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不相信魚會偽裝、辨音、挑食、社交?其實《魚,什麼都知道》

有些魚為了避開攻擊,會把魚尾變成魚頭的模樣!有些魚可以分辨藍調和古典音樂!有些魚在面臨壓力時,會設法讓自己冷靜下來!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利用最新的科學知識全面介紹了魚類,牠們具有獨特的個性、能體驗廣泛的情感、還會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魚到底知道什麼?請一起翻開書頁,進入牠們的世界。

(以下內容摘自《魚,什麼都知道》一書,由鷹文化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科學家尚不清楚蝠鱝為何會躍出水面,但牠們似乎樂在其中。圖片攝於墨西哥瓦哈卡州。(攝影/Aaron Goulding Photography;照片提供/鷹出版)

雀鯛的面部出現圖案,幫助識別同類

科學家以生活在珊瑚礁中的色彩斑斕、各式各樣的雀鯛作為研究對象,關注其視覺通訊。他們選擇了生活在西太平洋同一片珊瑚礁中外貌極其相似的安邦雀鯛和摩鹿加雀鯛。

安邦雀鯛有極強的領土意識,絕不允許同類侵犯自己的領地。但牠們如何判斷入侵者是不是摩鹿加雀鯛呢?研究者推測視覺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每個種類的雀鯛在紫外光譜下都有自己獨特的可視面部圖案。當研究人員用紫外線照射雀鯛時,牠們的面部會出現奇妙的類似指紋的點狀和弧狀圖案,不同種類的雀鯛間存在著人類難以察覺、但始終如一的差別。在對人工養殖的雀鯛進行識別能力測試時,牠們能夠用嘴巴準確地碰觸同類的照片,以此獲得食物獎勵。

而當研究人員利用紫外線過濾劑去除這一視覺資訊後,雀鯛就很難通過測試。不僅如此,雀鯛的捕食者對紫外光譜並不敏感,而雀鯛卻能偷偷利用臉部識別系統,無須偽裝就能逃脫敵人的視線。這種感覺就好像在化裝舞會上,只有你一人能夠認出面具後面的臉。

安邦雀鯛能通過僅在紫外光譜下可見的面部圖案認出同伴。兩張圖片中的其實是同一條魚,右側是這條雀鯛在紫外光譜下的模樣。(攝影/ Ulrike Siebeck、University of Queenland;照片提供/鷹出版)

比目魚變色是靠意識而非細胞機制

如果身著亮色服裝有用的話,能換衣服就更棒了。麗魚和箱魨這樣的魚類可以透過擴張或收縮含有黑色顆粒的黑色素細胞,快速將身體顏色變深或變淺。比目魚和煙管魚能夠完美控制身體細胞的擴張或收縮,而五彩斑斕的珊瑚礁魚類尤其擅長改變身體的顏色。牠們可以爭奇鬥豔,吸引潛在配偶、威脅競爭者,也可以息事寧人,用柔和的身體顏色撫平頗具競爭性的對手,或是逃脫捕食者的視線。

眼睛會轉移的比目魚,就是操控色彩的冠軍。牠們能像變色龍一樣,將自己隱藏在背景之中。我記得高中翻看生物課本時偶然看過一張令人瞠目結舌的照片,照片中的比目魚被放置在水箱中的棋盤上。幾分鐘內,比目魚背上就出現類似棋盤的紋路,從遠處看,牠就像消失了一般。這種透過改變皮膚色素分布狀態來模仿背景的能力,複雜且令人難以理解,而視覺和激素都在其中起了作用。如果比目魚的眼睛受傷或蒙上沙子,就很難將身體顏色與周圍環境相匹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比目魚控制身體顏色,靠的是意識而非細胞機制。

四張照片中的是同一條比目魚,拍攝時間間隔了幾分鐘。在最後一張照片中,這條魚完全把自己埋在了沙子裡,只有眼睛露在外面。(照片提供/鷹出版)

