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雞蛋怎麼生產?友善畜牧論壇分享各國經驗:動物好,人類才會好

經濟動物的福利不再是道德要求,而是會影響畜牧產業體質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條件。

2022 年聯合國決議,動物福利是實現 SDG 永續發展目標的一環;歐盟也開始要求進口商品必須符合動物福利標準,才能獲得關稅優惠;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公布技術規範 TS/34700,敦促全球食物供應鏈中的企業積極管理並提升動物福利。在這樣的趨勢中,台灣畜產業再不轉型,將被世界市場淘汰。

為提升台灣畜牧產業競爭力,第二屆台灣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今日盛大登場,主辦單位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動社」)及珍古德保育基金會邀請各國專家與國內產官學界進行對談。家樂福並期待與會者參與倡議後也要採取行動,今天起就養成詢問餐廳「有沒有非籠飼蛋」的習慣,協助餐廳即早轉型。

「友善畜牧國際論壇」今日邀請各國專家與台灣產官學共同討論經濟動物的福利如何影響產業的未來。(攝影/楊語芸)

在蛋荒中看到產業問題 從個人做起 用吃改變世界

農委會副主委杜文珍首先指出,動物福利不只是法規,也是我們的文化與生活,更與台灣的經濟和永續有關。她除了感謝業者持續努力、證實友善飼養的可能性外,也強調人與動物和環境息息相關,動物健康、人類就健康。杜文珍邀請大家從個人做起,以行動支持經濟動物的福利,並持續監督、提醒農委會精進相關政策,因為「動物福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家樂福永續長蘇小真則提到,過去動物福利不夠到位,生產端及消費端都有責任、都是共犯。她並認為今年的蛋荒對台灣是份禮物,讓大家注意到雞蛋產業的問題,家樂福邀請業者、公益團體一起努力轉型,不過消費者才具備改變台灣政策與文化的力量。

論壇舉辦同時,農委會也召開進口雞蛋上架記者會,蘇小真問道:「納稅金應該用來補助、支持台灣的蛋農?還是補助外國雞蛋?」她鼓勵大家思考如何從「共犯」走到「共善」,透過吃改變世界。

蘇小真認為「用吃可以改變世界」,大家應該走出共犯結構,達到共善的未來。(攝影/楊語芸)

韓國增加蛋雞生活空間 以色列用籠飼將被求刑

韓國共同民主黨院內代表朴洪根透過線上分享韓國經驗,2015 年成立的「動物福利國會論壇」以修改動物福利相關法案、廢除籠飼為核心目標,透過與業者溝通,韓國已經在 2017 年推動雞蛋蛋殼噴印加入「生產系統」,讓消費者可以區別籠飼與非籠飼雞蛋,並於 2018 年修法通過,韓國自 2025 年起,蛋雞場每隻蛋雞的最小飼養面積將由 500cm2 增加到 750 cm2。朴洪根議員希望韓國「動物福利國會論壇」的經驗和成果,可以為台灣帶來推動轉型的信心,「動物福利是促進環境和人類的健康,也是創造永續未來的潮流」。

同樣透過線上分享的還有以色列國會員兼前任國會教育、文化及運動委員會主席 Sharren Haskel MK 女士,她提到雖然以色列目前飼養 1000 萬隻蛋雞,其中 90% 為籠飼,不過國會已立法通過,2037 年將全面轉型為非籠飼系統(含豐富籠),並禁止母雞修喙、強迫換羽,提高蛋雞飼養環境及照護標準。2037 年起違法使用籠飼,將被判六個月有期徒刑。

動福執行長朱增宏補充,以色列自 2025 年開始要求,蛋雞的生活空間為 600-750cm2,台灣則是在 450 cm2 養兩隻蛋雞,「落後非常遙遠」。

1824 年創立的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RSPCA) 是歷史最悠久的動物福利非政府慈善組織,國際事務總監 Mr. Paul Littlefair 出席論壇分享經驗。他提到高於英國法規的 RSPCA Assured 動物福利標準已經影響英國消費者意識,促使更多零售商、餐飲企業採購改變,預期 2030 年將有超過一半的英國農場按照 RSPCA 福利標準飼養動物。

英國的 RSPCA Assured 動物福利標準已經影響英國消費者意識,促使產業改變。(截圖自論壇簡報檔)

