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平原春耕時應該是一片綠油油,現在卻是一片枯黃。站在嘉南大圳出水口,供水仍源源不絕,但農業灌溉水門卻被勒令緊閉。由於去年下半年降雨量只有往年四成,導致水庫蓄水量不足,經濟部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在去年12月9日決議一期稻作全面停灌,並由農委會農田水利署辦理補償。
除少數自有水源農田,嘉南平原絕大部分一期稻作全面休耕。即便如此,這三個月來冬雨稀少,水利署已預警:南部旱象恐比前年的百年大旱還要嚴重。目前從山坡的芒果園、高山茶園,再到沿海雜糧區,甚至短期蔬菜產區,通通都有旱災災情傳出。有的農民為了維持水源穩定,咬牙投資鑿井,其他休耕的農民則擔憂客戶流失。旱災傷農,《上下游》採訪高山到沿海的農民,帶回抗旱的即時戰報。
台南:停灌重創稻作產區,青農咬牙苦撐
官田青農聯誼會會長陳鴻偉的耕作面積有 9 公頃,他的稻田逐步轉型友善耕作,為了建立品牌信任度, 耗費 300 萬元設置乾燥加工廠,打算逐步發展客群。現在卻碰上停灌休耕,無米可賣,他擔憂「不僅難以擴大客群,恐怕連現有訂戶都無法維持」。
陳鴻偉說,一期稻作生長期較長,品質最好,也是許多青農的主力產品,但是官田的一期稻作竟然連續四年休耕,「2021 年百年大旱,去年大區輪灌轉作,今年再度碰到旱災休耕,2024 年又將輪到大區輪灌」,實在無語問蒼天,而且青農大多租地耕作,光是協調請領旱災補助,已造成實耕者與地主間的嫌隙。
他說今年旱災補助每分地雖提高到 9600 元,「但地主往往認為這條錢歸地主,承租者即便可以出面爭取,但以後還能繼續承租嗎?因此就有青農為維持耕地面積而放棄請領。」最理想的情形是實耕者領走,但得照付地租,但也有情況是地主領走一期休耕補助,斟酌讓實耕戶二期作減免租金。
每天看嘉南大圳送20 幾萬噸的水到南科淨水廠,但一旁的灌溉溝渠卻枯乾見底,陳鴻偉心裡總不是滋味。他說「乾旱休耕的公告,還是經濟部協調農水署辦理休耕,感覺農業總是被看衰。」他現在小孩上大學,還有設備貸款壓力,租地耕作還得面對光電業者承租競爭,有青農已被逼到退場邊緣,讓他覺得嘉南平原農業條件越來越嚴苛。
每逢乾旱芒果就豐收?農友:不一定,乾旱寒害攪局,農民剉咧等
坊間流傳每逢乾旱就會有便宜好吃的芒果,今年 1 月到 3 月的乾旱,確實讓屏東跟台南都出現芒果大量抽穗開花現象,未料到芒果農也是旱災受災戶。
台南芒果農江浚銘表示,芒果花雖盛開,授粉後也需水分才能結出漂亮果實。缺水會啟動果樹自我保護,導致落花落果。現在平原地區因位於嘉南灌區無水灌溉,芒果已經出現長不大的狀況甚至落果。他在山坡上種芒果,缺雨水只能靠抽水灌溉,現在水量已經變小,能不能撐過旱期還是未知數。
他也聽同行提到,屏東芒果早台南一個月,雖然芒果花盛開九成,但年後碰到低溫與南風吹拂,冷熱溫度變化過大,花蕊焦黑形成「酥花」現象,結果率不到一成。乾旱加上氣候異常竟讓屏東第一批上市蜜雪芒果創下天價,「每公斤高達660元,是從未聽聞過的價格。」
傳統上節氣「驚蟄」過後十天是台南芒果授粉關鍵期,早花的黑香芒果成績搖搖欲墜,還有愛文跟玉文正在開花,聽聞下禮拜還有寒流來襲,溫度恐遽降 10 °C,江浚銘說農友真的是「挫咧等」。
旱災加上蟲害,雜糧區玉米也歉收
灌溉末端的沿海鄉鎮多為相對耐旱的雜糧產區,以硬質玉米栽培最多。受疫情衝擊,進口飼料玉米價格大漲,在轉作政策鼓勵下,國產硬質玉米種植面積逐年提升,不過最近嘉義縣、台南市也傳出玉米受災現象。
台南市農業局災損承辦人表示,玉米生長期約 5 個月,後期才會在田間乾燥等待採收,但在 9 月至 10 月的生長初期,仍需要適量水分。然而去年秋季降雨稀少,現正值玉米乾燥收成期間,產量均見下降,農委會更於 3 月 6 日起啟動現金救助。
