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鹽的冰花在澎湖成為重要作物,經濟價值高。(圖片提供/莊福來)

誰說沿海土壤低地力?冰花、海蘆筍、甜菠菜大放異彩 專家:農耕可回復土壤健康

沿海土壤常因海水、乾旱累積鹽分,而被認定為鹽化土壤、不宜農業用途。但不論是常見的西瓜、蘆筍,或是較少見的冰花、海蘆筍、甜菠菜(番杏),都是相對耐鹽、可在沿海地區種植的作物,而且甜度還更高,現在這些新興蔬菜也打入超市量販店,頗受消費者青睞,農民也有好收益!

沿海農民表示,除了找出合適作物之外,透過水旱輪作、有機農法等方式耕作,也能減少農田土壤鹽分,並提升作物產量。土壤專家則認為,任何土壤都能有對應的作物栽種,農政單位應協助農民持續在沿海農田務農,因為農業行為正是恢復「低地力」土壤健康的良方。

澎湖鹽分高的砂質土壤,反而適合冰花生長。(圖片提供/莊福來)

土壤鹽化不代表就是低地力

近日農委會以「土壤鹽化、低地力」等理由,釋出部分台灣西半部沿海農地進行光電開發。不過如何定義土壤鹽化?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系主任許正一說明,土壤中存在鈣、鎂等陽離子,以及氯、硫酸根等陰離子,兩類離子在土壤中結合、沈澱,就成為土壤的鹽類物質。至於土壤鹽化,通常意指土壤鹽類含量較高,較不利作物生產。

土壤中的可溶性鹽類增加,可能會影響作物吸收水分與養分,導致生長不良、植株黃化等鹽害症狀。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林經偉解釋,土壤鹽分經常以土壤中溶液的電導度值(簡稱EC值)判斷,EC值越高則土壤鹽類濃度越高,一般會建議EC值需低於0.6 mS/cm。而受海水、海風影響,台灣本島從彰化到屏東沿海的土壤鹽分皆較高。

雖然土壤鹽化會影響作物生長,但以土壤鹽類濃度較高來判斷地力低落,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林耀東覺得「有點怪」。他認為,各種類型土壤都有適合生存的動植物,土壤含有較高鹽類時,農民可以綜合考量當地氣候、水文等環境條件後,耕作較適合的作物。

鹽化土壤缺乏足夠灌溉時,容易在土表析出白色鹽斑。(圖片提供/台南農改場)

澎湖土壤鹽分高,栽種冰花年收益百萬

澎湖就是鹽份地帶也能種出好作物的最佳證明。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澎湖分場助理研究員王俊能說明,澎湖土壤鹽度偏高,但西瓜、花生、蘆筍、冰花等耐旱、耐鹽分的作物,生長狀況與品質依舊穩定。另外澎湖分場也指導農民,在農田附近種植耐寒、耐鹽的檉柳作為防風林,替作物抵擋俗稱「鹽水風」的海風,減少農田土壤累積鹽分。

澎湖白沙小赤農場場長呂英昭在澎湖栽種蘆筍,他表示,澎湖降雨量少,農地易乾旱,看似不利耕作,卻也因此減少作物病害,瓜果蔬菜也更鮮甜。像耐鹼、耐鹽又抗旱的蘆筍在澎湖生長良好,甜度比較高,「長得比較慢,但更好吃」。他也在蘆筍田周圍種植檉柳,減少農田鹽分並提升蘆筍產量,「在沿海越多人以農林混合耕作,相信效果越好」。

蘆筍相對耐乾、耐鹽分,在臨海農地種植更加鮮甜。(圖片提供/澎湖白沙鄉小赤農場)

澎湖馬公菜農莊福來種植冰花超過10年,至今種植面積達2公頃,成為他每年10月至隔年4月的主要作物。他介紹,冰花是原產於非洲的番杏科多肉植物,會在植株表面結晶鹽類而得名。冰花能生長在鹽分高的沙漠地區,清脆口感帶有些許鹹味,可生吃也可烹煮。

莊福來表示,澎湖的砂質土壤鹽分較高,冰花兼具鹹度與甜度,深受觀光客喜愛,他也因此有不錯收益,「今年度我賣冰花,目前收益就近百萬」。冰花已在澎湖廣泛種植,他認為潛力很高,還可以再擴展面積。

