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暴斃束手無策│飼養方式?水質?母貝基因出問題?漁業署:專家試養找答案

國內大宗養殖貝類文蛤面臨嚴峻生存考驗!雖然往年逢農曆三、六、九月季節更替時節,鹽份、溫度急劇變化以致文蛤較易死亡,「但今年死亡情況更勝以往。」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坦言,「現階段,沒有人有辦法歸納出文蛤的確切死因。」

文蛤死因眾說紛紜,底土污染、六月份連日暴雨、酷夏高溫……甚至有養殖戶懷疑是因為母貝在一次次近親繁殖之下造成基因窄化、弱化,以致文蛤育成率差;養殖戶眼看文蛤死去卻束手無策。據台南七股文蛤養殖業者黃芬香所言,事發至今,尚未看到政府具體措施,目前僅知,漁業署有請大學教授出面指導漁民如何保養池子、低密度養殖,「全台大概開了六、七堂課。」

然而,文蛤慘況已成,在死因未明的情況下,漁政單位下一步產業輔導措施該如何擬定?黃鴻燕指出,近日邀集地方政府、防檢疫單位、水試所共同商討後,第一步做法將採取「成立文蛤養殖示範點」,由水試所研究人員於雲林台西試驗場成立「文蛤養殖SOP示範池」,「屆時如果連專家都養不好,才能排除是養殖戶的管理方式問題。」

文蛤死亡示意圖,非當事文蛤(攝影_蔡佳珊)
文蛤死亡示意圖,非當事文蛤(攝影_蔡佳珊)

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彰化雲林台西文蛤死亡最嚴重

究竟是不是「養殖管理方式」釀禍?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王坤禾表示,雖然目前文蛤死亡原因仍不清楚,但據了解,文蛤並非全面性大量死亡,「而是地區性的。」以彰化、雲林台西一帶死亡情形最為嚴重,推估可能是這一帶養殖密度普遍偏高、且愛用肥水池培養藻類、餵食文蛤。

王坤禾表示,「雲林口湖以南倒沒那麼嚴重,一來是養殖密度沒那麼高,另外,口湖以南雖然也是餵下雜魚,但他們不是把下雜魚丟進肥水池發酵,而是用魚肉攪碎機把下雜魚攪成碎屑,再投入養殖池,餵食模式不太相同。」

雲林縣口湖鄉文蛤養殖業者郭棟表示,目前自己放養的蛤苗確實較往年來得小,但基本上放養狀況還算順利,預計在過年前收成。「文蛤死亡還是跟個人管理有比較大的關係。」像自己就有養水池進行水溫管理,以防止文蛤因溫度過熱而死亡,「一切還是要看個人管理!」郭強調。

水產試驗所:底土有機物太多,天氣熱弧菌大增

「『屍體漂浮』是今年文蛤死亡的特徵。」 水產試驗所台西分所助理研究員周昱翰表示,而水試所將發病、尚未死亡的活體文蛤帶回所內進行細菌培養後發現,文蛤應是死於弧菌、染黃桿菌、產氣單孢菌所引發的「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症」,「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底土有機物太多』,」以致文蛤大量死亡。

周昱翰進一步解釋,由於文蛤為濾食性生物,「他的食物要非常細碎,」因此有養殖業者會習慣利用發酵池,將下雜魚、雞糞、家禽糞便進行發酵,進而產生能餵食文蛤的有機物碎片;但後來有發現,天氣一熱,發酵池的有機物便大增,弧菌量也隨之爆增。而「弧菌」也就是此次水試所在發病的活體文蛤上所檢得的細菌。

因此,水產試驗所於今年六月發出《文蛤養殖技術手冊》,進一步指導養殖戶管理水質、底土。「像手冊中有提到,若氧化還原電位測量儀測得底土有機物含量『高於』150,就代表底土狀況良好;而若測得結果『低於』150,底土可能釋出硫化氫有毒物質傷害文蛤,養殖戶可能就需要投以二氧化氯、或益生菌分解有機物。」周昱翰表示。

台南七股養殖池畔的死亡文蛤(攝影_賴郁薇)
台南七股養殖池畔的死亡文蛤(攝影_賴郁薇)