全球第一顆「碳中和」雞蛋 荷蘭先行者鼓勵台灣追求三贏

荷蘭「明日雞蛋」(Kipster) 創辦人之一 Mr. Ruud Zanders 現身說法,他承繼家族的大型家禽場後,也承繼先人追求低價蛋的目標,曾經創造 4,500 萬歐元的年營業額 。不過 2003 年的禽流感疫情讓雞場幾乎倒閉,他重新思考永續的議題,發現「人與動物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相似」,因此改用友善的方式飼養蛋雞。

「明日雞蛋」在業界飼養 10 萬蛋雞的空間中,只飼養 2.4 萬隻,同時採用光電板在電力上自給自足,為了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他們不只開放雞場讓大家現場參觀,也透過網路攝影 24 小時公開雞場的實況,「完全透明,沒有祕密」。另外,蛋雞飼料中有九成使用食品加工業的剩食,像餅乾、吐司邊,而不是用玉米、小麥等跟人類競爭食物;雞糞則製成有機肥料,用於種植農作物,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這些作為讓他們的雞蛋碳足跡降低六成,再透過碳交易購買四成,因而產生全球第一顆「碳中和」雞蛋。

Ruud Zanders 也提到,「明日雞蛋」推出時也曾受到質疑,但長期來看,當消費者知道格子籠生產雞蛋對動物福利、環境和食品安全的傷害時,都會願意支持非籠飼雞蛋。 Ruud Zanders 補充,荷蘭與台灣一樣地小人稠,二戰後也長期追求低價食材,「這是當年的必要之惡」,但現在應該以非籠飼牧場善待母雞與環境,滿足消費者飲食倫理與安全需求,建立三贏的雞蛋產業。

荷蘭「明日雞蛋」Kipster 農場的蛋雞生活在滿足其天性的環境中。(截圖自論壇簡報檔)

動社:支持動物福利是民意 台灣人「吃果子要拜樹頭」

動社執行長朱增宏公布政大的民意調查,針對四大動福議題:格子籠、母豬狹欄、乳牛圈養、弓魚,1074 位接受民調的民眾對弓魚印象最深刻,「可能是因為在市場比較容易看到」。約有八成民眾同意,動物痛苦會威脅食安與疾病防治,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多數民眾也同意動物福利好,動物產品的品質就會比較好。民眾也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放入動物福利的項目,也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擁有動物福利標章的產品。不過朱增宏也表示,「民眾表態與真實行動還是有點距離」。

朱增宏強調,台灣友善畜牧落後於國際,農委會缺乏明確政策宣示,農民該如何轉型?他以民調結果呼籲,台灣民意支持「善待經濟動物」,政府及企業應該帶領產業升級永續、接軌國際。「首先不要再核定新的格籠和狹欄飼養畜場,並將動福條件列入餐飲採購政策。」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則訴諸情感,她說台灣人「吃果子拜樹頭」,善待經濟動物符合這樣的理念。缺蛋讓大家意識到,不要製造緊迫、痛苦、易病的動物,才能有穩定的供蛋,也提昇農民的成就感,這些皆可計算為經濟效益。「漠視非人類動物的健康,人類不可能健康」,她認為在疫情時代大家應該對這樣的說法更有感,並強調友善畜牧是國際趨勢,台灣應該逐漸減少不友善的產品,同時優化既有的供應鏈,才能讓產業更健康。

民意調查顯示,動物福利已經是台灣多數民眾支持的議題。(截圖自論壇簡報檔)

業界:消費者認同動物福利的重要是關鍵

論壇也邀請產業第一線的蛋農、酪農、豬農與談。好日子牧場青農陳柏羽指出,當初決定投身蛋雞產業時,就不曾考慮過籠飼,「我知道台灣已經落後歐盟十年,難道我還要走回頭路嗎?」

御品園生態雞場場主陳郁雄則指出,以前的母雞是養在三合院,現在都被趕到籠子裡,「我們養雞、雞養我們,我們沒有任何藉口不為牠們著想」。多年來他不斷與消費者溝通,相信動物福利與消費者的距離愈來愈短。

乳牛獸醫龔建嘉建立鮮乳坊的目標是作為上下游的橋樑,希望消費者透過牛奶認識生產者,讓動物福利成為牛乳的價值之一。論壇參與者異口同聲強調「動物好,人類才會好」,但龔建嘉認為,應該是「人好,牛才會好」,也就是說,農民有收入才能改善動物環境,「消費者信任、農民驕傲才有動物健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