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鴿子為何一步一擺頭?企鵝是「蹲著走」?涉禽的長腳如鞋套?鳥類行走學問多

秋陽燦燦,您帶著孩子們在公園嬉遊,發現一旁的鴿子一邊啄食、一邊搖頭晃腦。孩子們問您:「為什麼鴿子邊走邊搖頭?」這個問題,原來早有專家在研究。不只是鴿子,研究人員還想知道人跟鳥都是「雙足步行」,走路的方式一樣嗎?企鵝大老遠築巢,牠們走起來不累嗎?這本全面探討鳥類步行知識的書籍,趕快讀起來,免得被孩子問倒了喔!

(以下內容摘自《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一書,由晨星出版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隨著壁虎的步伐,脊骨的白線會左右大彎曲。

動物如何移動與演化有關

動物們在進化過程中獲得各種生活形態,以及適合該生活形態的移動方法。只要看看動物們的走路方式,就能理解這個進化過程。

像山椒魚等兩棲類動物,以及蜥蜴、壁虎等爬蟲類,都是從軀幹伸出四肢來撐起身體,並扭動身軀,一一藉著四肢的支點往前方移動。扭動軀體的運動跟魚在游泳時的軀幹動作很類似。

兩棲類和爬蟲類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最早上陸的動物們,本來就擁有類似魚那樣扭動身軀的身體構造,要善用這種構造在陸地上運動,就演化出了這樣的走路方式吧。

蛙類為何可以大幅跳躍?長腳、短軀是關鍵

後來兩棲類中有一部分軀幹變短、後肢也變得發達,那就是蛙類。長長的後肢可以產生強大的跳躍力。說到彈跳,身體要是扭來扭去的穩定性就不好,要是身體變短,就不會扭來扭去的了。因為獲得了短身軀跟長後肢,使得蛙類可以進行大幅度跳躍。

一部分的爬蟲類(恐龍類)和哺乳類的四肢又更加發達,可以進行多樣化的運動,牠們的四肢不只是變長,還跟兩棲類或蜥蜴等爬蟲類不一樣,四肢不是生長在身體兩側,而是下方。往下生長的四肢可以高高舉起軀幹,只要前後擺動四肢就能移動了。

青蛙的骨骼標本。長腳可以進行強力跳躍,短短的軀幹則讓跳躍時可以保持身軀穩定。

要跑得快需要四肢長、軀幹與四肢協調

比起移動整個身體,只有四肢動作的效率會比較好。另外,體幹如果可以不激烈動作,身體就可以比較安定,而且更容易控制,結果就能實現高速運動。另外,像鹿或是馬等擅長跑步的動物,牠們的四肢,特別是末端部分會很長,腳變長的話,跨一步的距離也就會變長,可以跑得比較快。

本來哺乳類是軀幹跟四肢經常一起協調地動作,但是方向跟魚或蜥蜴的橫向運動不同,是身體往腹背方向彎曲再伸直,像是為人熟知的貓科動物跑步時的動作。例如,獵豹跑步時,身體會大大彎曲再伸直,用全身力氣來有力地跳躍並讓步伐加大,創造出陸地上最快生物才有的跑步速度。

鳥與人的雙足步行有何差異?

雖然許多陸上脊椎動物都用四隻腳移動,但鳥跟我們人類是雙足步行。即使已滅絕的部分恐龍也是用雙足步行,但現存的動物中沒有其他雙足步行的動物,勉強說來袋鼠類可以算是用兩隻後腿跳躍,但是他們不趕路的時候還是用四隻腳移動的。猴子和蜥蜴類有些種類偶爾會只用後腳走路或跑步,但平常就用雙足步行的動物只有鳥跟人類而已。

同樣是雙足步行,鳥跟人的姿勢也差很多,我們是髖關節跟膝蓋伸得直直的站起來,而鳥則是髖關節和膝蓋都是彎曲的。我們要是模仿鳥的姿勢,只用腳尖站著、膝蓋彎曲,會變成屁股往後突出的姿勢,非常難看。姿勢有這麼大的不同,身體的運動方式也會有很大差異。

如果說我們人類以髖關節為中心,大幅移動整隻腳來走路,鳥兒們就是大幅移動膝蓋以下。這個差別是因為姿勢不同,所以身體重心不同。我們直立時的身體重心大概位在腰部左右,所以以腰為中心移動腳會比較容易平衡。鳥類的身體構造為了活動翅膀,強大的胸肌佔了很大部分的重量,所以身體重心在胸部左右的位置。如此一來,整隻鳥的重心就會接近膝蓋,以膝蓋為主移動,會比較容易取得平衡。

