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米飯日請多吃飯!全球缺米價揚,霧峰、美濃農會替農民「加薪」,擴大優質米面積

今天是國際米飯日,但全球缺米中!俄烏戰火未歇,持續影響全球穀物供應,稻米成為替代選擇。不過中國連續兩年旱澇頻傳,稻米減產又大量進口,國際稻米缺口達1860萬公噸,全球米價也攀上十年新高。

國內則因乾旱停灌和政策引導,水稻面積也減少 3 萬公噸,公糧的乾穀收購量也比往年減少  14 萬公噸,進而推升鮮食和加工用米的價格。稻米業者認為,儘管全球缺米,台灣米仍屬高價位,難在此時拓展出口市場,但卻是優質米拓展內銷的最好時機。

霧峰及美濃農會今年都提高了契作稻穀價格,美濃農會更增加 70 公頃契作面積,並將高雄147收購價提高到全台最高的每公斤 29 元。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直言,水稻田是美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要確保農民的收益,「品質」是行銷最有力的王牌,提高收購價會讓農民更有動力去精進,而有合理的售價才能讓產銷雙贏。

全球缺米,推升國際米價(攝影/allybally4b;照片來源/Pixabay)

俄烏戰爭、中國旱澇使全球缺米,國內水稻也減產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 (Fitch) 集團旗下機構預測,2023 年全球稻米缺口達 1860 萬公噸,是 20 年來最大短缺,也讓國際米價來到 10 年新高,米市預計要到 2024 年才會回穩。稻米短缺會影響全球 35 億食米人口,尤其是稻米消費量佔了全球近九成的亞太地區。

全球缺稻的原因,包含俄烏戰爭戰火未歇以及稻米生產國風雨不調,俄烏戰爭影響全球主要穀物供應,國際黃豆、玉米及小麥價格上揚,使稻米成為替代選擇。不願具名的稻米專家 R先生表示,稻米需求量上揚,但供應量卻變得吃緊,中國是關鍵因素。中國本是稻米出口國,但過去兩年水旱災頻傳,造成水稻歉收,「中國自己不夠吃,還要進口稻米」,加劇整體稻米供不應求的狀況。

台灣歷年皆有 20 萬公噸糙米過剩,現在全球缺米,是否意味台灣稻米出口的機會來了?台東縣池上鄉多力米廠廠長梁正賢分析,相較於國際糧價,台灣米還是貴,較難與泰國、越南等便宜的米競爭。台灣米與日韓一樣是高價米,出口到其他國家幾乎都是賣給僑胞,以台灣最有名的池上米為例,出口到澳洲、新加坡及香港,均是被華僑買走。

東南亞水稻栽培成本低,是稻米出口主要地區,台灣米出口上難有價格優勢。(攝影/Tom Fisk;圖片來源/pexels)

鮮食用新米、加工用舊米,但兩者都漲價

國際稻米供給減少、價格上揚,進而拉抬國內米價。R先生分析,台灣前幾年的稻米庫存多,但因為 2021年一期作遭遇乾旱,加速稻米的消耗,2022 年二期作又有不少農民因水稻四選三政策(註)而休耕,稻穀價格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慢慢上升,米價則是今年才顯著走揚。

鮮食用的蓬萊米漲價,加工用的糯米也漲。中華民國米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李榮福說明,進口米的價格通常比國產來得便宜,進口米價上揚,讓整體米價來到近幾年最高,國人食用量最大的蓬萊米,往年批發價約每台斤 20 至 22 元,今年落在 21.5 元至 23 元。

台南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留國緯表示,國人喜歡吃口感軟的米飯,因此鮮食用米都是吃當年採收的新米,口感比較軟;糯米多用於加工,加工米製品講求 Q 度和嚼勁,業者多會採用放置一年以上的舊米,倘若第一年賣不完,還可以放到第二年、第三年,價格會更好。目前包粽子用的長糯每台斤24.5元、做湯圓及麻糬用的圓糯則從去年初的 22 元漲到今年的 26.5 元。

R先生細數,往年圓糯米的價格如高麗菜一樣時好時壞,今年種得多,明年價格就差、面積就會減少,反覆循環。不過近年國內米食消費量減少,圓糯的種植面積也下滑、供應量減少,才讓價格上揚。長糯米的產銷相對穩定,相較於進口長糯米,國產米有明顯風味,不少店家都會指名選購國產長糯,不過同樣因為消費量少、進口競爭,總種植面積減少,價格也在緩慢上升。

因為國內外政治情勢與氣候問題,台灣鮮食用蓬萊米以及加工用的糯米都漲價。(攝影/馬振瀚)

公糧收購、庫存都下滑,業者建議收購制度要改革

水稻減產,也讓公糧庫存量減少。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說明,往年公糧一年會收購 50 萬公噸的乾穀,但考量到每年都剩下約 20 萬公噸糙米,換算下來約是 3 萬公頃的水稻,因此近年透過政策引導水稻減產,目前減產面積已達 3 萬公頃。去年及前年的公糧乾穀收購量已經下滑到 36 萬公噸,庫存也從過往的 80 多萬公噸減少到 60 萬公噸。

