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小白到科技農業創業冠軍,張耿赫小黃瓜收成翻三倍,智慧分享不藏私

張耿赫的雙眼發亮,滔滔不絕講起溫室的灌溉系統、建置技巧、排水重要性,認真的態度教人難以想像,他曾經覺得農業「很 low,沒發展前途」。

10 年前他辭去台塑工作返鄉種田,愛上農業卻發現溫室「不夠聰明」,張耿赫乾脆自己設計自動肥水管理系統,不但成功申請專利,還贏得科技農業創業冠軍。他繼續發展暗管研究,更榮獲聯發科技數位社會創新競賽首獎。

這些發明讓張耿赫在土地上賺得豐厚收入,小黃瓜收成甚至翻三倍,但他也不藏私,固定講課分享技術,希望有一天,外界對農業能發出「大家都進步了!」的讚嘆。

張耿赫分享智慧農業技術,希望大家都進步!(攝影/孫維揚)

專攻「設施栽培」,農業一點也不「 low」

張耿赫出生於嘉義太保的農家,但他最初對農業的看法是「很 low、沒發展前途」,會返鄉從農只是「剛好而已」。他表示,家裡有閒置農田,加上玉女小番茄剛問世時,行口價每公斤超過 210 元,親戚試種後也向他推薦。抱持「有地、有人問、有賺頭」的想法,他於 2013 年辭去台塑的工作,申請溫室補助、返鄉種植小番茄。

「設施栽培」讓張耿赫對農業完全改觀。玉女小番茄要在設施內栽種,他在建造溫室、養液系統等設施的過程中,發現務農不是只充滿勞動活,而是能透過機械化、納入數據研究、用少少的勞動,產出美味的農產品,「其實很有趣!」學習操作溫室設備,勾起他試驗、研究的熱忱,並對農業生產無法自拔。

張耿赫第一年栽種小番茄的淨利就高達 150 萬元,後來因自己的偏好而改種小黃瓜。然而連續種植後,作物生長狀況逐漸變差,張耿赫也才驚覺,市售的溫室設備看似成熟,會記錄肥料用量、土壤水分等數據,卻無法自動整合、判斷溫室整體環境的變化,自行修正澆水、施肥等栽培模式,也難以給予他直接的栽培修正意見,沒有替他省去勞力,自動化設備失去效益。

自己設計環境監控系統,張耿赫也從農民變成農民的老師。(攝影/孫維揚)

研究農業學識,成為研究員交流良伴

沒有合適農民操作的設施,張耿赫決心「自己來研究」,打造更能輔助自動化栽種的設備。但身為農業新手,他並非直接開發設施,而是參與農民講座、詢問農業專家、積極閱讀作物栽種學理,紮穩自己的農業實作基礎。

他多次前往中興大學拜訪教授,請教作物病害;白天務農,晚上也繼續苦讀前輩提供的農業書籍。雖然過程中難免遇到有人不積極回應他的疑惑而感到失落,卻不曾離開農業的學海,「因為農業科學太迷人了!」

張耿赫尤其熱愛土壤學,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江汶錦表示,最初張耿赫詢問栽培知識,詳細到吹毛求疵,令他懷疑張耿赫是否真的在務農。他要求張耿赫閱讀土壤學,結果張耿赫閱讀完,覺得相當實用,還特別去書店搜羅好幾本,「他想分享給其他農民」。江汶錦佩服他熱忱的態度,之後持續與他交流、共同解決溫室栽培的難題。

張耿赫開發自動肥、水管理系統,已獲得專利。(照片提供/張耿赫)

研究肥水自動化系統,榮獲科技農業創業首獎

溫室栽培環境雖能阻隔天氣干擾,但缺乏雨水淋洗等作用,土壤鹽分累積較快。張耿赫指出,嘉義太保農田經常使用地下水灌溉,而此處地下水鈉元素含量偏高,沒有排除溫室內的肥分和鈉元素,土壤鹽分會越來越高,造成作物出現缺水、缺鈣等問題。如果農民以爲是施肥不足、繼續追肥,會加劇土壤劣化,作物收成愈不樂觀。

目前農民能以輪作耐鹽作物、大量灌溉或浸水淋洗等作法去除溫室內土壤鹽分,不過張耿赫認為,這些方法通常耗時、耗力,最好的方法是養分供給能全面自動化,並透過偵測田間狀態調整供肥量、肥料種類,「農民才能省力」。他向江汶錦請益,同時自學電機設計,以開發更好的供肥設備。

溫室栽培土壤容易累積鹽分,哈密瓜愈種愈差。(照片提供/張耿赫)

