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秘密》為何台灣本島多圓筒絲瓜,澎湖才有稜角絲瓜?如何挑瓜不會老?果肉變黑還能吃嗎?

炎炎夏日,吃絲瓜最消暑,不論是搭配海鮮、雞蛋或者單吃都是清甜好滋味!享用絲瓜時,你曾想過絲瓜為什麼叫「絲」瓜嗎?我們常吃的絲瓜有哪些呢?要如何挑選與烹煮,才能讓絲瓜清脆香甜呢?上下游邀請農業改良場中研究絲瓜的專家來解密,讓你認識絲瓜也更懂得享用絲瓜。

絲瓜為何叫「絲」瓜?主要在台灣哪裡種植?

絲瓜是原產於印度的草本蔬菜,台語也以「菜瓜」稱呼,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黃圓滿推測,因台灣將絲瓜當蔬菜食用,所以稱為「菜瓜」,但是絲瓜才是正式的稱呼。至於絲瓜的絲在哪裡?黃圓滿推測是絲瓜果實老化後,比其他瓜果更容易出現纖維而命名,老化的絲瓜也就成了洗滌用的「菜瓜布」。

絲瓜喜好溫暖的環境,台灣種植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與澎湖。那麼在北部可以種出絲瓜嗎?「要做到經濟規模很難。」黃圓滿分析,北部不管是溫度、光照還是降雨,都不利於絲瓜生長。她解釋,絲瓜要長得好,溫度建議要 25℃以上、陽光要充足、開花結果時忌諱下雨。而北部氣候經常陰雨,加上冬季氣低溫會縮減絲瓜產季,所以北部農民較少種植絲瓜。

圓筒與稜角絲瓜個性差很大,蘋果絲瓜與蘋果有關嗎?

台灣絲瓜主要分成果實平滑的「圓筒絲瓜」與有明顯稜線的「稜角絲瓜」。高雄農業改良長旗南分場副研究員黃祥益說明,台灣本島以種植圓筒絲瓜為主,果肉較為綿密、絲瓜香味明顯,可再細分為果皮顏色淡綠而光滑的「白皮種」,和果皮顏色翠綠並且粗糙的「粗鱗種」,「不過白皮種的病蟲害比較多,現在都以粗鱗種為主。」

高雄農業改良場澎湖分場助理研究員王俊能表示,稜角絲瓜主要種植在澎湖,果實稜線明顯、顏色鮮綠,口感比較爽脆。圓筒絲瓜與稜角絲瓜除了長得不一樣,「開花時間也完全不一樣。」圓筒絲瓜開花時間大多在中午之前,農民會租蜜蜂來授粉,而稜角絲瓜在傍晚才陸續開花,蜜蜂授粉效率不好,因此仰賴人工授粉,結果率才會比較好。

至於市面上近年出現果實短小渾圓的「蘋果絲瓜」,也屬於圓筒絲瓜的一個品種。農友種苗經理梁國聖說明,蘋果絲瓜並非是蘋果與絲瓜的雜交,是因短橢圓形而得名,果肉比較緻密,所以吃起來比較紮實,烹煮時出水相對比圓筒絲瓜少,所以有些人覺得比較甜。

為什麼澎湖獨愛稜角絲瓜,台灣本島卻很少見?

「澎湖的環境讓稜角絲瓜比較有優勢。」王俊能分析,澎湖的土壤酸鹼值平均 pH值介於 7到 8,年平均降雨量則不到 1000釐米,只有稜角絲瓜能在這裡長得比較好,因此澎湖農民幾乎種稜角絲瓜。

王俊能觀察,澎湖的居民和當地餐廳都特別鍾愛比較爽脆清甜的稜角絲瓜,甚至會直接沾沙拉醬生食。所以大部分的澎湖稜角絲瓜都在澎湖自產自銷,「價格至少都一斤一百以上,銷路很好所以不太會運送到本島。」

反觀台灣本島,因為稜角絲瓜的授粉難度與栽培門檻比圓筒絲瓜高,農民種植意願低落。黃祥益表示,「有聽到零星農夫因為價格想開始種,但都是個案」。

澎湖的自留種稜角絲瓜,會比較短。(圖片提供/高雄農改場)

種植絲瓜一定要搭棚架嗎?

「為了果實品質,農民種植絲瓜會搭棚架。」黃圓滿說明,台灣本島種植絲瓜搭棚架,能讓農民採收絲瓜比較方便,也可以讓葉片吸收到更多陽光、果實的形狀會比較直,價格會比較好。

黃祥益也說,沒有搭棚架,絲瓜果實容易彎曲,接觸到地面也容易因為病蟲害而爛掉,顏色會比較不均勻。「這些會讓絲瓜價格變差,所以建議要搭棚架種植。」

不過在澎湖,反而少見棚架種植絲瓜。王俊能說明,「主因是澎湖風太大,」容易吹倒棚架,所以農民經常直接在地面種植絲瓜,雖然果形比較容易彎曲,但基本上不影響口感。他還補充,有時農民也會讓絲瓜攀附防風林或咾咕石牆生長,既不用擔心強風,果實也比較筆直。

種植絲瓜習慣搭建棚架,果實比較筆直,品質也會比較好。(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黃祥益)
澎湖農民也會讓絲瓜攀附在咾咕石上生長。(圖片提供/高雄改良場)

絲瓜水是怎麼得到的?為何可以幫助皮膚保濕?

