」或「護生」,且料理型態轉為食用原形蔬果,或以蔬果直接料理居多。

相較於肉類,蔬果的碳足跡較低。隔空連線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表示,吃蔬食有助於減少碳排及甲烷等氣體的排放,倘若食材來自在地更能降低碳里程數。換言之,選用在地食材的蔬食絕對是永續飲食的方式,唐鳳呼籲民眾,吃之前可多想幾分鐘,有意識地挑選食材以及食材處理的方式。

里仁公司總經理李妙玲分享里仁運用產銷消價值鏈的串連經驗,引導消費者在生活中共同落實蔬食護生的減碳永續行動(攝影/林怡均)

食材選擇越來越多,國內外餐廳蔬食料理正夯

蔬食風潮同樣席捲其他國家,本次「永續飲食生活節」邀請到2021年蔬食城市指標中的4個蔬食大國——澳洲、瑞典、以色列及印度的駐台代表進行沙龍對談。全球蔬食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印度台北協會宋友仁副會長表示,無論人們飲食偏好和宗教信仰為何,蔬食都已是印度人生活的一部分。印度的蔬食料理強調香料,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秘密配方,搭配蔬食成就獨特風味。

澳洲擁有全球最大純素超市,澳洲駐臺副代表莫博仁則分享,澳洲本地盛產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飲食文化中以早午餐最為流行,餐盤裡總是有許多顏色繽紛又美味的蔬果,蔬食的美味及環保減少碳排等觀念也讓越來越多人成為素食者。

台北被CNN評選為「十大素食友善城市」,台北市文化探索協秘書長暨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黃俊誠則表示,部分餐廳過去難以發展蔬食料理,原因在於食材受限,蔬食與葷食最大差異在於蛋白質食材,常見蔬食料理多使用豆腐、豆皮等,但豆腐及豆皮在中式料理較有發揮空間,西式蔬食較少使用,近期植物肉、天貝等植物性蛋白的普及,也讓西式餐廳有了蔬食的發展機會。

里仁「2021永續飲食生活節」活動,提供來賓品嚐以植物肉製成的刈包,體驗美味的蔬食料理,共同支持永續地球行動(照片提供/里仁)

蔬食七日大挑戰,前100位免費抽血檢測,挑戰者可抽獎

永續飲食生活節活動重點在於「實踐」,里仁全國逾百家門市提供促銷優惠,鼓勵消費者選購有機蔬果、植物肉等食品,還有到全台蔬食餐廳消費後,即可憑發票集點抽好禮。李妙玲表示,里仁屬於生鮮超市性質,鼓勵消費者購買食材後回家動手做,蔬食餐廳則是消費者犒賞自己、家門外與朋友聚餐的好選擇。

除了消費,還有一項活動是號召大眾體驗無肉飲食的「蔬食7日大挑戰」,里仁成立臉書社團邀請挑戰者加入,前100位挑戰者在連續7日吃蔬食後還可免費抽血檢測,比較吃蔬食的Before and After 差異。每位在社團分享七日蔬食圖文的消費者都可以參加抽獎,獎品有蔬食旅宿和知名蔬食餐廳招待等獎品。

蔬食7日大挑戰臉書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00463640791358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