冰花是新興的高價蔬菜,小小一盒就要150元以上(攝影/楊語芸)

海蘆筍、甜菠菜在雲林沿海生根,連有機蔬果都種得嚇嚇叫

台灣西半部鹽分較高的農地,也有農民嘗試種植特殊的耐鹽作物。呂家蔬菜第二代農民呂詠然,與父親在雲林口湖種植「海蘆筍」。他解釋,海蘆筍又稱海蓬子,外觀似翠綠、修長的珊瑚或蘆筍,口感鮮嫩並有海鮮鹹味,富含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其中鈣含量高達牛奶的5倍。

海蘆筍在北美與歐洲經常栽種在沿海土地,能以海水灌溉。當初呂詠然的父親擔心台灣淡水資源和可耕地不斷減少,而在口湖沿海種植海蘆筍。經過他父親改良,海蘆筍更脆口、鹹度降低,更符合台灣人口味。推廣海蘆筍第七年,呂詠然的產量已相當穩定,還打入超市通路,售價換算每台斤達270元,可望在台灣打開市場,成為沿海農地的新興作物。

呂家蔬菜亦有種植別稱「甜菠菜」的番杏,與冰花同為番杏科,也是耐旱與耐鹽兼具的作物,在雲林口湖生長良好。呂詠然分享,甜菠菜有豐富的維生素與膳食纖維,口感嫩脆甘甜,「很多消費者回饋煮湯、煮火鍋滋味很好!」他現在會於產季供應甜菠菜至全聯、家樂福、大潤發等各大通路,需求相當穩定。

海蘆筍是能在鹽度偏高的近海農地生長的作物。(圖片提供/呂家蔬菜)
甜菠菜耐旱與耐鹽,在沿海農地種植依然產量穩定、鮮嫩回甘。(圖片提供/呂家蔬菜).

也有農民透過積極耕作,讓沿海農田更肥沃。汯蒝有機農場場長吳松志,在雲林台西有機耕作近20年。他說明,原本農地鹽分比較高,但他以有機耕作取代化學肥料,加上水旱輪作等耕作方式,改善鹽分、顆粒等土壤性質,目前約兩甲的農地土壤pH值跟鹽分都相當適中,已與一般農地無異。

吳松志提及,台西多為砂質壤土,因此選擇種植紅蘿蔔、高麗菜、西瓜等喜好排水良好的作物,至今蔬果良品率高、甜度也高,且穩定供貨給里仁等有機通路販售。他的栽種成果,也吸引當地十幾位農友轉為有機耕作,改進土壤同時提升作物品質,「農民努力維護土壤,作物就種得起來」。

吳松志在雲林台西種植有機蔬果,越種土地越肥沃(攝影/蔡佳珊)

沿海農地適地適種,持續農耕反能增進地力

沿海、鹽分較高的農地,常因為先天土壤特性,被冠上「不利耕作」的污名。但呂英昭舉例,「你在澎湖種水稻就不適合」,反之栽種蘆筍、番茄等作物,甜度卻更高,經濟價值更好。吳松志也認為,農民依照農田特性「適地適種」,並用心改善土壤,「沿海土地不會不適合從農」。

許正一說明,沿海農田常有海水倒灌問題,農民可以推高土畦、精準灌溉以減少抽取地下水等方式,防止海水滲透。此外農民透過合理化施肥,減少化學肥料用量,亦可減輕土壤鹽化程度。林經偉則建議,以往作物較少耐鹽分的品種,現在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未來台灣作物育種可朝耐鹽、耐旱性發展。

若想降低沿海土壤鹽分,林耀東認為,「農業反而是解方!」因為農民持續耕作,會加速農地底層的岩石風化成土壤,而農耕可以讓作物蓄積碳、氮等元素,作物死亡後將殘體翻耕至土中,能提高土壤有機質、營養元素,並增進土壤微生物相。他表示,農民在鹽分較高的土壤耕作,甚至進行有機農業,可減少土壤鹽分累積、更可增加土壤肥沃度。

林耀東也補充,農政單位應該要調查沿海土壤的特性、氣候條件,以指導農民找出合適的作物與農耕方式,用農業行為恢復土壤健康。而太匆促在沿海農地開發光電,可能影響土壤化育,甚至破壞當地土壤結構,屆時將更難回復,「在這些沿海農地上建設光電,一定要慎思對土壤的衝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