養殖戶質疑:母貝基因窄化,大文蛤死,小苗也死

然而,除了底土污染疑慮外,養殖戶也紛紛質疑「母貝基因窄化」致使文蛤幼苗育成率低。「以前我們在放文蛤的時候,小苗基本上不太會死;但現在是大文蛤死、小苗也死。」黃芬香提出自身觀察,更指出,過去放文蛤幼苗時,大約第四天,幼苗就會慢慢長出殼,「但現在是殼長不出來、文蛤就死了。」這情況過去從未見過,而今已漸趨嚴重。

針對養殖戶提出的的「母貝」疑慮,周昱翰表示,現還無法確定養殖期拉長是「母貝品質」所致,或是「養殖密度」所致:「畢竟繁殖場做一批苗,所需的種貝數量龐大,往往需要一、兩千斤,大約四、八萬的種貝,」這麼多個體有近親繁殖的可能嗎?周表示,有待商討。

周進一步表示,根據水試所研究,文蛤養殖育成期與養殖密度有關,「養殖密度越高,養殖期越長。」民國80年時,平均一公頃投放80萬粒文蛤,平均養殖期為11個月;民國91年,平均一公頃投放120萬粒文蛤、養殖期約為13個月;而現平均養殖密度更達每公頃150萬粒,彰化平均密度甚至高達每公頃200萬左右。不排除是養殖密度過高導致文蛤育成效率低。

漁業署:將由專家試養,若養的活就可以擬定管理SOP

文蛤確切死因仍有待商榷,眼看文蛤大量死亡,衝擊文蛤產業,「但還是沒補助!」黃芬香苦笑,畢竟現在文蛤價格漲翻天,「漁業署通常都是生產過剩、價格暴跌才會補助,現在價格那麼高,當然不會補。」確實,經查全球漁產品資訊網發現,文蛤七月份平均交易價格已衝上每公斤83.7元,已創下近五個月新高。

被問及文蛤產業今年收成情況慘兮兮,漁政單位是否有可能提撥補助?黃鴻燕回應,「目前情況不符合天然災害救助條件。」因為據漁業署了解,仍有部分文蛤養殖業者並未出現大量死亡情況,「如果是飼養管理出問題,導致養死文蛤,當然不能也要政府負責補助。」

「一切還是待水試所文蛤養殖示範點試養成果出來再看。」黃鴻燕表示,若水試所專家養出來的文蛤並未出現大量死亡情況,就能進一步擬定出飼養管理SOP,指導養殖業者如何清理池子、投放飼料、用藥,「還需一段時間觀察,但相信水試所動作會很快。」周昱翰也表示,目前該室外文蛤池已開始整池,預計八月開始放養。

養殖戶:前瞻計畫應納入「海水統籌供應系統」 可改善水質

「但補助其實對漁民於事無補,政府倒應該想想怎麼改善公共設施。」王坤禾指出,目前漁民養殖用水的進水、排水都來自同一條排水溝、甚至同一個排水口,水質不甚理想;或許政府應該思考,以「海水統籌供應系統」改善沿海養殖用水水質。

何謂海水統籌供應系統?王坤禾進一步解釋,過去漁業署曾在台灣興建五座「海水統籌供應系統」,其中一座就座落於雲林縣口湖鄉下崙生產區;該套系統利用管線將海水直接牽到魚塭,「只要打開開關,就能抽入乾淨的海水。」另有一條水溝負責排水,使排水不至於影響魚塭水質。

「海水統籌供應系統是真的有用!」王坤禾大讚,不僅引入的水質乾淨、不會出現優養化情形,水溫也比較不會那麼高,「否則水溫一高,細菌滋生、化學反應就會快速。」王認為,興建海水統籌供應系統對養殖業者來說,才是真正的「前瞻」,對養殖業者也才有實質幫助。

針對養殖業者建議,黃鴻燕表示,現階段漁政單位首要目標仍是「找出死因、針對死因採取措施」,至於興建海水統籌供應系統,未來或許可再討論其可行性。

延伸閱讀:文蛤危機!氣候異常 底土污染,雲林文蛤死亡率四成 台南也成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