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 12 點 59 分,不少農民開著藍色小貨車、騎著檔車及機車,齊聚九如果菜市場。偌大廣場裡擠得水泄不通,大車小車排隊面對鐵柵欄;柵欄另一邊則有承銷商開的大貨車;夾在中間的九如果菜市場工作人員則按著鐵柵欄,三方人馬反覆看錶、進行最後一分鐘倒數。
下午 1 點整,工作人員拉開鐵柵欄,霎時間,農民紛紛進入場內與承銷商議價,議價成交後拿著成交單準備提領現金,菜販則迅速將數量龐大的蔬菜搬上車,整個批發市場節奏快得宛如戰場。
九如果菜批發市場成立至今 40 年,是國內少見的民營果菜批發市場,為配合農民、承銷商的作息,市場全年無休。為保障農民權益,市場每天現金現結,每天得準備數百萬現金讓農民提領。蔬菜匯聚而成的大量錢財容易招人覬覦,下班後必須放在警察局保管,上一代經營人還曾因龐大金流遭黑道開槍,還好保住一命。
儘管經營挑戰重重,第二代接班人陳政綱仍加碼投資,添購質譜儀、建置農藥殘留檢驗室,還為農民設計安全用藥的圖卡、手冊,定期更新、主動向農藥行宣導正確用藥。不過,隨著消費模式改變,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到超市通路採買,也使得果菜批發市場交易量下滑,陳政綱為了生存而規劃建立實體通路,希望果菜市場能再走向下一個 40 年。
批發市場連結產地與消費者,議價是關鍵
農產批發市場是農產運銷的命脈,國人最熟知的農產批發市場要屬「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以下簡稱「北農」),不過,全台各地農產批發市場運作模式大不同。
中興大學行銷系退休教授李皇照分析,農產批發市場運銷制度可分為四種,分別是拍賣、議價、標價及投標,其中,拍賣及議價制度在國內最為常見,拍賣是在公開場域進行,生產者委託市場代理拍賣,議價則是產銷雙方到場協調、講價。
國人最常聽到的北農便是拍賣制,而位在雲林的西螺果菜市場則是議價制。李皇照認為,議價制度在國內農產運銷市場裡最常見,不過許多農民因工作繁忙無法到場,便會委託市場或農民團體代為議價。
然而,代為議價不見得公平公開,農民對價格不滿意時常有糾紛,也會質疑制度的公平性。他直言,農民權益能否受到保障,「批發市場的態度是關鍵」。
九如批發市場完全民營,由農民、承銷商出資,自力自強
九如果菜批發市場的緣起,便是為了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平台。陳政綱表示,早期農民與盤商的關係不對等,產地農民受制於外地商賈、毫無議價權。
例如:颱風來臨前,消費地會急著買菜,都市的菜價會上揚,但農村裡,農民急著採收、產地賣壓湧現,產地菜價反而會下跌,掌握通路的菜販會聯合壟斷價格,於是便在 1984 年由農民、承銷商共同出資、成立公司,九如果菜批發市場也因此誕生。
換言之,九如果菜批發市場是民營,至今為止,沒有任何公家單位持有股份,然而,這也使其註定和其他果菜批發市場的經營模式不同。
陳政綱分析,國內大部分果菜市場是先有市場才成立公司,中央或地方政府或多或少有持股,需要改革或是添購設備時,可以申請政府經費。九如果菜市場適用的法規不同,沒有辦法領取補助,「只能自立自強,所有需要用的錢都得自己想辦法」,市場從每筆交易金額中抽取 5%,作為營運費用。
交易時間為農民一改再改,金流給人方便但也帶來風險
九如果菜批發市場開市時,場內行動準則是「快且準」,農民進場連一秒都不容耽誤,市場工作人員用電腦輸入交易數據時,一旁有三四雙眼睛盯著,指尖按下「送出」,單據瞬間就被抽走。承銷商看準到採買不超過三分鐘,搬運工則手起箱落,一箱箱蔬菜在五分鐘內歸位完畢。拿著單據準備領錢的農民,走到櫃台前,五分鐘內便能領到錢。
看似理所當然的流程,事實上各環節都歷經重重磨難,例如:開市時間。九如果菜批發市場主任白志益表示,農民、菜販都會提早到,希望早早進場賣個好價,或是買到好貨,產銷雙方的預期心理造成的結果,便是農民常在開市前兩小時就抵達市場,等待期間往往會不耐煩,並反過來責罵市場。
最初設定交易時間是清晨 6 點,為了不讓農民等,一路提前到 4 點、凌晨 2 點,考量到農民日出而作、中部菜販往往路途遙遠,最後才訂定下午 1 點,「上班時間也換過很多次。」
市場目前採取代收代付制,只要農民拿著單據來,市場就必須馬上提供現金,因此辦公室內每天備有數百萬現金,但也帶來極大風險。
