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哥的「文蛤大驚奇」走出新路,黃良志養文蛤斜槓說書人,感謝文蛤重啟人生

「要好好吃飯才會長大喔」、「最近天氣很熱你們要熬過去啊」、「我要出門幾天,你們要乖乖的喔」、「颱風要來了,請加油!」這些話是東石青漁黃良志時常對文蛤耳提面命的嘮叨話,就像養貓狗寵物或是對小孩說話是為了得到回饋,他相信文蛤們都收到了他的心意。

從走投無路的不得不返鄉,到建立對家鄉土地的認同,黃良志的人生因為文蛤重新定錨,透過文蛤的媒介,他帶大家認識東石;也因為消費者的支持和肯定,讓他找到未來的方向,「不得不說,是文蛤給了我一條路」,他說得感性,爍爍眼神與黑到發亮的文蛤光輝相映。(文末有「文蛤大驚奇」,千萬不錯過!)

黃良志在人生失志時返鄉,文蛤讓他重新找到方向。(攝影/楊語芸)

原本不甘願返鄉,後在土地上找到力量

黃良志生長在東石文蛤漁家,父母未曾限制他的人生發展,他本來也沒打算繼承魚塭。從嘉義大學生物機工系畢業後,他先隨著自己的興趣應聘當攝影助理,沒想到三年多仍是個扛道具的搬運工,沒學到任何攝影技術。因為擔心自己太過內向,於是換跑道當業務,賣貨車確實讓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買主,也練就了流利的口才,但他不想長此以往都過著「追求下一張訂單」的日子。離職後人生又遇到些意外,讓他花光了積蓄,黃良志只好成為「返鄉青年」。

「一開始很不甘心」,黃良志直言,返鄉是萬不得已,但故鄉溫柔地接受他。原本父親問他要不要一起養文蛤,但他當時已跨過 30 歲門檻,急於發展自己的事業,不想受父親保護,於是跨下海口「要自己養」,成敗自己負責。

為了養文蛤,黃良志去水試所上課,也參加養殖協會的課程,培養微生物、自製光合菌,覺得自己一肚子學問,比「靠經驗養殖」的長輩還厲害。迥異於很多返鄉青年在養殖技術上會與父輩產生隔代衝突,黃爸爸不會下「指導棋」,黃良志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養殖,沒想到第一年幾乎全軍覆沒。更糟糕的是,他自我反省,也詢問專家,都找不到原因。

第一年的失敗就當新手必須付出的代價,到了第二年,三個魚塭中終於有一池文蛤頭好壯壯,不過都是同樣的方法,為什麼那一池特別爭氣?他自我反省,也詢問專家,還是找不到原因。

幾個輪迴後,黃良志想通了,養殖絕非人定勝天,他只能盡人事,有空就到廟裡拜拜聽天命。氣候愈來愈熱,文蛤苗近親繁殖的問題也愈來愈明顯,整個市場都被盤商操控,但他卻愈來愈心平靜氣,不求養殖讓他大富大貴,因為他在土地上找到其他的力量。

YouTube video
(影片提供/黃良志)

不只是養殖人,也是文蛤科普故事人

從第一次下文蛤苗後,黃良志不知怎麼著突發其想,開了「志哥的魚塭人生」臉書粉絲頁,開始記錄自己的養殖生活。「可能是因為不想像我爸他們那樣默默無聞一輩子養文蛤」,他笑著說雖然一開始無人追蹤,但他勤耕臉書,想著有天可以變網紅。第一次收成後魚塭中還有「漏網之蛤」,他宣布只要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來摸蜊仔,一時間粉絲爆增,一群人湧入東石,齊聚在他的魚塭旁。

有朋自遠方來,除了下水摸蜊仔,好像得拿出更多東西來招待!他把文蛤的知識科普給大家聽,又帶遊客們去逛東石的傳統廟宇,本來覺得「沒什麼」、「拿不太出手」的資訊與故事,沒想到遊客們聽得津津有味,都覺得他好厲害。

黃良志(戴墨鏡者)解說文蛤養殖的知識,遊客的相機對著他攝影、錄影,頗有明星的光環。(照片提供/黃良志)

斜槓各種身分,只為分享土地的溫暖

這樣一團團的摸蜊仔活動辦下來,他慢慢變成東石養文蛤的代表,「其實養得比我好的人很多,但我是最願意分享的人」。他也與其他返鄉青年互通有無,辦活動、開課程,彼此打氣、相互取暖。後來又錄製 podcast 節目,除了分享文蛤養殖心得、採訪各路返鄉青年的人生故事,也報導地方大事,如東石港墘農場的種電風波。近來觸角伸得更廣,他開始談食魚教育,連台大都來找他演講,採訪邀約紛至,忙得不亦樂乎。

不過黃良志並沒有因此而罹患大頭症,他常想當初若留在都市,業務做得再好,頂多只是滿足自己的口袋,不會帶給別人溫暖,今天他可以拿出來分享的知識,「都是土地給我的」。土地孕育諸多生命,就像溫柔的母親一樣,黃良志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這種厚度和溫暖。

