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的事交給AI,用電子鼻「聞香」,茶葉品質穩定、連年得獎,製茶工法不失傳

茶葉要好喝,製茶是關鍵!製茶師透過嗅聞茶葉香氣變化,調整製茶步驟,製造香氣宜人的好茶。不過製茶師在製茶時需全程待命,疲勞影響茶葉氣味的判斷,導致茶葉品質難以均一,老師傅也擔心聞香技術不易傳授,阻礙台灣茶產業延續。

農業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農科院」)開發「茶葉電子鼻」,訓練電子鼻判斷關鍵香氣物質,提醒製茶師調整製茶步驟,不必鎮日守著茶葉,也不必擔心過勞會影響判斷。研究團隊還將電子鼻協助製作的包種茶拿去評鑑,連年獲得優等以上的殊榮。未來也將擴大應用至不同種類的茶葉,讓電子鼻能幫助更多茶農,輕鬆生產品質優良的茶葉。

電子鼻可協助偵測、判斷茶葉沖泡後香氣物質。(攝影/孫維揚)

茶葉逆境遇產生香氣,製茶師聞香控管製茶流程

飲茶最大的樂趣,即是沖泡茶葉時產生的香氣在鼻間流淌。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研究員陳柏安說明,植物遇到缺水、日晒、蟲害叮咬時,會產生「次級代謝物」的化學物質,促進植物抵禦逆境與傳遞警訊。茶葉的次級代謝物經常散發如同花香、果香的氣味,因此製茶師會透過萎凋、揉捻等製茶步驟,讓茶葉遇到缺水、細胞破裂等逆境,生成迷人的香氣。

製作茶葉時,茶葉會不斷產生次級代謝物,氣味也不停轉變。陳柏安舉例,製茶初期的次級代謝物具有較濃烈的草菁味,須等化學物質經過氧化作用,才逐漸轉成花果的氣味。另外每種茶葉理想的氣味不同,像包種茶需要豐富、優雅的花香,茶農不宜讓香氣物質過度轉換;但想要突顯東方美人茶的果香,就要在製作茶葉過程提供較多逆境。

茶葉遭受的逆境可以由葉子硬挺程度、光澤等外觀評估,但氣味變化是最明顯的判斷依據,製茶師通常以「聞香」控管製茶流程,讓茶葉產生理想香味。陳柏安表示,茶葉從採摘到製茶完成,味道會持續改變,製茶師須全程監控茶葉香氣的變化,才能隨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茶葉在萎凋過程,會慢慢生成怡人的香氣物質。(圖片提供/羅天送)

全程待命不得休息,人工判斷難以穩定茶葉香氣品質

不過製茶過程動輒連續 20 小時,製茶師須全程在茶葉旁待命,避免錯失調整製茶步驟的最佳時間。陳柏安表示,長時間監測、難以休息,製茶師身體倦怠、嗅覺疲勞時,判斷茶葉狀態的精準度會降低,縱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可能誤判茶葉狀態,導致最終茶葉的品質不如預期。

每批茶葉的含水量、化學物質含量不一,製茶師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才能判斷香氣變化,老師傅不易快速傳授技術和訣竅給年輕的製茶師。另外從農人口不斷減少,老師傅的技術隨著時間不斷流失,陳柏安認為,將來年輕製茶師學習香氣判斷、承接製茶工法會愈發困難。

近年台灣茶葉進口量皆超出 3 萬公噸,出口量卻僅在 1 萬公噸徘徊,原因是茶葉品質無法均一,不利台灣茶葉外銷。陳柏安解釋,茶葉貿易商需要每批茶葉的品質固定,才能穩定外銷給客戶,若業者因茶葉品質不穩而須拼配多款茶葉維持味道,疊加的時間與人力成本自然會影響茶葉產品開發。尤其台灣茶葉產量不如東南亞等國家,若茶葉品質也不穩,更減少台灣茶葉在國外的競爭力。

茶葉一經採摘就要開始製作,連續 20 小時以上的工作讓製茶師勞心勞神,恐影響茶葉品質。(攝影/楊語芸)

用電子腦紀錄關鍵香氣,電子鼻快速分析茶葉香氣物質

想要解決茶葉香氣判斷的困境,陳柏安決定為製茶師設計「電子腦」,用機械與電腦仿效製茶師,分析香氣物質來監控製茶過程。原先他以氣相層析質譜儀,精準得知製茶步驟與特定香氣化學物質相關,但分析時間需至少兩小時,量測結束時,茶葉的氣味已經改變,「需要更簡化偵測流程」。

