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肚小鳥們酒足飯飽後,正等待有緣人帶牠們回家。(攝影/孫維揚)

來一場台式動物森友會!山雀石虎擬真萌系羊毛氈,張家嘉巧手傳達生態美學

漫步在手工藝市集中,攤位上幾隻圓鼓鼓的麻雀、綠繡眼引人注目,走上前近看,還有羽毛繽紛的五色鳥、八色鳥,木架上佇立著雪白雙頰的青背山雀,旁邊是眼睛偌大的石虎與蜷縮成一球的穿山甲相互依偎。這場可愛的台式動物森友會,全是羊毛氈做成。

「這些羊毛氈都是以台灣野生生物為題材!」創作者張家嘉在大學期間愛上野外觀察與製作羊毛氈,有一回作品在網路上大受好評,讓她決定融合兩項興趣,創立品牌「山下無人」,用擬真又可愛的羊毛氈,引起更多人對台灣野生動物的關心。

羊毛氈山鳥們可愛又擬真,由左至右為棕面鶯、紅頭長尾山雀、青背山雀。(攝影/孫維揚)

上山觀察野生生物,下山創作羊毛氈

張家嘉聲音纖細,聊天時經常雙眼微瞇、嘴角上揚,發出銀鈴般的笑聲。介紹自己的羊毛氈時,柔和的語氣會添一分篤定,眼神也更雪亮,她逐一解說:麻雀旁邊是台灣特有種的五色鳥,與石虎擺在一起的是歐亞水獺,還有台灣唯一的兔屬兔子「台灣野兔」。

跟台灣野生動物牽起堅韌的緣分,與張家嘉就讀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有關。從大二開始,她因為系上課程前往杉林溪、奧萬大等地進行野外觀察,眼見課本裡平面的生物躍出紙張,在真實的山林裡現身,令她深深著迷。她舉例,身形小巧的青背山雀,黑色與黃綠的顏色相間「特別有氣質」,還有一次她在林中巧遇稚嫩的山羌寶寶,搖頭晃腦地在尋找母親,也讓她被哺乳動物的可愛所擄獲。

張家嘉在大二時加入登山社,造訪過玉山、大霸與小霸尖山、嘉明湖等高山。她感覺登山時浸淫在山林中,能暫時遠離山下塵囂,整理自身思緒。縱使下山,她仍經常覺得身心留在山上,這也是羊毛氈品牌名稱取為「山下無人」的緣由,「希望這些野生生物出現在日常生活環境,陪伴大家等待下一次入山」。

張家嘉用羊毛氈呈現台灣野生生物的可愛模樣。(攝影/孫維揚)

首作石虎羊毛氈獲得好評,想以生態美學傳達感動

張家嘉在大一時接觸羊毛氈,從購買便宜材料包與線上課程自學,她感覺靜坐在桌前針氈羊毛,也與登山、野外觀察一樣,製作過程讓她思緒專注,摒棄日常其他雜念,成為她在山下重要的消遣。

大學畢業以後,張家嘉到苗栗的生態教育館工作,負責石虎、穿山甲等淺山動物的保育推廣,吸收了許多生物習性、特徵辨認等知識。她開玩笑說,苗栗日常娛樂真不多,製作羊毛氈成為她平日下班的主要活動,讓她持續精進創作。

坊間的羊毛氈作品與課程教學範例,通常都是貓狗、大象等人氣高的動物,張家嘉則專以台灣野生動物為主題。剛開始的契機,是認識負責石虎保育的朋友,而想嘗試製作石虎羊毛氈。為了完成作品,她細究石虎的花紋特徵,趁著下班時間與工作通勤空擋,耗費數日完成兩件創作。

完成石虎作品之後,她拍照上傳在生態館臉書粉絲專頁,作為石虎的教育宣傳,沒想到按讚數比平常貼文多出近10倍,「我很訝異,原來野生動物羊毛氈,會有人注意、有人喜歡」。

首次石虎創作即獲好評,讓張家嘉想以「生態美學」的方式,傳達對台灣野生生物的關心。在山林中被山雀、山羌吸引的她,想將這份感動化作羊毛氈,讓大眾體會台灣野生生物的美麗。於是她在2021年成立品牌,隔年決定轉為正職,全心創作。

石虎、水獺、穿山甲等珍貴的野生哺乳動物,都在張家嘉巧手下成為可愛的羊毛氈。(攝影/孫維揚)