絲瓜體內有95%都是水,除了直接食用,絲瓜水也是絲瓜常見的利用方式。嘉義縣中埔鄉農會陳秘書解釋,想要做成絲瓜水,就必須放棄採收絲瓜,在黃昏時將絲瓜藤蔓切斷,用容器從切口收集藤蔓液體。「因為白天藤蔓的水分含量少,從夜間到清晨才能收集到足夠的絲瓜原液。」

她補充,收集到的絲瓜原液雜質含量高,所以還會經過半年以上的靜置與發酵,最後過濾雜質與檢驗品質後才能成為絲瓜水。

絲瓜水無色無味,裡面卻富含多種醣類、維生素與礦物質,含有大量水份,塗抹在皮膚可以減緩失水。陳秘書表示,不管是當作化妝水單純塗抹,或者作為基底液再製成其他化妝品,都有幫助肌膚保濕的效果。

絲瓜果肉變黑還可以吃嗎?為何有些絲瓜有苦味?

買到的絲瓜切開呈現灰黑色還能食用嗎?黃祥益解釋,「大部分會變黑的是圓筒絲瓜,主要是品種關係。」他說明,市場常見的絲瓜多是商業品種,不會有灰黑果肉問題,但如果購買到農民自行留種的,就可能出現灰黑色的果肉。黃祥益強調,灰黑色的果肉雖然外觀不好看,但基本上沒有食用疑慮。

至於絲瓜會出現苦味,王俊能表示,尤其稜角絲瓜,在栽培期間遇上缺水等環境逆境,長出的果實就容易變苦。果實出現傷口或者存放太久,苦味也會比較明顯。「可能是絲瓜會產生植物鹼等物質,讓果實會有苦味。」他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有明顯傷口、皺縮外觀的絲瓜。

除了遭遇逆境,在種植時不當施肥也可能讓絲瓜變苦。王俊能補充,特別是在果實準備採收的時候還追加施肥,反而會讓絲瓜容易出現苦味。農民需要注意合理施肥,才不會讓產出苦味明顯的絲瓜。

如何挑選絲瓜才不會老?放冰箱還會持續變老?

市場挑選絲瓜時,謹記「四不」—— 不軟、不皺、不黃、不傷,就比較能買到新鮮好吃的絲瓜。如果絲瓜果實的表面皺縮、果肉垂軟不夠結實、外觀顏色偏向黃綠色,可能是絲瓜存放太久,既可能有苦味,煮起來也比較容易軟爛。

「如果絲瓜果實有小洞,可能是受到瓜實蠅危害。」臺南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黃秀雯說明,瓜實蠅會用產卵管刺傷絲瓜,讓果實出現小洞凹陷,甚至出現「流膠」的黃色液體,不僅口感不佳,還可能有幼蟲在果實裡,要盡量避免購買。

黃祥益則建議,挑選絲瓜時也要留意底部果臍,不要購買出現發霉的絲瓜。若沒有立即食用,可以用報紙包裹後放冷藏即可。但冰存越久,絲瓜纖維容易出現、顏色也會黯淡,外觀與口感都不好,「所以買了絲瓜就要儘快吃完。」

絲瓜受到瓜實蠅危害,會在表面出現凹陷或斑塊,需要避免選購。(圖片提供/高雄農改場)

怎麼料理絲瓜才能Q彈不軟爛?

yaya綠廚房創辦人張維真分享,「只要絲瓜新鮮,通常烹煮後都不容易軟爛。」黃祥益也強調,各品種絲瓜可能有口感差異,但除非果實本身品質不好,烹調不太會影響絲瓜口感。

「不要悶太久,只要肉熟取出都好吃。」張維真建議,可以先用中高溫拌炒絲瓜,讓絲瓜儘量平貼鍋底,比較能讓口感 Q彈也保有脆度。另外烹煮絲瓜時全程開著鍋蓋,讓水氣充分散逸,口感也會比較有彈性。

絲瓜除了清炒等作法,涼拌或作成濃湯也很特別,試試兩道不同的絲瓜食譜!

一、涼拌絲瓜嫩青絲

食材:

絲瓜一條
胡麻醬適量

作法:

  • 絲瓜削去最外層的粗皮後,切下果肉的青色外緣部分,切成切絲
  • 以小鍋中加水及少許鹽,煮滾後將絲瓜青絲略燙取出,放入冰水降溫
  • 可直接淋上胡麻醬享用,並且依照喜好添加白芝麻、七味粉調味
  • 備註:可以降溫後先冰入冰箱,冰涼爽脆的口感在炎炎夏日更加消暑
涼拌絲瓜青絲(攝影/孫維揚)

二、絲瓜濃湯 (小小蔬房提供)

食材:

絲瓜一條約 500g
嫩薑數片,切細絲
隔夜白飯半碗,也可用白吐司或原味法國麵包
橄欖油 2大匙
鹽適量
胡椒粉適量

作法:

  • 絲瓜削皮切成兩段,其中一段把青色外緣青色部分取下切絲,剩下的絲瓜切成厚片
  • 以小鍋中加水及少許鹽,煮滾後將絲瓜絲略燙取出備用
  • 湯鍋放一大匙橄欖油,油熱放入嫩薑絲,以中小火炸至略乾後取出
  • 湯鍋中再加入一大匙橄欖油炒絲瓜,絲瓜略軟後放 400ml 水,再放入隔夜的飯煮約10分鐘
  • 倒入果汁機打成泥,依據自己喜好酌加水量,再將絲瓜泥倒入鍋中煮滾
  • 以鹽與胡椒調味,盛入湯盤,用絲瓜絲、薑絲裝飾,並淋上少許橄欖油
絲瓜濃湯。(圖片提供/小小蔬房)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