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鯖魚鮮甜,別只獨厚挪威鯖魚!林家羽美味鯖蔥燒,表達對南方澳的愛

在熙攘、叫賣聲四起的南方澳漁市場,一位甜美女子領旗帶著遊客,與魚販交流、問好,端詳碎冰上的各種鮮魚,導覽魚種特色與捕撈漁法;隨後返回漁港旁的「叄三文化廚房」,她以料理主廚身份,端出由鯖魚為主角的「鯖蔥燒」,在客人品嚐國產鯖魚的鮮甜肉質時,為他們介紹南方澳的鯖魚文化。

這位女子是林家羽,南方澳是她的故鄉。因著對漁業文化的熱忱,開了叄三文化廚房,用獨特的鯖蔥燒推廣當地鯖魚,舉辦漁港遊程導覽,把遊客帶入漁市場,促進南方澳漁業經濟。她秉持「推廣漁業」的初心,不介意店面收益,只希望對家鄉漁業的愛,透過鯖蔥燒分享給更多人。

林家羽把對蘇澳漁業的愛,製成美味的鯖蔥燒給遊客享用。(攝影/孫維揚)

魚味 = 家鄉味,蘇澳鯖魚伴女孩成長

叄三文化廚房位在南方澳漁港第一漁港,面迎在港灣停泊的船舶與陣陣帶有鹹味的海風,店裡包含林家羽用木棧板、柴油桶自製的招牌或椅凳,紀錄漁港捕撈鯖魚的舊照片與紙紮鯖魚模型共同懸掛在牆面,在暖黃光的氛圍中,充盈一種懷舊漁村的「海味」。

年幼時在蘇澳濱海生活,漁業印刻在林家羽的基因裡。她笑著細數早期全家工作皆離不開海洋:家裡捕撈珊瑚、舅公是船長、有親戚是修補漁船跟漁網、家中婦女閒暇時,會到南方澳的漁市場、鯖魚加工廠打工,回來時沾滿魚腥味。但她不排斥濃烈的魚味,反而覺得是「家鄉的味道」。

鯖魚是台灣人餐桌的常客,從鹽烤鯖魚片、鯖魚罐頭到柴魚片,都能看見牠們參與。(上下游資料照)

鯖魚是「南方澳代言人」

對林家羽而言,鯖魚必是「南方澳代言人」。她分享,南方澳於日治時期主要捕撈鯊魚、旗魚等大型魚類,需要鮮魚作為魚餌。加上鯖魚經常聚集基隆至蘇澳、黑潮行經的外海,令南方澳習於捕撈鯖魚作餌,遂而變成鯖魚的重鎮,罐頭等加工廠也逐漸進駐蘇澳。

討海文化保育協會長年保存、推廣蘇澳漁產跟漁業文化,總幹事潘佑升補充,南方澳已是「鯖魚的故鄉」,全台超過 80% 的鯖魚多為南方澳漁民捕撈。不過台灣鯖魚多為白腹鯖魚或花腹鯖魚,油脂量比進口的挪威鯖魚少,因此比較不膩口、能吃出鯖魚本身的鮮味。

林家羽(右)與潘佑升皆為蘇澳人,致力保存、推廣當地獨特的漁業文化。(攝影/孫維揚)

外地工作、因病返鄉,看見南方澳漁業困境

豐收的鯖魚無法吸引嚮往都市的靈魂。林家羽完成學業後踏入台北,在百貨公司當臨櫃銷售員,生計無虞、生活沒有理想。她後來因病開刀,返回蘇澳休養身體,期間進修、考取各種料理執照,主餐與甜點都能輕鬆應付,也接單販售造型蛋糕,仍缺乏「為理想生活」的滋味。

