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鳥大爆發!宜蘭生態田出新招,休耕期放乾田撒米糠,棲地升級野鳥大增

休耕期間把水稻田放乾、撒米糠,竟然讓水鳥大爆發!宜蘭保育水鳥生態品牌「新南田董米」,過去四年參加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路計畫,將十公頃的水稻田在割稻後放乾,營造出水鳥喜歡的泥灘地環境,並撒下米糠、留下再生稻作為水鳥的食物。四年下來,調查發現野鳥的數量和種類大大增加,還吸引到未曾出現在此地的新紀錄鳥種!

田區除了成為水鳥的水上樂園,棲地營造也能為農民提供一份「生態薪水」,也就是林務局的生態系服務給付。此案為專案計畫合作,主要棲地營造面積集中蘭陽溪一帶,參與面積越大,棲地營造效果越好,農民想參與可直接洽詢宜蘭縣政府。

田間泥灘地上的東方環頸鴴(圖片提供/林哲安)

不用農藥化肥,特意營造鳥類棲地

台灣地處東亞澳遷徙線(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EAAF),是全世界候鳥八大遷徙線,北至西伯利亞,南至澳洲,換言之,台灣是候鳥重要的休息站之一。不過,東亞遷徙線因人為開發嚴重,候鳥的棲地減少,進而使鳥類數量變少,例如:宜蘭縣的新南地區,既是知名鳥類熱點,也是重要野鳥棲地(IBA)範圍,但卻因蘭陽平原不斷開發,愈來愈多的農舍使水田溼地環境流失,加上慣行農法使用農藥,棲地品質嚴重下降。

要保護候鳥,第一步就是營造棲地。近年來,生態及保育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投入保育鳥類及棲地營造,其中一位便是林哲安。

畢業自臺灣大學森林系,林哲安熱愛賞鳥,為守護水鳥棲地,從 2014 年起,他說服宜蘭縣壯圍鄉新南社區的老農讓他契作,以兩甲水稻田做實驗,把農藥和化肥減半,並以當地發現的罕見鳥類「董雞」為名,創立「新南田董米」品牌銷售。2015年起,新南田董米契作田區全採無農藥無化肥,現在契作面積已經擴大到九甲。

2018年,新南田董米參加林務局的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再度將田區拿來做實驗,這次除了無農藥化肥,另外還增加了給予野鳥的食物,讓棲地升級。

小辮鴴(圖片提供/林哲安)

棲地升級四招:收割後田區放乾、留再生稻、撒米糠、田埂植被

宜蘭水稻一年一穫,稻穀收割後,農民通常會在田間放水養田,待下一年再插秧播種。新南田董米將棲地升級的時間選在稻穀收成後,實驗田區會把水放乾、留再生稻、撒米糠、營造田埂植被。

林哲安表示,農民放水養田,通常水深約十公分,除了養田之外,還可以防止野草生長,但鷸類水鳥的腳比較短,此深度恐讓牠們踩不到地,因此才會請契作農民將水田放乾,製造出適合水鳥生存的「泥灘地」。

合作農民撒米糠(圖片提供/林哲安)

再生稻指的是水稻收割後從原地殘株分蘗而新長出來的水稻,通常產量及品質都不及原本水稻,因此不會販售,農民會在下一次種植水稻前,把再生稻一併翻耕掉。林哲安說明,棲地營造留下再生稻、撒下粗糠和米糠是為了增加野鳥的食物,「我們多年前就發現,撒過粗糠的田區,長趾濱鷸會特別多」。

這一發現讓人意外,林哲安表示,鷸鴴照理說應該不會吃粗糠、米糠及再生稻,因為牠們通常是肉食的,不過粗糠、米糠中的蟲子有可能成為很棒的食物。除了棲地營造外,粗糠和米糠對農田來說都可以為水田補充天然肥料,尤其粗糠是很棒的矽肥。

長趾濱鷸於粗糠和米糠堆中覓食(圖片提供/林哲安)

