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秘密02》驚心動魄的產業秘辛!新品種誕生三年遇絕症,無毒苗救援成功卻遭背叛

百香果在台灣的發展史,就如同它的滋味,又酸又甜。國內經濟栽培百香果只有短短40年,卻寫下一頁猶如雲霄飛車暴起暴落的篇章。它因新品種誕生而發亮,又因病毒肆虐而瀕臨崩解,之後卻能死而復生,還開拓出另一片新藍海,創造出上億出口值,成為台灣綠色奇蹟。然而好景不常,百香果產業近年又再度遭遇重挫。這段峰迴路轉的故事,百味雜陳,國人在品嚐的時候,也應該知曉這段百香果傳奇。

台灣百香果的故事猶如雲霄飛車大起大落(攝影/馬振瀚)

誕生三年就遇絕症,病毒病重擊百香果產業

百香果雖然早在日治時間就引進國內,但遲遲未有經濟栽培,1964 年則曾引進黃百香果作為加工使用,產量逐漸提升。不過真正大規模發展是在 1982 年,農業試驗所的百香果新品種「台農 1 號」在萬眾矚目之下誕生,因品質、產量皆高,品種特性又可替農友降低人工授粉的勞力成本,酸甜度不論鮮食或加工都很適合,甫推出就一砲而紅。

農試所位於台中霧峰,周邊幾個鄉鎮的農友早早就聽到消息,躍躍欲試,南投埔里大坪頂地區因環境氣候條件合宜,成為台農 1 號的主要種植基地。全台各地農友也陸續投入,栽培面積急速擴張,產業前景一片欣欣向榮。

但不幸的是,才過三年,1985 年,百香果產業就遭遇了病毒性病害的毀滅性打擊。染病的果實會呈現木質化,硬如石頭,且一旦受病毒感染,就再無康復可能,幾乎是直接宣告植株死刑。隨著感染時間越久,畸形小果的數量就越多,嚴重影響農友收入。

張清安是當時協助解決百香果病毒病疫情的農試所植病組研究員,如今已經退休的他,娓娓解說病毒病的威脅。他指出,因為台農 1 號的種苗是以扦插嫁接的方式生產,無性生殖的特性會 100% 將既存於母株上的病毒,連帶複製給每株子苗。此外,病毒又會隨昆蟲、植株傷口接觸等方式傳播,各地可能多少都有存在程度不一的病毒病疫情,當農友大量種植台農 1 號的帶病植株,疫情很快就在全台蔓延,且發病速度也越來越快。

張清安回憶,當時很多農友剛定植新苗的兩、三個月內就染病,第一次收成就重創,經過幾輪嘗試後,紛紛選擇放棄。全國的種植面積從全盛時期的1,200、1,300 公頃,頓時崩跌到只剩下 400 多公頃,且持續縮減,在整個 1990 年代之後都維持在 200 公頃左右。

南投埔里大坪頂是百香果的搖籃(攝影/馬振瀚)

積極迎戰,改變百香果生產模式

在百香果病毒病爆發後,又陸續發現其他種百香果病毒,張清安說,當時他與台農 1 號的育種者林瑩達確認病毒類型和疫情是由帶病種苗引發,兩人攜手合作,從鳳山分所的溫室挑選完全無毒的台農 1 號植株,積極在南投埔里的大坪頂地區展開田間試驗。

即使種苗本身不帶病毒,自然環境中的病媒也還是會傳播病毒,蚜蟲更是病毒傳播的關鍵病媒。張清安解釋,無毒苗定植之後,依然會因環境中的病媒而感染病毒病,尤其百香果屬於多年蔓生植物,即便第一年幸運沒生病,第二、三年也幾乎無可避免地會感染,因此他便想到,可以選在蚜蟲數量較低的季節定植,降低染病機率與發病速度。

農民原本定植的時間是 3 至 5 月、10 月至 12 月,但張清安改在乾燥低溫的 1 月定植,此時蚜蟲數量少,雖然植株生長速度較慢,但春季之後,氣溫會逐漸步入適合百香果生長的 15 到 30℃ 之間。接下來的 4 到 8 月,台灣有梅雨季、颱風季和西北雨,蚜蟲因為怕雨,密度仍不高,此刻就進入百香果的盛產期。10 月之後秋高氣爽,蚜蟲大量出現,疫情也隨之而來,不過此時產期已結束,農友不會受到太大損失。

為防疫大刀闊斧「清零」,種一年就要全部砍除

然而,第一年能技術性避開蚜蟲,降低病毒病影響,但第二年之後,植株已陸續染病,果實產量、品質皆開始下滑,因此必須搭配另一項防疫配套措施,就是:果園在第一年之後要全數清場重種。

「一年就全數砍掉,目的是讓田裡清空,有點像清零的概念,因為病毒有很多種,而且防不勝防,需要以此維持一種動態平衡」,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分所長李文立說道,原本一株百香果定植後可連續生產三到四年,現在為了避免病毒危害,只能生產一年。

