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冰淇淋的風味,來自號稱「香料皇后」的香莢蘭。香莢蘭屬於高經濟作物,一公斤要價曾高達 600 美元,近年來,全球吹起香莢蘭的種植風潮,台灣也不例外。國內發展香莢蘭已十餘年,隨著越來越多人進場淘「黑金」,專家及業界估計,國內香莢蘭市場已確定飽和。台灣香莢蘭價格較高,在國際市場競爭較吃力,還想進場的人需三思。
此外,有能源業者想透過香莢蘭來發展農電,也可能衝擊未來行情。業界透露,不少以光電為出發的業者並不在乎香莢蘭生產品質,很多申請中的案場為了應付稽查,選擇向農民買苗放置在場內,「倘若這些香莢蘭成功上市,那就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國內市場已飽和、品質參差不齊,產銷風險高
香莢蘭是半日照植物,台灣多用網室種植,種植後最快第三年才會量產。每年的 4 月到 6 月開花,經人工授粉後靜待 8 個月果莢成熟,隔年 2 月開始採收,採下的果莢再經 5 至 6 個月的殺菁、醱酵、乾燥及熟成四階段,最後成為常見的「香草莢」。將細長的香草莢縱切,剖面所見黑黑的小種子,即是香草的風味來源。
全球主要的香莢蘭產區包括馬達加斯加、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峇里島等地。香莢蘭價值不菲,過去台灣幾乎都靠進口滿足市場需要,每年進口 2 至 7 公噸的香草,每根香莢蘭 2 至 3 公克,要價約 100 至 150 元不等。美國食品公司在 2015 年宣示禁用人工香料,全球香莢蘭頓時供不應求,國際行情每公斤高達 300 到 600 美金,香莢蘭果園如雨後春筍在各國出現。
2017 年起,國內越來越多人投入香莢蘭栽培。目前農業部並未對香莢蘭種植面積進行統計,但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葉志新表示,以單位面積產量每公頃 500 公斤來看,20 公頃左右的香莢蘭園即可滿足內需市場,現在估計全台已達「30 公頃」。
30 公頃是非常保守的估計,業界推估,全台各地都有人在種香莢蘭,一分地以下的小面積不計其數,實際種植面積已超過 50 公頃,甚至上看 100 公頃。換言之,內需市場不僅已經飽和,供過於求的疑慮也浮上檯面。
除了供需失衡的風險,品質也讓人擔憂。葉志新坦言,去年產出的香莢蘭品質相當兩極,有一半不錯,但另一半品質堪慮,包含水分及肥培管理不佳,影響了果莢飽滿度,且醱酵時的乾濕度調控不佳,太濕的果莢容易發霉、影響香氣。此外,農民多自行醱酵,香氣成分無從分析,以關鍵指標之一的香草醛為例,「1.5% 還是 2.5%,很難主觀判別」。
國際行情已下滑,東南亞香莢蘭崛起中
國內香莢蘭市場已飽和,葉志新認為「接下來勢必得出口」,倘若生產者沒有明確的市場對象,那就不建議再拓展面積。不過,出口也要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貿易業者「香草先生」陳威名從事香莢蘭進出口多年,他表示,國際行情目前呈現緩步下降的趨勢,「香莢蘭價格暫時不會上揚」。
國際行情下降,原因在於各國的香莢蘭面積都在增加。馬來西亞 LKH VANILLA S/B 販售大溪地品種香莢蘭的苗,也從事香草莢的進出口貿易,執行董事劉順強透露,Covid-19 趨緩後,東南亞的香莢蘭面積穩定增加,印尼為東南亞最大的香莢蘭產地,已經從本島擴張到爪哇島;泰國及柬埔寨每年也微幅成長,「不過成長最快的還是馬來西亞」。
「過去三年,我賣出去的苗增加了幾十倍,去年光是賣苗,就進帳(新台幣)400 多萬」,劉順強以他經手的苗推估,馬來西亞近三年種植香莢蘭的面積已有 20 多公頃,再過一、兩年就會增加到 50 公頃,果莢也會陸續收成上市,這些馬來西亞果莢未來將去往中國及歐洲。
中國成香莢蘭藍海,但台灣香莢蘭價格不利競爭
針對香莢蘭的國際市場,劉順強分析,目前歐洲每年採購約 1000 公噸、日本每年進口約 50 公噸,這些國家的消費力較強,多採購價位較高的馬達加斯加香草莢,價格稍低的香草莢則銷往中國。
劉順強進一步說明,中國打開香莢蘭的新興市場,每個月的需求量已從 500 公斤成長到 5、6 公噸。他訪查後發現,香莢蘭需求量成長最快的地區要數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尤其是每年 11 月至翌年 2 月更是旺季,需求量會提高到其他月份的兩三倍。「蛋糕、冰淇淋、甜點的香草需求一直在增加」,不過中國的市場剛打開,多數消費者對香莢蘭的要求不高,「是天然的就好,有香味就好」,因此多採買便宜的果莢。