江汶錦說明,張耿赫觀察作物變化很敏銳,「植物剛萌芽都能察覺」,並從早晨到半夜蹲點在溫室中,記錄設施內的環境與作物變化,以調整每段時間的供肥、供水量。

張耿赫不斷更新供肥設備,從不滿足當前的設計,他推出的「自動肥分水分管理系統」,能整合溫室環境變化,並自動調整水與每種營養元素供應量,不僅成功申請專利,亦在 2020 年鴻海科技農業創業擂台上獲得冠軍。

暗管設計改善土壤排水,獲得縣政府支持

張耿赫與江汶錦不滿足於只優化溫室供水、供養養系統,繼續發展「淺層暗管」,改善溫室內排水。江汶錦解釋,農田地下排水不佳,會導致土壤鹽分難以排除,尤其嘉義太保的地下水位偏高,代表土壤地下水容易積累、更難排出,於是與張耿赫交流,一同研究溫室內暗管,改善設施內的土壤排水。

暗管是埋設在地下的排水管,可以引導地下水隨著管道排出,設計並不困難,但微小的差異就會影響排水成果。張耿赫舉例,暗管埋設太深,肥水或高水位地下水無法在淺層快速排出,排鹽效果就會變差。他接受江汶錦指導後都親自監督工程,確保暗管埋管於土壤淺層,隨時回報田間情況給江汶錦,以利資料搜集與研究。

暗管研究也獲得嘉義縣政府支持,縣府農業處農林作物科長李秋瑩回憶,張耿赫向縣政府積極爭取經費,以完成暗管試驗。她表示,張耿赫改善溫室的排水等栽培環節,不會滿足於現狀,無非是想帶動設施農業進步,態度熱忱讓縣政府相當感動,願意全額補助他跟江汶錦的研究。

YouTube video

小黃瓜收成翻三倍,觀摩會迴響熱烈

太保生產小黃瓜,每分地於每季收成約三公噸,張耿赫透過自己的供肥系統,小黃瓜產量可達每分地至少五公噸,後來加上暗管技術,則提升到超過十公噸,每季收益都突破百萬。他並表示,這些成果背後,是江汶錦對他的指導、讓他瞭解如何改進田間實作、設施以提升產量,「對我來說相當幸福!」

張耿赫的暗管研究獲得聯發科技數位社會創新競賽首獎,他也與嘉義縣政府舉辦觀摩會,將自身成果鼓勵更多農民埋設暗管。李秋瑩分享,觀摩會當天超過 200 人參與,許多農民特別從雲林、台南前來。嘉義縣政府當下宣布,補助嘉義縣農民申請埋設暗管。

她並透露,張耿赫在分享會特別監督場地佈置、動線,確保農民舒適參與觀摩,連農業推廣部分都用心經營。

李秋瑩說明,嘉義縣 2022 年暗管埋設補助面積超過四公頃,比 2021 年增長一倍,申請農民會由張耿赫和江汶錦教授學術知識與實作方法。她提及,張耿赫身為農民,懂得如何把學術研究數據轉成農友能理解的產量、收益差異,農友們更快瞭解改變農耕方式的效果,願意接受新技術。

張耿赫協助農民精進溫室栽培的技術。(照片提供/張耿赫)

樂於分享經驗,期許農業的大家「都進步」

張耿赫至今還在鑽研農業設施,改良自動供肥系統,想讓設備也自動控管病蟲害,減少務農的負擔。他也嘗試讓更多溫室環境的各種資訊數據化,不僅有助於調整自動化栽種,也讓年輕後輩學習務農時,有更精準的資料可以學習。

嘉義縣政府近年開辦「國本學堂」,請不同的農業專家分享耕作技術,張耿赫即是固定講者。李秋瑩表示,很多農民有務農「撇步」,但不一定願意與其他農友分享,而張耿赫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急著想讓更多農友知道,「非常樂於分享」。

張耿赫表示,政府不斷鼓勵回鄉從農、轉型智能農業,但許多農友不懂農業設施,無法依照自己需求挑選合適的設備,建置以後也不會善用,「沒有駕車技術,有台好車也不會開」。他身為農業設施的實作、開發者,深知農民不熟設施操作的痛點,因此設法協助他們轉型,減少勞力並穩定產量。他同時提醒農民不斷閱讀、請教專業知識與經驗,熟稔栽培學理,才能應用設施監控農田的各項數據。

教授自己的心法,不怕被別人超越嗎?張耿赫認為,一個國家的農業成熟,該國才算強盛,而農業壯大不能只靠少數的高手,需要整體農民素質都要提升,才能推升產業效益。他相信台灣的小資本小農都有機會透過精進農業設施與操作技術來穩定生產,因此願意協助他們。張耿赫希望透過他長年教導後進,自己能在未來對農業發出「大家都進步了!」的讚嘆。

智慧農業讓小黃瓜收成翻三倍,張耿赫從「厭農」到「愛農」。(攝影/孫維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