由於清華大學已成功研發人工智慧電子鼻,可以快速監測氣味變化,協助醫療領域快篩疾病,陳柏安因而發想,可以利用電子鼻測量茶葉香氣,「電子鼻一秒可以分析一組氣味,會快上許多!」他與清華大學電子鼻團隊、臺灣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林書妍合作,訓練電子鼻辨認茶葉香氣。

陳柏安說明,研究團隊首先讓電子鼻學會判斷製茶過程的關鍵香氣物質,例如偏向茶菁味的葉醇、以及花香味的吲哚、茉莉酮等,透過偵測這些化學物質組成與相對濃度變化,判斷製茶師是否該進行下一個製茶步驟。研究團隊接著與多家製茶廠合作,帶著電子鼻到製茶現場「實戰演練」,以大數據校正電子鼻的判斷精準度,確保電子鼻在不同茶葉種類、製茶環境都能穩定「聞」出關鍵香氣。

電子鼻可以分析茶葉的香氣變化,提醒製茶師調整製茶流程。(圖片提供/陳柏安;繪圖/謝謹安)

簡單偵測即有好茶,茶農連年得獎

歷經五年以上的訓練,陳柏安表示,電子鼻可以精確偵測包種茶香氣變化,即便茶農使用金萱、青心烏龍等不同茶葉品種,亦能維持準確度。為了方便操作,電子鼻設備輕巧,茶農只須將儀器插電,再把電子鼻的偵測管插入茶葉中,即可開始偵測茶葉香氣;偵測到香氣轉換,就會發出警告聲,提醒茶農要進行攪拌、炒菁等製茶步驟,「期間製茶師能夠休息,不用全程守候」。

電子鼻減少製茶師工作負擔,茶葉品質也需符合消費者喜好才有意義,因此陳柏安與新北石碇上頂製茶廠合作,連續四年以電子鼻協助茶廠製作包種茶,並參與石碇區文山包種茶評鑑比賽,「每年都至少優等,代表茶葉具有一定品質!」

上頂製茶廠負責人羅天送種茶、製茶近 40 年,他坦言以往製茶依靠老師傅個人經驗,每次製茶的香氣品質並不固定,也難以在製茶過程好好休息。不過透過電子鼻內建的偵測公式感應關鍵香氣物質,「口味就會比較類似、均一」。此外他將電子鼻協助製作的包種茶拿去評鑑,還曾獲得二等、三等獎的殊榮。

從事製茶的後輩逐漸減少,老師傅也日漸凋零,羅天送很開心有電子鼻幫助台灣茶葉延續製茶工法。他認為,電子鼻不僅減少製茶師監測茶葉香氣時的負擔,新手茶農也可以更快上手,不用擔心沒有充裕時間承接老師傅的製茶經驗。

茶葉電子鼻僅須將偵測管插入茶葉,就可協助判斷香氣。(圖片提供/羅天送)

電子鼻已技術轉移,可依茶農需求客製化

團隊已將茶葉電子鼻技術轉移給世創生物科技,一台儀器要價約在 30 至 40 萬元間。世創生物科技執行長邱仕文強調,儀器仍在調整細節的功能,定價也會依據茶農需求與使用情況再調整,歡迎茶農、茶葉產銷班與茶葉貿易業者洽談採購或討論合作。

不同茶葉的製茶步驟轉換時機仍有差異,陳柏安說明,研究團隊會繼續鑽研,讓電子鼻應用在凍頂烏龍、東方美人茶等,「學理都類似,擴大應用沒有太大問題」。另外他表示,茶葉外銷業者亦可應用電子鼻,快速得知庫存茶葉氣味,以滿足不同客戶的茶葉需求,減少判斷茶葉品質的時間成本。未來亦可將電子鼻應用範圍延伸至咖啡、果汁、香莢蘭的品質鑑定與分級,減少人工判斷造成的誤差。

羅天送認為,茶葉的口味、香氣差異,是每個茶農突顯自身茶葉特質的關鍵。電子鼻若能依據茶農的喜好形塑不同茶葉口味,茶農們會更願意採購與應用電子鼻。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