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生三女子天團─桃桃樂,活用草力務農,將死土改造成樂園

雖然已是 12 月中旬,一大早的高溫卻完全沒在客氣,走在民雄的農田裡曬得滿身汗,估計農地也應該被曬焦了吧!沒想到記者的鞋底和褲腳卻是濕淥淥,低頭一看,野草葉片上都是露水──這是草生栽培的奇蹟。

桃桃樂農場由三個女生經營,目前三人都另有工作,卻以「未來要全職務農」為目標。因為農業欺生,他們租到的農地既沒有水源、遇雨又會淹水,在用水過與不及間,她們靠綠肥與雜草把幾塊沒有人要的農地經營得欣欣向榮。

又因為選擇特殊的作物品項作出市場區隔,例如金黃、紫色高麗菜,每每在網路上一開購物車,農作物就被搶購一空。未來她們還打算從事食農教育,要讓大家來到桃桃樂農場都可以玩得樂陶陶。

(左起)張靜婷、唐郁茹與黃顯淨三人將荒地闢成作物的樂土。(攝影/楊語芸)

張靜婷懷抱「一畝三分地」的夢想,農田沒水也要嘗試

農場 1 號農夫張靜婷求學時就把台大農藝系當成第一志願,因為被該系「餵養全世界」的標語吸引,覺得當農夫是個特別有使命感的工作。

雖然家族完全沒有務農的背景,但在嘉義民雄成長的過程中,生活總是被農地圍繞,她喜歡田園風光,也想要成為農夫,懷抱著早晚有天要耕種「一畝三分地」的夢想,她畢業後先在種苗公司上班,後來返鄉在民雄的鳳梨合作社工作。大約三年前,透過當地前輩的引介,終於租到一塊三分地,敲開夢想的大門。

「當時雖然知道農地的土壤狀況很差,而且沒有水源,但我別無選擇」,張靜婷雖是民雄人,不過農地有個隱形的門檻,需要熟人引介才能租得到,她抱持「先租再說、問題慢慢解決」的心態,投入 10 萬元買了輛二手小貨卡和簡單的農機,一邊持筆上班、一邊荷鋤下田。

張靜婷(中)懷抱「一畝三分地」的夢想,成立桃桃樂農場。(攝影/楊語芸)

張靜婷表示,考慮到農地沒有水源,她又只能半農,因此不能種植太「厚工」的作物,再加上先前租地的農民曾經種植飼料玉米,她判斷玉米是合適的旱作,於是以紅鬚玉米筍開張。

她以自己的乳名「桃桃」為名,將農場命名為「桃桃樂」。從一人打拚,到三人成行,桃桃樂在不斷試誤的過程中逐漸茁壯,張靜婷夢想成真。

唐郁茹因為惻隱之心撩下去,「資深地方媽媽」是行銷大將

農場 2 號農夫唐郁茹是民雄的代課老師,她從小就被「作田作到怕」的媽媽耳提面命,農業絕對不能碰!導致她雖然會種些花花草草,但「能吃」的都從市場買,對務農敬而遠之。

之所以「出爾反爾」成為農夫,全因為惻隱之心。唐郁茹在健身房認識張靜婷後,經常聽她談起「一畝三分地」的計畫,有次帶著兩個孩子去她的田裡,發現她居然用一個小提籃在澆水。唐郁茹贊助了兩個大型花灑,偶爾帶著孩子去幫忙,但心裡並不看好。直到有一天,張靜婷帶了一包玉米來敲門,「居然真的種出來了!」

真的種出來了,張靜婷卻苦喪著臉,因為不知道該賣給誰?唐郁茹作為「資深地方媽媽」,覺得未施農藥的玉米可以種得如此漂亮,怎麼可能賣不掉,於是帶著靜婷「沿街叫賣」,賣光了又去採收,這樣連著幾次,她慢慢有種自己也是個農夫的感覺。

由於認同草生栽培的理念,也在同事們團購後的讚不絕口中獲得成就,唐郁茹就這樣撩下去,戴起斗笠展現成年後的叛逆。

唐郁茹(中)認為,務農要賺錢,女農也要維持貌美。(攝影/楊語芸)

黃顯淨帶田租入股,作物收成帶來踏實感

農場 3 號農夫黃顯淨最資淺,她目前在中正大學擔任研究助理,過往一直從事宣導、規劃,比較「啦啦隊」的工作,她也想真正投入某個產業,體會有成敗、有輸贏的感覺。因為辦理青農分享活動,認識靜婷與郁茹,她自覺對務農有興趣,也剛好有機會承租一塊田,於是帶著田租簽下「投名狀」,入股成為桃桃樂農場的成員。

黃顯淨提到,她的工作需要與人溝通,但務農讓她安靜地面對土地,「我滿享受不用講話的時間」,而且光是踩在農地上就覺得渾身充滿力量。

更重要的是,透過雙手勞動,讓小幼苗長成一片田園,還可以吃進肚子裡,除了觀察生命變化的喜悅外,也讓黃顯淨對於農事從「理解」到「實作」,有更深、更踏實的感受,「我喜歡可以下田的日子」。