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直言,去年 9 月下過一場雨後,土壤乾旱至今。12 月水利署雖有放水給雜糧灌區,但已無法挽回,再加上秋行軍蟲肆虐,被咬過的玉米不再開花結穗,兩因素都衝擊玉米產量。
翁育群以自身玉米田為例,往年每公頃產量 有 7 至 8 噸,今年只剩下 4 噸,幾乎腰斬。硬質玉米已經連續三年減收,今年尤為嚴重,他認為氣候變遷跟蟲害已成為雜糧的最大挑戰。
乾旱影響茶樹發芽,今年春茶面臨減產
乾旱不只衝擊平原跟沿海,山區也有災情。國人喜愛的阿里山茶向來以春茶品質最優、價格最好,但今年春茶面臨歉收危機。因降雨日數異常偏低,茶樹停止發芽,已威脅 5 月春茶產量,農委會在 3 月 7 日發布消息,呼籲茶農及早申請灌溉管路及資材補助,改善茶園灌溉系統以應對氣候挑戰。
大阿里山茶區包括竹崎、梅山、番路,竹崎茶農劉嘉大表示,今年阿里山茶區雨量不足,向陽的東南面茶園土壤乾枯特別明顯,除了產量減少、茶葉品質也受影響,預料產期也會延後。
往常自 4 月開始採摘春茶,劉嘉大估計,今年恐減產大約三到四成,如果再不下雨,乾枯持續到 5 月,後果將十分嚴重,可能導致茶樹枯萎甚至死亡。
短期蔬菜也面對乾旱挑戰,農民超前部署深水井抗旱
雲林是短期蔬菜一級戰區,北部都會區的蔬菜多來自雲林,然而水資源已成為雲林蔬菜產業的長期問題。虎尾青農聯誼會會長陳文哲本身經營四分地溫室種植有機葉菜蔬果,加上一甲多水稻田,原本僅靠上一代留下 2、30 米淺水井,不料前年大旱,井水不僅水量不足,水質也不理想。
他發現除了缺水外,蔬菜質量越來越差,他向水利會與農改場詢問無果,請益學者才知地下水水質可能也有影響。他找來儀器測量才發現,水的 EC 值(電導度)偏高,顯示地下水鹽化越來越嚴重。EC 值偏高導致肥料無法融入水中,作物吸收不好,投入再多也是白搭。
為了改善問題,他斥資數十萬開鑿新井。沒想到手續十分繁雜,從縣府到經濟部需要層層審核。陳文哲感慨道:「雲林明明有濁水溪,卻在集集攔河堰被截斷送到六輕去,現在地下水補注不足土壤鹽化,再來怪農民,又限制農民抽水。」水利溝渠更年久失修,向縣府與農水署陳情卻只見互踢皮球,農民只能大嘆無奈。
他歎道:「回鄉從農,以為農民取水灌溉是理所當然,沒想到光取水灌溉就折騰半天,這一代當農民怎麼會這麼困難。」他強調自己並非個案,同輩幾乎都在面對水源難題,咬牙投資宛如過河卒子,只能再拚拚看。
水利署:抗旱需大家一起面對,盼農民體諒休耕政策
氣象預估 5 月才有梅雨挹注,而現有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不足 20%,有媒體預估剩餘水量恐撐不到 3 月底,未來恐將進一步擴大限水措施。不過水利署否認上述媒體臆測。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澄清,目前(3/9)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剩 1.3 億噸,配合一期稻作停灌,近期只需供應部分雜作用水,依現有水量仍可供應民生、工業所需,按目前調度,4 月底前可確保供水無虞。假使 5 月梅雨稍慢,水利署亦備有一個月的備援水量,民眾需共體時艱,倒也不必過度擔心。
至於工業續供、農業停灌的現象,造成農民相對剝奪感,王藝峰解釋,南部枯水起因於去年降雨不足,他認為「休耕決策經水利署與農委會農水署共同商議」,農水署也積極推動農水建設,增建農塘並減少溝渠漏水量,鼓勵稻作區轉作黃豆、玉米、小麥等雜糧,水情緊張需要大家共同面對。
他也強調「水資源調度,不該以兩敗俱傷作為前提,工業部門不至於中斷,是對國家百姓最佳的方案。」目前工業部門的節水效能已提升超過10%,水利署絕對不會放棄對農民的服務,盼農民體諒稻作休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