鴿子(左)和人類(右)的骨骼圖。同樣把關節連成線,就會發現鴿子的膝蓋彎曲、用腳尖站著,黑色圓點示意的是重心,人的重心接近髖關節,鴿子接近膝關節。

涉禽的長腳猶如天然的鞋套

說到鳥類之中腳很長的物種,就是鶴、紅鸛或鷺等鳥類,雖然在生物學生各自屬於不同的分類,但牠們的腳都又細又長。

像這類的鳥一般稱為涉禽,「涉」的意思是指步行渡河或是在水邊行走的意思,這類鳥大多趾尖浸入水中,一邊在水裡走動,一邊獵食水中的魚或甲殼類等小動物,所以被稱為涉禽。

說是長腳,但牠們跟平胸鳥類不同,涉禽的長腳是為了在水邊走路而演化,跟鴕鳥那種又粗又結實的腳相比,又瘦又長還很纖細,這差別應該一目瞭然吧!而看看牠們的腳掌,就能發現涉禽也有很長的腳趾。紅鸛等鳥類的蹼也很發達。像這樣有著長長的腳趾跟蹼,就能分散體重,可以在濕地等泥濘中走路也不會下沉,如同穿著天然的鞋套一般。

當然,涉禽也能跑步,只是跟演化成可以高速跑步的平胸鳥類相比,涉禽演化成在水邊生活的型態,這也反映在長腳的細部特徵上。

長腳鷸科的高蹺鴴在水邊覓食。(攝影/賴鵬智)

企鵝搖搖晃晃地走路,原來都是「蹲著走」

說到用兩隻腳走路的鳥類,就不得不提企鵝。企鵝用兩隻腳在冰上搖搖晃晃走路的樣子非常可愛。在水中卻可以自由自在地高速游泳、追捕魚,這兩種樣子帶給人的印象非常不同。

話說,企鵝意外地可以走很長一段距離。牠們會在地上蒐集石頭來作巢,所以當然要可以走到築巢的地點。通常企鵝類的繁殖群會位在距離海岸線幾百公尺的地方,但有時會在距離海岸3公里以上的內陸,想像企鵝排成一列搖搖晃晃地走3公里,實在是可愛至極。

企鵝走路時腳會使用的力量以及計算其所需能量的研究顯示,企鵝的走路方式一如外表印象,效率很差。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我想也是」吧,但我們不妨來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效率很差。在討論企鵝的步行時,首先得要知道的是其獨特的體型。企鵝看起來是用兩隻腳站著,腳感覺極端的短。大概因為身上的毛色彷彿穿著燕尾服一樣,總覺得像是人類的喜劇演員一般。

但是嚴格說來牠並不是「站著」。看企鵝的骨骼圖就很清楚:髖關節跟膝關節強烈彎曲的姿勢,以人類來說就是「蹲著」。換言之,企鵝時時刻刻都是蹲著的,連走路時也是蹲著的狀態。試著自己蹲著走路看看,就會像企鵝那樣搖搖晃晃地。牠們搖搖晃晃的姿態,背後的祕密就是體型與姿勢。

企鵝的步行方式非常沒效率的理由,可能就是身體橫向搖擺和轉動幅度非常大。搖擺跟旋轉的動作,對前進而言怎麼看都是不必要的舉動,但是根據之前的研究,其實企鵝不搖晃反而效率會更差。之前也說過雙足步行的動能跟位能要有效率地轉換,才能有效率地運動,但企鵝似乎是用橫向搖擺的動作來進行這種能量轉換。

企鵝的樣子跟人很像,所以如果讓企鵝在山手線月台上排隊,也不會有人發現(右),但是如果看骨骼(左),企鵝蹲下來就可以跟站著的人類簡單區分開來。

鴿子搖頭晃腦的樣子,早從 1930 年就有研究

人們非常在意鴿子為什麼會搖頭晃腦,這不是最近才有的風潮。如果試著回顧鴿子的擺頭研究史,意外地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第一份研究是從 1930 年開始。英國學者頓拉普和莫勒以每秒 30 幀高速連拍的方式,從側面錄下了世界上第一支鴿子走路影片。

可不要覺得「什麼啊,只是錄影而已」喔。現在雖然用手機或數位相機可以很輕鬆錄下高畫質的影片,但即使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1980年代),一般家庭也是沒有錄影機的。要是在路上遇到電視台在錄影時,朋友間還會爭先恐後想要被鏡頭拍到呢。而在早半個世紀的1930年代錄影又是多稀奇的事,還請大家試著想像看看。

發明世上第一個連續攝影裝置的時間是在 19 世紀末期。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這個攝影家設計了將照相機並排起來連續按下快門的機制,是一個很大型的裝置。透過這裝置,第一次可以科學地記錄下「運動」。

那之後也持續開發錄影裝置,這些裝備讓運動研究得以開花結果,但 1930 年代還只是研究人類步行的黎明期而已。在那個時代竟然有人特地研究鴿子的運動,我們說得保守一點,他們對鴿子為何搖頭晃腦這問題的興趣之濃厚,可說是毋庸置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