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鞭水母( 攝影/Mark de Jong,圖片來源/Unsplash)

水母大爆發背後的警訊!學者憂心:2049年魚類滅絕,水母將統治海洋

文/上下游特約記者蘇建銘

夏天是水母的爆發季節,日前台南安平亞果遊艇碼頭出現水母大爆發,成群水母漂浮海上的景象蔚為奇觀,吸引不少民眾前往朝聖,不過這看似帶動觀光的熱潮背後,潛藏的卻是海洋環境的危機。

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謝泓諺表示,水母其實是海中的掠食者,小水母以浮游生物為食,會壓縮小魚的食物來源;中、大水母則會吃掉中、小型魚,是造成漁業資源銳減原因之一。而水母大量增生,不但危及海邊戲水的民眾,弄壞漁網和漁船,甚至可能造成沿海核電廠的入水口堵塞。研究模型還推估,最快2049年,魚類會消失,海中恐怕只剩下水母。

端鞭水母大量聚集台南安平亞果遊艇碼頭沿岸。(圖片提供/YouTube 雞蛋貓)

台南水母大爆發,是水質改善還是水質不佳?

台南市議員李啟維於臉書發文表示,水母是檢測水質的指標,除天氣變暖水溫適合生長外,台南運河水質整治有成,才會出現難得一見的水母景象。

不過謝泓諺則提出質疑,水母平時伴隨海流移動,屬於外洋型生物,近岸要看到水母,需要洋流配合及當地有充足的食物來源如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多,可能是水質不佳所造成。

謝泓諺補充,水母大量爆發是個大問題:首先,漁業過度捕撈,造成天敵減少。第二是水質汙染,導致浮游生物增生,增加水母食物來源。第三,暖化造成洋流改變,水母也順著海流漂向各地。

水母爆發(攝影/Stephanie Booth,圖片來源/flickr)

人類過漁造成水母暴增,海洋物種陷入惡性循環

天敵的減少讓水母有機會壯大。水母主要天敵有曼波魚、鯊魚、海龜等等,前兩項是被《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列為紅燈(避免食用)的物種,而海龜更是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易危或瀕危動物名單中。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 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顯示,2018年全球魚類捕撈產量創下9640萬噸的新記錄。人類過度捕撈魚類,等於除掉了水母的競爭者,加速水母的增生。

作為海中掠食者的水母平時也會吃掉魚群幼生及魚卵,導致魚群補充量減少。除此之外,水母也會與其他較小型的魚類競食浮游生物。各項因素交互影響下,不僅漁業枯竭,同時也使海洋生態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海龜吃水母(攝影/Chai Seamaker,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世界最毒生物曾在台灣周圍出現,有致命危險

水母在6億5000萬年前就已存在,目前全球共發現超過兩百種的水母,全球水域包含淺水、深海、淡水區都能發現水母蹤跡,除本次台南端鞭水母大爆發外,台灣過去還發生過僧帽水母、端棍水母及鞭腕水母異常聚集。

水母對人類最直接的威脅,就是螫咬而致人傷亡。曾被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列為最毒生物榜首的箱水母,近年也零星出現在台灣周圍海域,研判是透過黑潮從赤道地區飄洋而來,主要生長在熱帶地區。雖然箱水母在台灣出現較為少見,但每年澳洲都有零星浮潛、衝浪遭牠螫咬至死的案例。

號稱「最毒生物」的箱水母,身體是方型,身體四個角各有一條(或ㄧ束)觸手。(攝影/Dewald Kirsten,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僧帽水母有毒,民眾海邊戲水看到,切勿觸摸。(攝影/KROSSWerbeagentur,圖片來源/Pixabay)

水母弄壞魚網漁船,人造物變幼年水母搖籃

日本近年頻傳「越前水母入侵」災情,不但影響當地漁民漁獲量,有時連漁網都被弄壞,千葉縣甚至發生過漁船因越前水母卡在魚網,最終擱淺翻覆的案例。

據了解,長江河口為該水母繁殖區,水母幼生「水螅體」多在此活動,近年岸邊養護工程等人造物增加,水螅體能附著區域變多,加上當地因水質汙染而有豐富的食物來源,成長過程中越前水母隨著海流漂向日本,最終造成日本漁民進行漁業網撈作業時,網具遭水母塞滿而損壞,嚴重時甚至有漁船不堪水母重量負荷,導致船體出現破裂的狀況。

每一種水母所歷經的成長型態不太一樣,以常見的缽水母為例,最初是從「浮浪幼蟲」開始,順著海流不斷尋找能夠附著的基質。當找到一塊適合的地方就會附著在其表面上,浮浪幼蟲就會變態為一隻小海葵般的「水螅體」。進入水螅體階段後,個體會先以無性生殖方式進行自我繁殖,在環境與生物條件皆適合的狀態下適合,就會像開花一般長出水母來。

因此當水母水螅體能附著的地方增加,就有可能導致水母爆發。近年台灣陸續興建的離岸風電機組,即可能成為水母水螅體的搖籃,謝泓諺建議,未來可以觀察是否有水螅體附著的狀況。

大量水母影響核電廠正常運作,甚至嚇死鮭魚

水母爆量,連核電廠都可能遭殃。核電廠運作需要抽取海水來進行爐心冷卻,過多的水母可能造成抽水口堵塞,狀況嚴重甚至需要停爐處理。2011年6月前後,日本、以色列及英國相繼發生因水母入侵造成核電廠停擺,台灣第三核能發電廠隔年為預防水母入侵,也邀請謝泓諺對廠內工程師進行解說。

「養殖漁業高度成熟的挪威、瑞典都有水母嚇死鮭魚的案例。」謝泓諺補充,當地常以箱網將鮭魚養殖在近海地區,因全球暖化海流改變流向,水母隨著海流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飄,一路被帶到鮭魚養殖區,發現水母的鮭魚受到驚嚇在箱網內亂竄、互相擠壓,造成業者不小的經濟損失。

海蜇皮就是水母,吃水母能救海洋嗎?

既然水母為患,那可以把牠抓來吃嗎?其實我們常吃的海蜇皮,就是水母的一種!

民眾食用的海蜇皮就是水母的身體(攝影/InkheartX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水母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傘狀身體、觸手及口碗,而傘狀身體又可分成外胚層、中膠層及內胚層,平時食用的部位就是充滿膠質的中膠層。水母95%以上都是水,剩下的部分由些許的蛋白質、脂質及礦物質所組成。

「民間常吃的海蜇皮,就是砵水母綱下的海蜇屬的水母。」謝泓諺說,其實有不少水母都能食用,只是體型太小,處理後口感不佳,不具有經濟價值,有些則是毒性太強不適合食用。所以實際上人類食用的也只有海蜇等少數幾種水母。

食用的水母,以海蜇的數量最多,所以販售時統稱為海蜇皮、海蜇頭,其實包含不同種類的水母。不過台灣除東部有原住民特色料理使用到少量捕撈的水母外,並無大規模的水母漁業活動,台灣海蜇皮主要依靠進口。

研究顯示,30年內海裡恐只剩水母

「水母統治海洋,是現在進行式!」謝泓諺解釋,過去研讀的研究報告皆指出最快2049年海洋中的生物會只剩下水母的存在,從研究模型來看,魚類可能會完全消失。

謝泓諺強調,我們對海洋的傷害或汙染應有警覺心,漁業行為也需要思考其他的方向來進行。民眾在欣賞水母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背後潛藏的生態危機。

人類對海洋的掠奪和污染,恐導致魚類消失,水母統治海洋。圖為端鞭水母( 攝影/Mark de Jong,圖片來源/Unsplash)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