林家羽輾轉接觸討海文化保育協會,與潘佑升等協會成員交流,再度浸淫家鄉漁業的懷抱,看到更多趣聞,「南方澳漁業文化很獨特!」像是南方澳冬季的鮮魚湯,肥美的鯖魚從不缺席;夏季來臨,較細瘦的鯖魚則做成柴魚片、漁民此時也常曬製魚乾、金鉤蝦米,當作蘇澳料理的特色佐料。

但林家羽坦言,南方澳漁業特色她原本也未深究,遑論外地的朋友與遊客,至南方澳採買漁產海鮮,幾乎離不開鮭魚、鱈魚等進口魚種、連品嚐「當地鯖魚」都指名挪威鯖魚,「很弔詭!」國產鯖魚無人欣賞,多是大批進入罐頭加工廠,限縮漁民的生計,更少青年願意接手鯖魚捕撈、產業式微是現在進行式。

當地鯖魚逐漸不敵挪威鯖魚,影響漁民經濟。(上下游資料照)

老宅化身叄三廚房,鯖蔥燒每口美味又在地

南方澳漁業趣聞與困境相依,令林家羽希望「可以(為在地)做一些事情」,恰巧叔叔的南方澳住家一樓閒置,她雜揉料理的專業、漁業的關懷與老宅空間,於 2017 年建立叄三文化廚房,自許讓外地遊客品嚐料理,就可以認識鯖魚等南方澳漁產,更親近當地漁業文化。

不過漁港邊海產餐廳聚攏,勢必要開發不同特質的餐飲。林家羽朝輕食思索,但認為三明治、蛋糕都難以彰顯鯖魚特色,直到回想小時後最喜歡的魚排才有所突破。

她說明,南方澳家庭經常把鯖魚混著麵粉煎成漢堡排,鮮美的鯖魚滋味「相當在地!」不過鯖魚肉排外觀易焦黑,賣相不佳,她自行改變製作方法,終於開發出如鯛魚燒、外觀為鯖魚的的鯖蔥燒。

鯖蔥燒是林家羽以鍾愛的在地料理「鯖魚肉排」為藍本構思出的獨特小點。(攝影/孫維揚)

南方澳鲭魚加上黑豬肉,加入雞蛋麵粉、柴魚青蔥

鯖蔥燒蘊藏林家羽的巧思,南方澳鯖魚加上當地黑豬肉做成柔嫩的肉餡,被加入宜蘭雞蛋、酥脆的麵粉糊包裹烘烤後,擠上宜蘭金柑醃製的淋醬後,撒上鯖魚柴魚片與宜蘭無毒青蔥。不僅用多種佐料提升鯖魚肉餡的鮮甜風味,由內而外的食材選用幾乎與宜蘭農、漁產串連,每口都是「道地宜蘭味」。

另外如果外帶鯖蔥燒,林家羽會用洗淨的竹葉包裹,落實環保、永續利用的理念。

林家羽回憶,當初鯖蔥燒,家人斷言「這沒人會吃」,認為應該優先販售飯、麵等主食;朋友也納悶她的輕食設計與開店理由。但是開賣以後,許多遊客受迥異於當地料理的點心吸引、驚艷它多層次的風味,加上林家羽會同時解說南方澳鯖魚特色,視覺、味覺與知識饗宴,令遊客相當捧場,還會主動於線上分享,叄三文化廚房知名度提升,甚至出現排隊人潮。

鯖蔥燒從魚肉餡、麵粉糊、醬汁到柴魚片,每種食材都緊繫宜蘭特產。(攝影/孫維揚)

整個漁港都是推廣空間,漁攤導覽促進國產魚消費

叄三文化廚房生意昌隆,反讓林家羽無法分享南方澳的故事而感覺扼腕、也曾對線上評為「可嚐鮮的網美店」,開店初衷未被重視而失眠。她耗費時間自我調適,專注於「家鄉被外界看見」的美意,加上有在地青年會來店裡幫忙生意,同時向她學習漁業知識,才逐步克服內心衝突。

