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抹茶風靡全球,台灣茶這麼優質,能不能也做成茶粉呢?原來台灣不只茶葉種類多樣,茶粉技術也很成熟,烏龍茶、紅茶都可以做成茶粉!研究單位和業者已做出各種細緻的台茶茶粉,可直接沖水飲用,比泡茶方便,也可為食品著色與調味,製作各式茶風味的蛋糕、冰淇淋等點心,讓台茶世界超展開!
台灣茶粉各具獨特風味與色澤,光是紅茶就有蜜香和紅玉可選,讓食品業者開發茶類點心如同「發現新大陸」,不必再拘泥綠色的日本抹茶粉,消費大眾也能在吃點心時認識多元的台灣茶。台茶業者表示近兩年來茶粉的銷售額成長快速,可望成為「新茶金」,大家更期待藉由茶粉的廣泛應用,拓展台灣茶的國際舞台。
.jpg)
從栽培到研磨處處講究,日本抹茶席捲全球
日本的抹茶粉聞名世界,泡成茶湯顏色碧綠,帶點苦澀又有海苔香氣,加入甜點中茶香濃郁並可沖淡甜味。抹茶極具辨識度的風味,在各國掀起日式翠綠熱潮,台灣甜品界也被抹茶口味攻佔,許多通路還會推出「抹茶季」活動。
不過抹茶的製作工序繁複,從栽培階段就需特別處理。茶業改良場茶作技術課課長蔡憲宗解釋,抹茶粉雖然屬於綠茶粉,但為了凸顯色澤與滋味,茶葉須具有較高的胺基酸、茶氨酸與葉綠素。所以日本在茶葉採摘前,會特別遮陰茶樹至少兩週以減少光照,促進茶葉的葉綠素升高,也增加胺基酸、茶氨酸含量。
蔡憲宗說明,因為高溫會破壞茶葉中的葉綠素、色澤轉黃,因此日本在製作茶乾(乾燥加工後的茶葉)時,通常是用約100℃的高溫蒸氣,進行90秒的「蒸菁」。不同於台灣製作茶乾時,常以超過200℃、搭配滾動鍋爐進行「炒菁」。另外,抹茶粉須慢速、低溫研磨,或搭配降溫設備細磨,防止研磨過程產生高溫,才能產出翠綠的抹茶粉。
.jpg)
磨粉技術精良,烏龍茶、紅茶、綠茶皆可磨成茶粉
台灣有龐大茶粉市場,主要從日本進口抹茶粉,或是進口抹茶茶乾自行研磨,再供應給消費市場。不過蔡憲宗表示,國產茶風味獨具、產業成熟,除了綠茶,還有多元的烏龍茶、紅茶,「這些都可以製成茶粉啊!」因此茶改場也鑽研茶粉的製程技術,調整不同種類台灣茶的加工細節,測試從蒸菁到磨粉的製作參數,將各種台灣茶製成茶粉。
七三茶堂品牌經理林秋華說明,過去民眾習慣熱泡茶葉來品茗,不過現在年輕族群很少泡茶,而茶粉較方便再製成各種茶飲,或加入餅乾、蛋糕,漂亮、多樣的茶粉色澤可吸引新客群嘗鮮,並增加對台灣茶的興趣,因此七三茶堂著手開發出紅玉紅茶粉、炭焙烏龍茶粉、三峽碧螺春茶粉等多種風味茶粉。

新北坪林滴滴香茶行第三代陳偉毅則分享,自家發展茶粉超過50年,起初是將製茶過程出現的碎茶葉粗磨成茶粉,再做成茶糖販售。後來更新研磨設備,專門採茶製成顆粒更細緻的茶粉,並開發茶風味牛軋糖,不僅受到消費者歡迎,還被詢問「有沒有販售茶粉?」因此滴滴香從坪林著名的包種茶開始,持續開發並販售多元種類的台灣茶粉。
既然日本抹茶在台灣這麼受歡迎,台灣也有綠茶產區,能否自產抹茶?陳偉毅說明,台灣地理位置、茶葉品種與日本仍有差異,自製抹茶較難像日本抹茶那般色澤翠綠,不過風味並不亞於日本抹茶。因為台灣的茶粉製程技術精良,縱使茶葉不經過遮陰,只要加工工法依照抹茶製程進行蒸菁、細磨,製成的茶粉仍獲得不少消費者肯定,「重點是茶粉風味要好,而台灣技術可以做到」。
.jpg)
台灣茶粉嶄露頭角,追求品質低溫研磨,重視農藥零殘留
研磨茶粉足夠細緻,沖煮後的茶粉不會快速沈澱,茶湯才會順口好喝。蔡憲宗表示,顆粒細度通常以目數判斷,目數越大顆粒越細,而日本抹茶的研磨細度通常會超過400目。陳偉毅補充,台灣茶粉細度會因儀器而有差異,有的可能僅有200目,自家生產的茶粉細度皆為400目以上,消費者使用時幾乎感受不到顆粒感。