不同國家的香莢蘭有價位之別,劉順強表示,馬達加斯加的香草莢價位最高,每公斤約 250 美元,印尼的果莢稍次,每公斤約 150 至 180 美元,巴布新幾內亞的香草莢則落在 80 至 120 美元間,中國買家通常會選最便宜的,「馬來西亞接下來都會鎖定中國市場」。不過馬來西亞還不能完全供應中國市場,他必須來台灣採購果莢,才能滿足訂單。
然而劉順強也坦言,「台灣土地成本很高,是印尼的四倍」,高成本也墊高了售價,台灣的香草莢售價接近馬達加斯加。倘若想走高端市場,台灣就得和馬達加斯加競爭;若是想開拓新市場,就必須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或是降低生產成本,才能和東南亞等新興產地角逐。
結合光電能降低經營風險,但成本回收慢
單位面積產量有其極限,台灣土地價格高昂,透過擴大面積來降低生產成本有一定難度,有的生產者選擇結合光電,來強化自身競爭力。住在桃園新屋的曾添福退休後開始種植香莢蘭, 2020 年經營三合院香草園,2021 年底蓋了鋼骨結構溫室,屋頂上鋪設光電板,底下則種植香莢蘭。
投資光電香莢蘭是為了降低經營風險,曾添福分析,香莢蘭是長期作物,種植前兩年沒有收成,最快要等到第三年才有回報。但香莢蘭的價格會隨國際市場波動,這也意味著收入不穩定,一旦價格低於每公斤 100 美金,前期生產投入等於打水漂,因此才會想結合光電,透過光電來降低經營風險,「只要我能撐過低價的時間,後面就能在市場站穩」。
即便有光電板,也不代表收入會大幅提高。「不會有暴利」,曾添福透露,他是為了種植香莢蘭才蓋溫室,溫室內部加裝環控設備,力求省工、提高生產效率,鋼骨結構溫室每坪造價為傳統簡易溫室的四倍至五倍,溫室面積僅兩分半,硬體造價成本就投入了 2000 萬元,倘若香莢蘭以每公斤 450 美元的理想價格計算,加上電費收入,「大概要 20 年才能回收成本」。
光電業者盯上香莢蘭,業界憂「劣幣驅逐良幣」
曾添福認為,香莢蘭和光電結合是一條不錯的路。不過,他透露,至少有十個能源業者來洽談,希望他協助規劃香莢蘭的農電設施,最後全部打退堂鼓,「因為這些業者都是以光電為出發」。
不只曾添福收到光電業者的詢問,全台稍有名氣的香草園幾乎都接到類似的詢問,有業者甚至接到超過 100 家能源業者來訊。
在南投埔里經營「香草騎士」的味正琳是第六屆百大青農,他表示來詢問的案場都還未建置,有的是想請他幫忙管理,有的則是問能否幫忙銷售,但他都沒有答應。「目前聽到的光電香莢蘭案場將近 20 場,不過都還未產出香草莢」,少數接觸光電香莢蘭的試用者則認為,香味品質還有進步空間。
光電香莢蘭究竟有多少? 農糧署表示,目前香莢蘭溫室附屬設置綠能設施(太陽光電)已完工約 1.35 公頃、送審中的案場約 0.23 公頃,主要分布在桃園市、苗栗縣、雲林縣及高雄市。保守估算下來,光電香莢蘭約佔總栽培面積 5%。
然而不願具名的香草農民指出:「農糧署的數字根本不可信,那只是以香莢蘭申請的部分,但其實有的場是先用其他作物來申請,之後轉作香莢蘭。」因為這些面積都未被計入,實際種植面積一定比帳面上更高。
國內第一個結合香莢蘭及光電的格園種苗經營人林桐榮認為,設施型香莢蘭的建置成本太高,回收時間太長,不符合一般商業經營模式,「認真算一算其實很不划算,除非有心,不然沒有多少人會想做」。
中部香莢蘭生產者 H 先生則擔憂,過去不少人假農業之名行光電之實,因此農業部已經關上地面型農電的門,只允許設施型農電,並要求生產者要有生產事實,一年要通過稽核,才能取得二次容許、加裝光電板。但以光電為出發的業者並不在乎香莢蘭生產品質,很多申請中的案場為了應付稽查,選擇向農民買苗放置在場內,「倘若這些香莢蘭成功上市,那就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延伸閱讀:
整篇看下來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劣幣驅逐良幣,要說光電下的種出來味道差嗎?也只說有進步空間,是怕味道差一點別人賣的更便宜所以沒人想買味道好可是更貴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