陳政綱細數,市場得轉頭向承銷商收取帳款,但時不時會有承銷商惡意倒帳,至今為止,倒帳金額加總超過 500 萬元。而龐大金流引起外界覬覦,他的父親為整頓市場秩序,遭黑道盯上,甚至遭槍擊送醫。曾有人為了竊取備用現金闖空門,所以現在每天帳務結清後,備用現金都必須寄放到警察局。
全年無休服務中南部,菜價低時揪人護盤
不少果菜批發市場會有休市時間,九如果菜批發市場則是「全年無休」。陳政綱說明,市場是為了農民而存在,一整年裡時刻會有農民收成,市場便得提供交易平台,市場甚至沒放過颱風假。
冬天是九如果菜市場的旺季,白志益分析,來到市場的多是屏東在地農民,冬季時,南部的氣溫比中部來得高,小黃瓜、胡瓜、絲瓜等瓜菜類會在此時紛紛收成。同一期間,中部收成多為葉菜,中部的菜販為了調度蔬果,便會南下採購,市場內看到體型較大的貨車,通常都來自西螺、彰化、台中,在地農民及菜販則開著小貨車來採購。
今年是陳政綱返鄉接班的第 24 年,為了更好地管理果菜市場,他就讀台大農經系在職專班,並讓市場服務越來越多。
少數無法久留在原地議價的農民,市場現在可以代為銷售,市場辦公室門口及臉書都會提供前一日所有品項的交易行情,讓農民參考議價,而當工作人員發現場內價格過低時,市場也會即時通知臨近的團膳、便當店來採買,拉抬買氣及價格。
添購質譜儀讓農民檢驗,佛心供應非農藥資材
為了確保品質,陳政綱建置蔬果農藥殘留檢驗室,6 年前更斥資 860 萬元採買質譜儀,讓農民來送驗,送驗結果合格後,市場會提供專屬標籤,讓農民貼在包裝上,更有利於議價及銷售。
同時,與市場配合的產地集貨包裝場則會定期做田間監測。檢驗過程中,他發現不合格者有八成都是使用「非推薦用藥」,僅兩成是藥殘過量,「站在消費者立場,結果很讓人擔心,也不利於長遠銷售」。
為了讓農民能夠安全用藥,九如果菜批發市場彙整農改場、農試所、防檢署及藥毒所的資訊,針對交易常見的 60 多種作物,將資訊排版、印製,並放在櫃檯,提供農民免費索取參考,且市場也會定期到鄰近資材行做宣導。
農民若有心改善、想用較安全的資材替代,市場也提供非農藥資材如稻禾精華液,讓農民可以免費取回、施用,每桶 18 公升的精華液,最高紀錄一年曾發超過 3000 桶。。
九如果菜批發市場的經營,也讓許多人刮目相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名譽教授吳榮杰認為,九如果菜批發市場營運團隊沒有任何私心,本著為農民服務、促進農產業進步的初衷,堅持做了許多買賣農產以外、有助農業發展的事情,「真的非常用心」。
農民對服務滿意、安心交易,對九如市場忠誠度高
種植皇帝豆的黃媖桃每天都去九如果菜批發市場,她對市場的服務十分滿意,因為市場交易空間開闊,也有棚子遮陽避雨,「賣菜比較舒服」。
曾有人建議她把蔬菜寄到北農拍賣,但她認為,拍賣無法親身參與作物交易過程,只能被動等成交結果,交易風險太大。相形之下,在九如市場可以議價,賣完菜就可以馬上領到錢,讓她很安心。
譚燕芳從 26 歲就跟著夫家每天來九如果菜批發市場,至今已 24 年,她種有三公頃的小黃瓜、茄子、菜豆。九如市場離菜園很近,對她來說很方便,而市場的檢驗也讓她對自家蔬菜很有自信,「我每次都合格,賣去哪都不怕!」
不過九如市場近期交易量下滑,譚燕芳也有些焦急,但她寧可少種,也不去別的市場,因為其他市場太遙遠,運輸、重新經營新市場都太費心,「我對九如忠心耿耿,絕對不會走」。
超市衝擊批發市場交易量,未來規劃實體店面
儘管用心經營受到肯定,但九如果菜批發市場的營運依然受到嚴峻考驗。陳政綱坦言,過去農產批發市場是連接產地與消費者的樞紐,但農產運銷方式已有改變,全台遍佈的連鎖超市、量販店跳過批發市場、直接向產地採買,同時瓜分了傳統市場的蔬果販售量,這也讓批發市場的交易量下滑。
20 年前,九如果菜批發市場每日交易量大,單品項可達 20-30 公噸,現在單品項交易量往往不到 3 公噸,這使得市場營運更加困難,工作人員也從 58 人縮減為 34 人。
李皇照認為,農產批發市場交易量減少是全世界共同趨勢,但就算量體縮小,農產批發市場依然不會消失,因為批發市場對許多農民來說仍是最有效率的販售方式。陳政綱則透露,九如果菜批發市場未來會做轉型,例如:設置實體店面,增加批發市場的收入,且讓農民與消費者的連結更加緊密,讓市場為農村再度注入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