黃顯淨雖然資淺,也希望在農業中找到未來的方向。(攝影/楊語芸)

綠肥帶來有機質,草生栽培改善土壤,友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

張靜婷回顧,由於之前的農民使用大量除草劑和化學肥料,導致土壤沒有團粒結構,保水能力也很差,為了改善地力,她根據大學的學理基礎以及追蹤土壤老師陳興宗臉書多年的累積,決定先種植綠肥。

「一塊地之所以貧瘠,主要是因為能量不足」,張靜婷指出,地球的能量來自太陽,植物用葉片行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成葡萄糖,也讓土壤充滿生機。她把田菁種成 200 多公分高的小叢林,為土壤增加大量有機質。種植玉米等作物後,也繼續採行草生栽培,別人「(嫌)棄種」的農田被她們大改造,成就感難以言語。

不過她們也曾經遇到地主認為雜草太過狂野,不僅忍不住幫她們除草,而且一年後就不再續租,害她們前功盡棄。過往草生栽培多用在果園,但張靜婷種植的是短期蔬菜,除了植株較高的玉米外,還種了南瓜、花椰菜等較矮的作物,她提到雜草確實會吸收肥料,但只要不拔除,它們會延長水分跟養分的利用。

草生栽培改善土壤,讓黑寶玉米又甜又Q。(攝影/楊語芸)

「其實農民應該在意的是作物的日曬與空間」,重點是雜草別擋住陽光,並讓作物有成長的空間即可。農場土壤裡有許多幫忙鬆土的雞母蟲,瓢蟲則可以吃蚜蟲,友善環境後就會有種「天助自助」的生生不息,讓務農變得更輕鬆。

唐郁茹則提到,相同的品種,為什麼這株長得很健康、那株卻會被蟲吃?同一塊地也難免地力不均,草生栽培的好處是農民可以觀察作物周圍的草相,如果雜草也長不好,代表土壤有問題,透過改善地力將植物照顧好,它們自然會有防禦能力。

有機農作物經常有「蟲洞」相伴,農民會號稱「是被『蟲吃剩下的』」,不過唐郁茹強調,她們不灑農藥,也不作「人力抓蟲」這種苦情的事,而是選擇適合的作物,例如將嬌貴的「黃金 805」改成更耐旱的「幼秀」玉米,因為「如果一直有蟲吃、又沒有天敵來剋牠,代表這種作物不適合我們」。

因為灌溉用水稀缺,玉米長得慢,反而累積了更多糖分;蓊蓊鬱鬱的野莧菜是識貨的饕客才懂得品嚐的美食;桃桃樂也種植了紫色、綠色和金黃色的花椰菜,只為了競爭消費者的眼光。目前,農作物以學校老師團購和網路直售為主力,豐收時平均一人可以分得幾千元的收入,比上班的效益還要高。

草生栽培較常見於果園,事實上短期蔬菜也可以運用草生栽培。(攝影/楊語芸)

務農不必累得半死,也不必受限於有機、友善

「我覺得愈作愈看得到前景」,唐郁茹強調,桃桃樂的理念不是要追求有機或友善,然後把農作物賣高價、吸引有共同理念的人一起支持,而是設法降低成本,選擇對的作物,同時也懂得放棄。

「像淹水的時候,我們就跳過這個產季不要種」,她們沒有與天拚搏的毅力,更多的是對自己的疼惜,「種田不需要累得半死,我希望別人看到我會說『妳看起來不像農夫』、『原來務農也可以青春貌美』」,唐郁茹認為在不累的情況下獲得合理的利潤,才可能吸引更多人務農。

張靜婷則表示,農場雖然不用農藥,但仍會施用化肥,「肥料對我們而言就是一種工具」,只要土壤健康,肥料可以讓生產更精準、有效,也能讓她們的農田管理更省力,「那為什麼要把自己框在『友善、有機』的框架裡面呢?」

培養出一群信任桃桃樂的消費者,農作物總是供不應求,黃顯淨認為,她們在農地裡的工作是滿足作物的需求,這不是有機、也非友善,目前沒有精準的詞彙來標示,但好吃、健康的作物早就是她們最好的招牌。

土壤專家對女農們刮目相待

土壤作物醫生館的館長陳興宗提到,連續兩個學期,張靜婷與唐郁茹每星期從民雄前往竹山上課,「一堂都不曾缺席」,雖然她們租到的農地不是很理想,而且田區改善也與期待有落差,但採用壓草、多樣化種植、雜草商品化等低度維護卻高效益的管理方式後,「才把了無生機的死土改造成為活力無限的樂土」。

陳興宗認為,原本沒有生命力的農地,現在可以連野莧菜都賣得呱呱叫;原來沒有構造的土壤,現在可以把含水量維持在田間容水量的 80% 以上,「其中的收穫肯定遠遠超過新台幣的收益」。

不過務實如桃桃樂的三位女農,新台幣的收益還是很重要,張靜婷算給記者聽,「一分地可以收 1000 斤玉米,一斤賣 66 元,如果種三期、擴大成一公頃,收入就遠比上班划算」,想著全職務農指日可待,她們表情全都樂陶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