經營「魚塭千金」臉書品牌的蔡靜雯也是返鄉青年,家中飼養黑鯛,常常忙到沒日沒夜,「志哥養文蛤居然還有心力去顧別的,我覺得非常厲害」。她提到黃良志讓遊客對養殖業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對地方有正面的影響。她謙稱自己是「都市混不下去」才返鄉,但看到黃良志及東石其他年輕人活得抬頭挺胸,她好像也更以東石為傲。

黃良志錄製 podcast,分享、交流文蛤養殖經驗。(照片出處/黃良志臉書)

堅持的人就是贏家,期待成為文蛤大王

因為文蛤給了一條路,黃良志對文蛤充滿情感,「每隔一陣子就幫牠們秤重,看著牠們長大就很開心」。現在他對文蛤的精神喊話已經擴充到對土地、對生態,每天三巡魚塭,都像在跟整個母土環境對話。

也因為如此,黃良志很難接受有漁民同意將魚塭填土、蓋上光電板,他認為「地主對土地沒有認同」才會這樣。會不會因而喪志呢?畢竟魚塭愈來愈少,願意靠養殖維生的人也愈來愈少,許多人不看好這個行業想離開。但黃良志反倒認為「這是我的機會」,也許五年、十年後,他的文蛤奇貨可居,「堅持下來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

同樣也是蛤三代,黃良志的堂哥黃仁昌提到,氣候變遷讓文蛤愈來愈難養,育成率奇低,有些養殖戶甚至剛放養蛤苗就全池暴斃,「但志哥的育成率在平均之上」。他補充道,文蛤必須又大又漂亮才能擠進中秋節的旺季,今年黃良志就賺了大錢。蔡靜雯幫黃良志代銷文蛤,她說消費者回饋,「天啊,怎麼有這麼好吃的蛤蜊!」讓她也覺得與有榮焉。

同場加映:文蛤大驚奇!

不是躺平,而是站著:文蛤圓滾滾,大家是否認為牠們一顆顆都躺平在水中呢?其實,牠們都是站著的!文蛤為了避免自己被捕食,會一直找沙堆鑽,靠著斧足伸展與收縮,讓自己卡在沙子裡,只伸出兩根口管濾食。黃良志說,只要在魚塭中看到許多小小的水管就很開心,一方面代表水質好、夠清澈,二來,文蛤靠著水管在濾食成長,他便收成有望。

YouTube video

怎麼知道文蛤有沒有在成長?黃良志每天三巡魚塭 ,除了看水色判斷藻的狀況外,他也會摸起文蛤,觀察牠們有沒有長大。難道是用尺量嗎?文蛤新長出來的殼是白色的,慢慢才會轉色,所以只要多數文蛤殼都有白色的外環,就表示牠們正常成長。

左側文蛤殼的外緣呈現白色,代表正在生長;相對來看,右側的文蛤殼緣無白邊,牠不會再長大。(攝影/楊語芸)

文蛤收成靠掃地機器人:大家都聽過摸蜊仔兼洗褲,難道漁民採收文蛤時真的是用「摸」的嗎?其實是靠兩位漁民在魚池中操控特殊的機具,透過強力水柱朝池底沖,把埋在土裡的文蛤沖出來,順勢掉在機具後的鐵網內,非常的方便,簡直就是養殖池的「掃地機器人」。

文蛤收成靠這台「掃地機器人」(照片提供/黃良志)

文蛤殼色變變變:黃良志養殖的文蛤殼色黑得發亮,跟一般文蛤不一樣,是新的品種嗎?黃良志說,嘉義以南的養殖池底「土多於沙」,飼料會讓土色轉黑,導致有機質中的硫化鐵卡在蛤殼上,猶如一層黑膜。相對來說,雲林以北的文蛤就不會這樣,因為那邊養殖池底沙的比例高過土, 沙的通透性讓飼料不會沈澱,就不會產生黑膜。有趣的是,只要離開養殖池,兩天後文蛤殼上的黑膜就會褪去,現出原樣,這也是北部消費者較少有機會看到黑殼文蛤的原因。

東石文蛤殼色黑得發亮,但離開養殖池兩天後就會「褪黑」。(攝影/楊語芸)

文蛤不要泡水冷藏:黃良志表示,文蛤吐沙只要一小時就能吐乾淨,但攤商或超市總喜歡將文蛤長期泡在水中,這樣會讓甜味盡失。不新鮮的文蛤會發臭,很容易辨識,消費者若吃到沒有味道的文蛤,通常不是因為不新鮮,而是泡水泡太久之故。他建議大家冷藏文蛤時,不要再泡在水裡囉。

文蛤計算題:一公頃魚塭可以投 100 萬個文蛤苗,順利養殖八個月至一年左右,文蛤長成「六分」,即 40 顆/1 斤的規格,可請中盤商來收,行情約在 40-60 元間。黃良志的育成率約八成,也就是說,每年可收獲 20,000 斤,收入約 100 萬元,扣掉 30 萬元的直接成本,其餘就是盈餘,「只要風調雨順,就會比多數上班族收入更好」。

一公頃魚塭可以投 100 萬個文蛤苗,圖為灑苗現場(照片提供/黃良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