描繪生物特徵、嘗試討喜形狀,作品真實又可愛

要將台灣野生生物作成羊毛氈並非易事,幾乎沒有製作範例與建議,得自行摸索。張家嘉是生態科系出身,非常講究作品能否正確呈現生物特徵,又必須兼顧可愛與傳神,難度相當高。

揣摩生物模樣時,她會參考線上影片或圖鑑,也會透過不同角度的照片,觀察生物身體的每一寸細節。如果是保育類、數量稀少的動物,她還會查詢台灣生命大百科、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資料,「要做得像、做得對,還是要有科學資料輔佐」。

端詳張家嘉做的石虎,正臉有兩條白色的縱帶從前額延伸至兩眼旁,再翻到背面,黑底的耳後留有白斑,是石虎的「正字標記」,每位駐足攤位的客人都開心地一眼就能認出。而她喜愛的青背山雀,除了呈現出微鼓的白色雙頰、胸前似領帶的黑色縱帶,還特意用黑、黃綠色的羊毛混色,顯現後頸黑黃羽毛相接處互混的色澤,「賞鳥人士尤其會在意,要做仔細一些。」

張家嘉的作品如實呈現青背山雀的臉頰、身體毛色特徵,惟妙惟肖。(攝影/孫維揚)

但若處處細究生物特徵,不僅增加製作難度,成品過於逼真反而不夠可愛,因此張家嘉嘗試不同手法,讓野生生物模樣更討喜。像「啤酒肚鳥」系列是她把鳥氈成肚子隆起的模樣,彷彿酒足飯飽後,肚子太撐而正用雙翅搓揉。而「蟲馬卡龍」則是在圓球氈上各種昆蟲造型,如同小糕點上以昆蟲形狀的糖霜點綴,「討厭蟲的小朋友看到,也比較不會怕」。

圓鼓鼓的啤酒鳥作品,凸顯每種鳥的羽毛特徵而且更加俏皮。(攝影/孫維揚)

生物特徵越複雜,製作時間就越長。像是鱗片很多的台灣穿山甲,是她至今最耗費心神的作品。不但要以彎曲線條呈現甲片形狀,又要塑造穿山甲遇敵會蜷縮的習性,張家嘉所製作的穿山甲是一一氈完所有甲片後,再依序氈入穿山甲身上,凸顯鱗片的立體感,「做一隻至少兩至三天」。如此費工,就是為了讓客人收到成品後能感覺這些生物作品可愛又寫實。

這隻穿山甲是張家嘉的鎮店之寶,也是最費時的作品。(圖片提供/張家嘉)

擺攤如佈道,傳達野生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張家嘉希望客人購買作品時,也可以多瞭解野生動物面臨的生命威脅,譬如石虎與穿山甲等淺山動物容易遇到棲地破碎化、流浪貓狗攻擊;至於青背山雀等中高海拔鳥類則可能因籠拍、誘拍等不當拍鳥而受害。明白牠們揹負的哀愁,就會進而多關切牠們。

不過張家嘉坦言,客人匆匆路過攤位,並不容易進行野生生物的教育宣導,通常她介紹完攤前的動物,就已經「資訊量超載」。所以後來她也創作麻雀、綠繡眼、紋白蝶等常見的生物,客人們看到自己熟悉的生物,就更容易停留,她就能跟客人介紹其他野生生物。

「現在擺攤,客人經常驚呼,『原來台灣有這些生物啊!』」張家嘉笑著解釋,會購買作品的客群不單單是對生態保育有興趣,還有帶著幼童的父母和前來逛街散步的中年女性,只要能讓他們對台灣野生動物多一點認識,甚至進一步詢問「這生物會在哪看到?」就是一大突破。至於野生生物保育議題,她就以文字在粉絲專頁、instagram上張貼作品照時介紹,讓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客人能在線上細細閱讀。

經營時間未滿一年,張家嘉講到未來規劃,最希望能穩固網路市場,讓自己有餘裕跟學校和各保育協會合作,例如進行羊毛氈教學,在體驗中帶入更多野生生物的知識。她也逐步增加創作項目,如草鴞、領角鴞等猛禽,將不同生物的倩影,一針一針以暖和的羊毛氈成古錐的模樣,讓山下的大家欣賞,並期待有一天在山上與這些生物相遇。

超可愛的「草鴞跑步」也是張家嘉的人氣作品。(圖片提供/張家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