台灣推行公糧制度已有 49 年,它能確保糧食安全,也讓農民有穩定收入,但也有業者認為公糧制度需要改革。不願具名米廠負責人表示,全球只剩下台灣還有公糧收購制度,公糧訂定的標準為體積一公升稻穀的重量要達到532公克,「這標準太低了」,能採收的米幾乎都能達到此標準,以池上米的標準來說,至少要 588 公克,因為同樣體積的稻穀,越重才代表品質越好。縱使收購總量有設限,卻也使得台灣整體稻米「重量不重質」。

公糧是台灣長期推動的政策,但業者認為,為了台灣稻米產業長期的發展,公糧收購制度需要改革。 (攝影/楊語芸)

稻米不夠好吃,加上飲食西化,導致國人年食米量從 1984 年的 84.4 公斤到去年只剩 43 公斤,「應將公糧收購標準中加入品質的要求,讓國人喜歡吃國產米,這些庫存米才有意義」。

梁正賢也認為,國人食米量降低是很大的隱憂,目前國人一年吃的小麥幾乎快跟稻米一樣多,「這是非常可怕的」,小麥絕大多數都靠進口,國人卻把這些進口原料當主食。之前疫情就出現小麥到貨延遲和漲價,一旦真的遭遇戰爭,小麥能否持續供應都是問題,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要建立在國人願意吃米的前提下。

霧峰、美濃農會提高水稻契作價,增加農民收入

國內外米價上揚,台灣內銷市場狀況如何呢?台中市霧峰區農會總幹事黃景建分析,國際情勢無助台灣稻米出口,我們反而需要擔心進口米的威脅。台灣加入 WTO 後,每年都有進口米來台,雖然有配額限制,但國外採大面積栽培、土地成本低,低價的進口米對於國內市場具有長期的殺傷力,且隨著國人食米量降低,進口米的威脅性越來越明顯,最近進口米還開始打廣告。反觀國產稻米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新鮮,唯有拉高品質才能吸引消費者來食用。

霧峰農會與稻農契作,今年將 100 台斤的濕穀價格從 1200 元上調到 1220 元,黃景建表示,以農地價格來看,稻農的投報率很差,「收入好,農民才願意種米」,農會目前已經契作了400 公頃,約佔霧峰水稻田的一半,其中 100 公頃為有機、友善種植。農會之所以願意提高價格,一是因應秧苗、工錢等成本的上揚,二是為了持續擴大面積、攤提整體成本,同時也能打響霧峰米的品牌,目前願意認購的企業越來越多,此時正是高品質國產米的好機會。

霧峰農會契作400公頃生產優質稻米,今年因應生產成本上揚而提高濕穀收購價格。(照片來源/霧峰農會行銷部)

不只霧峰提高收購價,高雄市美濃區農會今年也加碼,將乾穀的契作價格從每公斤 28 元提高到 29 元。鍾清輝表示,農會的水稻契作面積原有 350 公頃,去年收成的米已經完售,甚至被訂單追著跑,加上農民生產品質提高、墊高了生產成本,農會今年便決定提高收購價,並增加 70 公頃契作面積,「我們收的是高雄 147,這應該是全台契作價最高的」。

美濃農會跟農民契作高雄147,今年將乾穀價格提高到每公斤29元,並擴大契作面積,鼓勵稻農生產優質米(照片來源/美濃農會未來超市)

讓美濃人習慣吃美濃米,優質米需向下扎根

「如果不給農民好的價格,那誰要種植米?」鍾清輝認為,水稻收入確實不高,但對美濃來說,稻米是重要的輪作作物,很多作物要靠著跟水稻輪作才能長得好,因此保有水稻田是美濃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會提高契作價格,讓農民願意種植水稻,契作面積越多,也能減少農民繳交公糧的量。

高收購價可以刺激農民生產的動力,但也對農會的財務產生一定的壓力。鍾清輝表示,農會的契作面積每年都在增加,但增加幅度是有計畫性的,會考量銷售狀況再決定是否擴增面積,要增加也是以原有契作戶為優先。目前美濃米都靠內銷,他採用的行銷策略是讓美濃人吃習慣高品質的美濃米,從小吃到大,回家外出都要買美濃米,再透過這些美濃人來影響身邊的人。現在在地食材的重要性漸漸被認同,也有越來越多高級餐廳指定選購美濃米,農會自然就輕鬆很多。

國際缺米的時刻,是國產米向下扎根最好的時機。鍾清輝指出,今年美濃契作的田區中有 120 公頃是配合政策、提供產銷履歷稻米給學校團膳,但開標價卻只有公糧米的價格,「這讓農會今年虧大了」。他坦言農會非常失望,也覺得政策非常矛盾,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也是國內農產品重要的客人,要給孩子吃最好的米,就要有合理的價格,才是多贏的局面。

美味的優質米會讓國人更願意吃飯,合理的價格才能確保產銷雙贏(攝影/Cats Coming;圖片來源/peels)

註:農委會為因應未來長期乾旱,於 2020 年 12 月 2 日推出水稻四選三政策,意即兩年共四期稻作只種三期,另一期建議改種旱作,若還是種稻則不予公糧收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