至於田埂植被營造,包含刻意加寬田埂、種植野薑花、芭蕉以及留下野草。林哲安表示,加寬田埂及植被是增加野鳥陸上棲地及藏匿處,讓野鳥們能安心在水田中覓食及生活。農民們通常不會在田埂留草,一是擔心田埂上的野草與水稻競爭養分,二是怕野草種子飄散到田間,影響整體產量。但實驗後發現,部分田區在一期作的田埂留草,野鳥反而會優先食用,推測是因為野草種子較軟,對於植食性野鳥來說較容易食用。

部分田區休耕期完全不除草,綠意盎然(圖片提供/林哲安)

四年有成,野鳥種類、數量均增加

除了新南田董米契作的田區均參加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外,鄰近部分慣行農法田區也是計畫成員,這些慣行田區會在9月至翌年2月一同進行無農藥、無化肥、放乾水田及灑米糠的棲地營造,加總起來約 10 公頃。

相較於鄰近其他80公頃的農田,這10 公頃的棲地營造吸引到的水鳥非常多,野鳥數量、種類都明顯增加,調查發現:長趾濱鷸、田鷸、紅冠水雞及麻雀等4種野鳥增加最為明顯,鷹斑鷸及黑腹濱鷸小幅增加。上述野鳥除了紅冠水雞外,均是全台或宜蘭縣內數量一直在減少的種類。

區域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
新南綠網田區2.12 隻 / 甲9.43 隻 / 甲15.87 隻 / 甲23.31 隻 / 甲
新南非綠網田區0.31 隻 / 甲1.24 隻 / 甲0.78 隻 / 甲1.6 隻 / 甲
資料提供/林哲安

林哲安表示,麻雀屬於留鳥,但近十年來,北台灣的麻雀數量減少一半,棲地營造後,麻雀數量上升,而且並未影響水稻收成,因為麻雀優先採食再生稻以及野草種子,「這些數量就很夠牠們(麻雀)吃了!」

麻雀吃再生稻 (圖片提供/林哲安)

長趾濱鷸、田鷸、鷹斑鷸及黑腹濱鷸的增加,更讓人驚奇。林哲安說明,以長趾濱鷸、田鷸來說,這兩種鳥是很典型的淡水水鳥,世界各國的研究都提到水稻田屬於半人工濕地,對長趾濱鷸、田鷸來說頂多是天然濕地的緩衝或是替代棲地,但此兩種淡水域鳥類的數量增加,意味著棲地營造有成功。他們的調查還發現,有些鳥類更喜歡待在水稻田、而非出海口,凸顯水稻田其實是宜蘭水鳥的主棲地。

不只數量增加,棲地營造的田區還出現過去未有發現紀錄的野鳥,例如:小秧雞、雙眉葦鶯、赤胸鵐。另外,綠網田區也有維持或增加鳥類忠誠度的效果,如東亞秧雞、褐頭鷦鶯。雖現階段於社區之整體數量未增加,但牠們明顯偏好生態綠網棲地營造的田區。

褐頭鷦鶯於田埂草叢穩定繁殖,圖為幼鳥(圖片提供/林哲安)

農民還可領取「生態薪水」,面積持續擴增

不過也並非所有鳥類都順利增加,東方環頸鴴及小環頸鴴的數量就是先增後減,小環頸鴴數量甚至比綠網推動第一年少。新南地區的明星物種——太平洋金斑鴴、小辮鴴也因其集體移動能力及對大尺度棲地的需求,難以評估成效及方向。林哲安表示,這意味著後續棲地營造還要再針對不同鳥種作出微調。

後續棲地營造的面積還會擴大,羅東林區管處育樂課業務承辦人吳明瑾說明,剛開始農民都在觀望,不敢貿然參加,一來是怕與公部門往來,二來是怕棲地營造會影響原有的生產方式。現在參與區域之所以擴大,是因為越來越多農民認為參與這個計畫「很不錯」,棲地營造不僅沒有影響生產,此計畫還提供「生態系服務給付」,等同於農民還多了一份「生態薪水」。

吳明瑾表示,新南社區的案例是集中在蘭陽溪一帶,目前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的區域慢慢增加中,去年還擴及到宜蘭縣其他鄉鎮,倘若有農民想參加,可以找宜蘭縣政府報名。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