為因應農友生產成本墊高,1990 年代研究單位便逐步設計出高密度的栽種方式,一甲地從原本種植 400 棵,增加至 1300 到 1500 棵,以提高產量的方式,促使農民願意在生產一年之後就砍除舊植株。

李文立進一步解說,此種生產模式在大坪頂執行得最好也最徹底,農友之間非常團結,並講好每年農曆年前需把園子清空,「過去如果有人時間到了沒有砍,隔壁鄰居是可以直接去幫忙砍」,這是大坪頂百香果產業能重新振作非常重要的遊戲規則。

俗稱「地牛」的棚架,是每戶種植百香果的必備設施(攝影/馬振瀚)

三級種苗管理制度助攻,再創產業巔峰

抗病生產模式試驗成功之後,農政單位也以大坪頂產區為基礎,設計出一套百香果無毒種苗生產的三級管理制度,來管控種苗品質。

一級苗(G1)是只生產來供應未來採摘嫁接苗植株所用枝條的母樹,因此管理最嚴格,每棵植株都有專屬的農具、土壤與生長空間。二級苗(G2)則是採摘嫁接用枝條的植株,管制稍鬆,農具可能不用一株一套,但使用前都必須徹底消毒,且要種植在具雙層防蟲、防雨的設施當中。三級苗(G3)則是完成嫁接,可以出貨給農友的無毒種苗。

百香果無毒種苗目前都由防檢局認證的種苗場生產,農試所每年會定期訪視兩至三次、還有不定期突檢,確保百香果生產鏈的源頭安全。許多農友也會主動送檢,確保自家種苗品質無虞。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埔里分場助理研究員昌佳致也表示,農友在種苗定植後,會以「蚊帳」網住種苗,盡可能避免各種病源昆蟲的叮咬,降低與延緩病害發生的時間。

台灣的百香果產業在無毒種苗與三級種苗管理機制問世後,逐漸重振繁盛,2010 年代中期,種植面積又慢慢回升。不只鮮果大受歡迎,無毒種苗更在 2013 年之後開始大量外銷到越南、中國等國,在 2019 年以前,每年出口 900 萬至 1,000 萬株,產值逼近三億,可謂台灣綠色奇蹟。

百香果無毒苗全數採「砧木嫁接」的方式生產(攝影/馬振瀚)

危機悄然出現,種苗外銷量一夕歸零

台灣百香果無毒苗之所以會大量出口越南,與百香果果汁製造業自中南美洲轉移到亞洲有關。李文立解釋,中南美洲雖然是百香果的原產地,果汁製造業也大量集中在此,但當地種植技術不佳,致使業者不堪虧損日漸擴大,最後選擇朝亞洲轉進。

當時台灣的台農 1 號及其種植技術都獨步亞洲且無人匹敵,又正巧碰上越南既有咖啡產業外移、大量土地遭釋出,百香果因而補上此空缺,廠商開始從台灣進口台農 1 號的無毒種苗,在越南大量契作百香果。

百香果果汁製造業轉進越南後,越南對台灣無毒種苗的需求量越來越高。李文立說,國內的種苗需求量約在 100 萬株上下,但出口量卻是十倍以上,在越南工人月薪尚只有 100 美元的時代,當地廠商不惜以一棵苗 3 美元的高價,從台灣進口無毒種苗。

然而正因為百香果種苗的成本/利益驚人,所以當地廠商也極盡所能希望能從台灣取得病毒檢測與無毒種苗繁殖的技術,即使農委會多方防堵,最後仍經由參與執行台越跨國農業技術合作的相關單位不慎外流。在技術遭外國廠商掌握後,台灣出口至越南的無毒種苗數量一夕歸零,整個種苗產業從此一蹶不振。張清安感嘆:「如果有好好把握,這個產業我們應該是可以永續經營的。」

百香果無毒苗(攝影/馬振瀚)

技術外流卻難以咎責,產業和學界努力東山再起

對此重大技術外流事件,農委會科技處技術服務科科長洪偉屏回應,雖有法規保護農業技術研究成果,但是當初進行調查時,幾位重要關係人已非/並非農委會管轄人員,事發地又在國外,較難採取法律行動追溯咎責。

雖說技術外流、出口量銳減,重挫了台灣百香果的相關業者和學者,但他們並未就此被打倒。就如同 1980 年代百香果病毒肆虐,也沒有徹底摧毀整個產業,而是在群策群力之下浴火重生。李文立堅定地說,產業界正在轉型,學界也已蓄積了一定的能量,大家都在為邁出下一步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希望再創台灣百香果的奇蹟篇章。

延伸閱讀:

百香果秘密01》百香果為何「喇一喇」 比較好吃?與時鐘與蓮花之神秘關係揭曉

【作物知識王】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