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功繁殖紅喉(赤鯥)魚苗,創全球唯二,接續挑戰人工養殖成魚,成就「全球第一」

俗稱紅喉的赤鯥是非常高級的魚種,過往只能靠野生捕獲,但繼日本之外,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成功繁殖紅喉魚苗,預計明年可放流一萬尾,充實海洋魚類資源。同時,台灣更進一步嘗試養殖紅喉,一旦成功,將是世界首例。

赤鯥(紅喉)人工繁殖若能成功,將是台灣水產業的重要里程碑。(攝影/楊語芸)

赤鯥高單價,肉質細膩、油脂豐腴

水試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表示,赤鯥(Doederleinia berycoides),又名紅喉、紅加網(紅佳夢),屬發光鯛科魚類,主要分布於東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台灣周邊海域主要分布在東部,最大體長可至 40 公分,重 0.8公斤。

翁進興指出,赤鯥肉質細膩、油脂豐腴,以簡單的乾煎、蒸煮或火烤即可呈現其風味,商業價值極高,產地拍賣價每公斤約 1400 至 1700 元,「任何季節去富岡附近的海產店看,紅喉都是價格最好的魚」。

由於魚體鮮紅討喜,年節期間赤鯥甚至可以賣到每公斤 3000 元的高價。赤鯥一般以延繩釣捕獲,多用於高級的刺身料理,在日本有「白身のトロ( 白身鮪腹肉)」的美譽。

水試所:專家突破困境,成功繁殖赤鯥魚苗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指出,為因應漁業資源匱乏、提昇台灣的養殖產業競爭力,水試所繼 2022 年黑䱛(黑喉)和 2023 年康式馬加鰆 (土魠魚)成功研發繁殖技術後,2024 年接續完成赤鯥(紅喉)的繁殖,目前可穩定養殖由深海採集的種魚,也能透過人工授精技術,孵化魚苗達 3 公分。

張錦宜表示,紅喉多棲息在 400 至 600 公尺的深海,2017 年,日本繁殖成功的消息傳來,水試所東部中心也嘗試繁殖,但赤鯥一上岸就死亡,即便用減壓艙也一樣。後來才發現,日本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捕獲的赤鯥棲息深度比較淺,水試所便找來專長海洋魚類的同事一起研究。

海洋專家提供「絕招」:原來每個魚種在繁殖高峰都會在某個季節游至某個海水深度,漁民們會儘量避開該區域,以免捕獲到有孕的母魚。赤鯥在繁殖期時會上游到 200 公尺深處,「等於牠們自己先作好減壓的工作」,而且 200 公尺處捕獲的都是性癥成熟、準備繁殖的赤鯥,更方便取得高品質的受精卵進行實驗。

張錦宜表示,這種「群戰力」的合作方式,讓不同專家貢獻己力,突破研究困境,台灣成為全球唯二可以人工繁殖赤鯥魚苗的國家。同時,台灣還成功蓄養赤鯥種魚並建立魚苗培育技術,預計明年可以放流魚苗,三年後可望人工養殖赤鯥。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宣布,台灣人工繁殖紅喉魚苗成功。(攝影/楊語芸)

全球唯二繁殖赤鯥魚苗,更挑戰「種魚繁殖」首例

翁進興細數,海洋團隊人員隨延繩釣漁船出海,以科儀探測水深 200 公尺與表水的海水溫差與壓差,建立減壓技術,並將捕獲的紅喉種魚在港邊注射荷爾蒙催熟,再以低溫 (18℃) 潔淨的海洋深層水全程控溫、進行運輸,由東港繁養殖專家接續進行人工授精後取得受精卵。

「每幾個小時就要觀察孵化率」,翁進興表示,研究人員在受精卵分裂過程幾乎無法闔眼,28 天左右又要準備人工餌料的餵食,每個環節都是挑戰。

幸運的是,在 52% 的孵化率下,2024 年 1 月魚苗成功培育至 3 公分以上,並穩定攝餌,完成人工繁殖技術的開發。目前東港中心共有 500 多個魚苗,會全數留作種魚培育,預計明年能放流 1 萬尾魚苗。

YouTube video

翁進興強調,水試所的研究目的是以人工繁殖高單價的魚種,再將魚苗放流回海洋,「紅喉不是洄游型魚類,放養的魚苗很可能在兩、三年後還是被台灣的漁民捕獲」。

另外,日本每年都要捕捉種魚、取卵授精、再放流回大海,2022 年放養了 9.5 萬支紅喉魚苗。但台灣更進一步,挑戰培育種魚,「只要我們的種魚能繁殖,就是世界首例」。

紅喉魚苗(照片提供/水試所)

三年後有望吃到養殖紅喉,「這是全球首例」

張錦宜補充,台灣水產養殖產業正面臨極端天氣、種魚取得不易、國際市場的競爭、國內產銷失衡、病害威脅等各種挑戰,此外,傳統在市場上常見的國內大宗養殖魚種相較於進口水產食品亦略顯競爭力不足,因此台灣急需新興物種的繁養殖技術,以提升我國養殖市場的競爭力。

「紅喉就可能是可以養殖的魚種」,張錦宜強調,野生紅喉因為棲息在水溫較低的深海,成長速度較慢,若透過人工養殖、調整水溫,或許可以縮短成長時間,為漁民帶來更大的效益。張錦宜預告,順利的話台灣可望在三年後吃到養殖紅喉,「這是全球首例」。

90 天大、5 公分長的紅喉魚苗,約是放流的合宜尺寸。(照片提供/水試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