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應對極端高溫對全球糧食安全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當我們提及氣候變遷和極端高溫等事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時,許多人往往會想到這對農業生產意味著什麼。然而,比起單純考慮產量,糧食安全的議題往往更為複雜。全球的糧食生產量已超越全部人口所需的消費量,但飢餓的現象卻仍然發生在世界各地。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WFP)的統計,2022年約有8億3千萬人被認定處於糧食不安全的狀態,2023年有 79 個國家超過 3.45 億人面臨嚴重的饑餓危機。

 

關於糧食安全更為完整的定義可追溯至 1996 年的世界糧食安全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Food Security),其定義為「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從物質、社會和經濟層面之中,獲得足夠、安全和營養的食物,用以滿足其積極健康生活的飲食需求和食物偏好。」這體現了糧食安全的四大支柱:可得性(Availability)、可取性(Accessibility)、可用性(Utilization)和穩定性(Stability)。當極端事件(包括極端高溫)發生時,(不)穩定性就會擾亂其他三大支柱。

 

糧食可得性

 

極端高溫對糧食供應的影響已有相關深入的探討,氣溫的升高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一項研究報告曾估計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度°C,就會降低全球小麥(6%)、水稻(3.2%)和玉米(3.2%)的產量,而其他研究也表明作物的生長期也會同時受到溫度影響而縮短。例如,與 1981-2010 年間的 30 年平均值相比,2020 年的平均玉米生長期縮短了 9 天。極端高溫事件還可能在植物生命週期的關鍵時期擾亂植物生長,例如在2022 年 7 月歐洲發生熱浪的期間,玉米的授粉問題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正如同人體會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一樣,畜牧業也同樣容易受到影響,除了死亡率的增加之外,極端高溫還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害災情,包括繁殖力的降低和對疾病抵抗力的下降。極端高溫也會影響雞蛋、牛奶和其他畜牧業產品等的生產。熱浪對漁業的影響已多次被報導,並會明顯地降低漁業生物量和捕獲潛力。

 

在食品保存和運輸的過程中,嚴重的高溫衝擊也會造成重大的食品損失、架上壽命的縮短和不必要的浪費。即使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這些影響,例如在極端高溫發生的期間,將食物儲存在室內陰涼處並轉移畜牧動物等,但這些措施也意味著增加的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

 

糧食可取性

 

可取得糧食的減少會影響人們–尤其是那些經濟能力最低的人–如何取得糧食來餵養家庭的能力。糧食可取得性的降低、供應的不穩定性或生產成本的提高,都會造成價格的上漲,並讓許多人無法承受。糧食成本的上升,亦對弱勢的貧困人口帶來嚴重的負面後果,有些人甚至稱之為「熱通膨」。

 

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糧食價格的影響有目共睹,而該地區種植的小麥占全球總產量至少三分之一。根據統計,僅在衝突剛開始的 2022 年 2 月至 3 月間,全球的糧食價格就上漲了 12.6%,而這一統計並未納入對特定國家及貧困家庭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研究亦表明,生活在極端貧窮中的民眾會將收入的三分之二用於購買食品(在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約為 25%)。根據 2022 年的資料,同樣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食品價格每上漲 1%,就會再額外導致約 1,000 萬人落入極端貧窮的情況。

 

熱通膨本身也可能透過農業和漁業勞動力的流失,對貧窮人口的收入產生直接的影響。僅在孟加拉一地,極端高溫事件就可能導致漁業部門損失約 100 多萬個工作機會。而在其鄰國的印度,研究亦顯示2019 年的極端高溫也導致經濟收入的損失,相當於約兩個星期的國民所得。伴隨著就業率的降低、生活和醫療成本增加等關鍵因素,氣溫的升高也帶來了短期的糧食不安全,尤其在低收入戶和農村家庭當中更為普遍。

 

糧食可用性

 

來自社會經濟層面的不平等現象,指出了糧食安全的另一個樣貌–不同的個體如何攝取和利用膳食營養。眾所周知的是不同年齡、性別及族群的營養需求彼此間存在著差異,這導致了幼兒、成人、老年人、以及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更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的情況,而且極端貧窮的人口和疾病患者也容易產生營養不良。儘管關於熱緊迫(heat stress)對營養影響的研究有限,但基於生理和社會經濟等因素,這些族群也更容易受到高溫的衝擊。收入的不平等、負擔足夠且營養食物能力的不平等、以及在極端高溫期間採取預防措施和獲得醫療保健能力的不平等,等各種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會使得這些族群已然不佳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更加惡化。

 

穩定性措施

 

儘管調適氣候變遷的努力仍在繼續,藉此以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和由此所導致的全球升溫現象,但很顯然目前的步調並不足以因應氣候危機。我們正在目擊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包括極端高溫事件的增加,並預估這種情況只會進一步的惡化。

 

這意味著適應氣候變遷是必須之要務,而投資於已知的穩定性措施將會是關鍵。農業和漁業部門以及其他工作場所,可以採取各種氣候型智慧措施,協助減少氣候變遷對生產和勞動力的衝擊。然而,對於那些最弱勢的族群而言,公部門還需要努力解決各種不平等和糧食不安全的問題,而極端高溫事件只會進一步讓這些問題惡化,因此來自系統層面的干預措施尤其特別重要。

 

社會保護系統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關鍵領域,在COVID-19疫情發生期間,該系統被成功用於因應貧困和糧食不安全加劇的情況。若能將這些系統與其他服務內容進一步串聯的創新作為開始增加,將能使社會保護機制更具備氣候應對性及韌性。例如,將早期預警與社會保護系統串接的經驗正在增加,如此一來政府和人道主義組織便可在旱災、風暴和洪水等氣候事件發生前,進行預測並資助相關的行動。為極端高溫事件制定預測性行動,可在事件發生前即預先籌措好相關資金,使公部門能夠更迅速、更充分地做好準備和應對,甚至進而減輕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的各種負擔。而將醫療服務更為廣泛的與社會保護系統、和高風險族群聯繫起來,也有助於提供專一性的支援內容,進一步降低死亡率和發病率。其他的措施包括在極端高溫發生的期間,為弱勢族群提供更方便、更負擔得起的能源服務內容。

 

極端的高溫事件若與氣候衝擊造成其他的結果互相結合,將對全球的糧食安全構成威脅,擴大全球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負面效應,並掏空過去所辛苦累積的發展成果,使全球的饑荒更加惡化。因此,必須對適應性措施進行投資,以強化政府部門因應這些衝擊的能力,尤其是對最弱勢族群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來源:

Addressing Destabilizing Impacts of Extreme Heat on Global Food Security. 17 May 2023. SDG Knowledge Hub. Retrieved from: https://sdg.iisd.org/commentary/guest-articles/addressing-destabilizing-impacts-of-extreme-heat-on-global-food-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