林家羽亦自辦食魚教育活動,像自製台灣魚種圖卡、教導用剪刀「一隻剪」清理鮮魚,鼓勵大眾購買、食用國產魚種。但叄三文化廚房空間小,限制活動人數而錯失接團接會,令她相當苦惱。直至居民一句「漁港都是妳的(活動)空間」點醒她,讓她擴增「漁港、漁市場走讀」,帶遊客走入漁港街巷與攤販,實地認識、挑選當季漁貨。

外型整潔的高挑女子引領帶著一團遊客,在吆喝聲不斷的漁市場穿梭相當突兀。林家羽笑說,最初漁販們不清楚她的導覽動機,多投以質疑的眼光。不過她並未放棄導覽,漁販也發現遊客在參與林家羽解說後,更有意願在漁市場駐足,購買國產魚種。

漁市場漁民「泳美姊」表示,林家羽持續舉辦食魚活動,讓更多遊客願意走近魚攤消費,無疑幫助當地漁業經濟,「對漁民是好事!」現在林家羽身處漁市場,也有許多漁民向她問好、分享「現流」漁貨動態,或以「辛苦了!」「謝謝你促進在地經濟!」表達感謝之意。

潘佑升透露,林家羽一開始仍是「漁業小白」,她為了食魚教育活動,不僅向討海文化保育協會請益、合作安排導覽,也主動與在地居民、漁民訪談,瞭解更多在地漁產、魚料理特色,遊客有吃、有玩、有學習,現在口碑良好,亦不乏有公司行號邀約她導覽。

林家羽和蘇澳漁販已打成一片,走入漁市場都可輕鬆與他們閒聊。(攝影/孫維揚)

線上銷售在地年菜、紀錄當地特色魚料理

林家羽後來用南方澳小魚乾、金鉤蝦米製作「海味拌醬」等商品,也跟家人學習包含在地漁產的西魯肉、油飯等料理,製成「南方澳年菜」,透過線上銷售,擴大在地漁業推廣管道。

她跟潘佑升也蘇澳獨立書店書澳創聚 197 合作「漁村老料理」計畫,採訪南方澳耆老,以紀錄、保存當地的漁產特色料理。林家羽表示,當居民聽聞自己的漁產料理將被人記載,都相當興奮、踴躍參與,不僅在團隊採訪時,樂於分享料理設計背景、漁產特色,還會親自「現煮」給他們試味道。

「保存(漁業)文化,要對外、也要對內」,林家羽回憶,當居民拿出各自拿手好菜,在漁港前辦桌時,十分感動,更覺得要為南方澳漁業付出一己之力。

賣理念、不用賺錢,為愛持續經營在地

林家羽直言,叄三文化廚房經營近七年,若作為主要生計「無法持續經營」,她是與丈夫共營民宿、身兼線上網購銷售員、才能維持店面。不過疫情造成來客量減少、人力更吃緊,也讓她停止叄三文化廚房供應部分餐食,營業時間也變得更為彈性。

自嘲身為「斜槓餐廳」老闆,林家羽反而慶幸叄三文化廚房維持「賣理念、不用賺錢」的初心,讓她不會把店面視為賺錢媒介。她並強調,持續有回頭客特地拜訪,只為了再度支持鯖蔥燒;認識的老師也帶著學生到她店面學習漁業知識,都是她願意堅持開店的動力。

林家羽亦想尋找新空間發展「叄三 2.0」,規劃以私廚的形式,供應更多元的在地特色料理,也期望建立南方澳的食魚教育場所,方便遊客隨時參觀,包括魚料理示範等活動,對未來經營的靈感源源不絕。「因為對這裡(南方澳)有愛吧!」林家羽這麼說。

叄三文化廚房地址:宜蘭縣蘇澳鎮南寧路 32 號

目前僅週末營業,為免向隅,出發前可先跟林家羽(手機:0989 544 319確認營業時間。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