有成熟製程技術支撐,將台灣茶葉發展成茶粉並非難事。不過陳偉毅說明,大眾對茶粉的印象常侷限在日本抹茶,有時只要顏色不鮮綠、風味不似抹茶,就會懷疑茶飲、甜品原料,「他們有點難想像,台灣有自己的茶粉」。因此需要特別說明,介紹台灣茶粉讓大眾認識。
陳偉毅舉例,綠茶、清香烏龍茶等輕度發酵茶,做成風味蛋糕、糖果後,呈色會隨擺放時間逐漸黯淡,有些食品業者、消費者較難接受。不過為了原料單純,有心的茶粉業者仍堅持不額外添加保色劑,並以低溫研磨,忠實呈現台灣茶原味。
林秋華則強調,使用茶粉時,消費者等於食用整個茶葉,「前端茶葉品質非常重要」,必須留心是否有農藥殘留超標。七三茶堂選擇茶粉原料時,會特別要求茶園是無毒栽種茶園,並且逐批檢驗茶粉,確保農藥零檢出。
.jpg)
多樣色澤、滋味任君挑選,茶粉開拓新大陸
林秋華介紹,台灣茶葉有多元優勢,光是紅茶粉,就有風味較厚重的紅玉紅茶粉,與帶有巧克力和柔和蜂蜜滋味的蜜香紅茶粉。烏龍茶也能分為清新、花香調為主的清香烏龍茶粉,以及焙火、果香氣息重的炭焙烏龍茶粉。這讓消費者與食品業者可以跳脫日本抹茶粉的單一,選擇更符合自己喜好的茶粉使用。
陳偉毅也說,細緻的台灣茶粉與加工食品適當搭配,能充分還原茶葉風味,讓品嚐者更能認識台灣各產區茶葉特色。例如坪林主產的包種茶,製成茶粉後有綿延淡雅的花香,做成甜品入口後明顯回甘,味道迥異於抹茶。且台灣茶粉從鮮綠、淺綠至深褐色皆有,讓食品的呈色更加豐富,食品業者都躍躍欲試,「甜點風味、色澤與抹茶不一樣,他們覺得像發現新大陸,都非常開心」。
台灣茶粉用在飲品可做成風味拿鐵或水果茶,用在甜品更是包羅萬象,千層蛋糕、麵包、冰淇淋、馬卡龍、抹醬、湯圓⋯⋯·變化無窮。APRIL植物系甜點女老闆Amy就使用台灣茶粉製成純素無麩質茶風味餅乾與蛋糕,甜點顏色經過烘烤後仍相當亮麗,入口之後茶韻明顯,例如紅玉紅茶粉讓甜點有如直飲現煮紅茶,越嚼越香,顧客經常回饋「茶香非常濃郁!」
台茶業者都感受到了茶粉潛力無窮,除了賣茶葉也陸續開發茶粉市場。滴滴香從2015年推出茶粉,目前茶粉佔整體銷售比例約10%至15%,顧客不僅有固定的餐飲甜品業者,近年流行自製甜點,散客的需求也不斷攀升,從2020年至2022年,茶粉銷售成長幅度超過50%。七三茶堂則於2018年著手開發台灣茶粉,銷售額從2020年起飛,至今成長幅度超過20%,業績佔比也明顯增加至15%以上。
.jpg)
用甜點發揚台灣茶,茶粉技術延伸到蔬果粉
台灣茶粉潛力無限,林秋華希望,「透過開發更多茶食品,讓大眾更知道台灣茶的美好」。陳偉毅也說明,國外茶粉幾乎只用於即溶、即飲,而台灣已經將茶粉多元運用,各種茶食品「一加一大於二」,凸顯出台灣茶的優雅滋味。他認為未來台灣可以積極運用茶風味食品,向國際推廣台灣的茶葉。
蔡憲宗補充,茶粉的加工製程,也可應用在蔬菜、水果上,因此現在茶改場也在研究將磨粉技術用在菠菜、地瓜葉、檸檬等其他農作物,製成色澤繽紛、並維持原本營養素的蔬果粉,他期望國內能做出更豐富多元的茶葉和蔬果粉末,為農產品大大加值,開創出全新市場。
究竟這類的進口檢驗是怎樣區隔的? 類似一直都有出現的,比如說茶葉的氟、鋁、脂溶性農藥、輻射同位素等? 其實主要是在茶葉固體上? 不是在茶水中(除非高溫長時間浸泡),進口茶葉應要以茶水的形式檢驗的議題? 比如說,日本抹茶粉,跟日本茶葉的檢驗品項,有特別區隔開來嗎? 畢竟茶粉通常是連固體一起吃下去? (茶包那種細茶葉粉當然也是茶水)
抹茶一般放入飲品中或者食物上的點綴,個人感覺沒有直接泡茶喝著那種茶香 Big PENIS補腎 https://www.tw9g.com/goods/pro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