魚也有味覺,鮭魚跟鯉魚特別愛挑食

 和人類一樣,魚也有舌頭,也有連接著能將味覺信號傳遞給大腦中特殊神經的味覺受體。和我們一樣,大部分魚的味蕾都在嘴巴和喉嚨裡。但由於魚生活在自己能聞到且嚐到的介質中,有些魚的味蕾也長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嘴唇和鼻子上。魚是擁有味蕾數量最多的動物。一條 38 公分長的美洲河鯰,全身(包括魚鰭上)佈滿約 68 萬個味蕾──其數量相當於人類的一百倍。牠們與其他生活在陰暗水域中的魚一樣,會用味覺感知周圍環境(我嘗試了一下,還是完全無法想像全身上下都是舌頭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但我很確定自己應該會需要一個「關閉」按鈕)。

魚是擁有味蕾數量最多的動物,有些魚的味蕾也長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攝影/cottonbro studio;照片出處/Pexels)

對於生活在巢穴裡的魚來說,擁有味蕾是種優勢,牠們能用高度精準的味覺感知系統在黑暗中順利覓食。很多生活在水底的魚,比如鯰魚、鱘魚和鯉魚,都長有觸鬚,這種嘴巴周圍如鬍鬚一般的感受器,可是牠們的嗅覺雷達。

你或許會想問魚為什麼需要味覺?這其實就和人類需要味覺是同一個道理。不同種類的魚會有自己偏愛的食物,甚至每條魚的喜好也不同。魚需要一些時間來判斷食物是否對自己的胃口。如果你仔細觀察水族館裡的魚,就會發現牠們有時會先吃一小口食物,然後吐出來,如此反覆個好幾次,才會最終決定是否把它吃進去。

總的來說,同一種類的魚,以及同一種類中不同種群的魚,對於食物會有不同的喜好。人類也是一樣,種族相同並不代表個體的喜好就相同。想想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的球芽甘藍,做出吃辣或不吃辣的選擇,以及現代令人眼花繚亂的咖啡類型。針對麥奇鉤吻鮭和鯉魚的研究顯示,挑食的魚還不少呢。

魚也會使用工具?

科學家在其他魚身上也觀察到了類似行為,比如澳洲大堡礁的邵氏豬齒魚,佛羅里達州沿海的黃首海豬魚,以及水族箱中的哈氏錦魚。哈氏錦魚的魚食大到難以一口吞下,又硬得很難咬成小塊,因此哈氏錦魚會把魚食帶到水族箱的一塊石頭上砸開,就像豬齒魚摔開蛤蜊一樣。觀察到該現象的是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的動物學家帕希科(Łukasz Pasko),他先後十五次觀察到哈氏錦魚摔碎魚食的行為,而且是哈氏錦魚被圈養幾週後,他才第一次注意到這種行為。他認為這種行為「驚人地一致」且「幾乎屢試不爽」。

頑固的懷疑主義者認為,這種行為並不是真正使用工具,因為在這些案例中的魚,並沒有使用一個物體去控制另一個物體,和我們用斧頭劈開木頭或黑猩猩用樹枝抓取美味的白蟻並不一樣。帕希科把哈氏錦魚的行為描述成「發揮了工具的作用」。

但這並沒有貶低這種行為的價值,因為正如他所說的,用其他工具摔碎蛤蜊或魚食,對魚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一方面,魚並沒有能抓握的四肢;另一方面,水的黏性和密度太大,因而使用工具(嘗試在水下墊著石頭砸開胡桃殼)時難以產生足夠的動力。而且魚類使用其他工具的方法只能是用嘴叼著,這也沒有效率,因為食物的碎片會漂走,被其他饑腸轆轆的動物給吞食。

魚沒有雙手,因此能夠使用的工具有限。圖中,生活在大堡礁的邵氏豬齒魚正準備在岩
石上摔開蛤蜊。(攝影/ Scott Gardne;照片提供/鷹出版)

射水魚是「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和豬齒魚利用水沖走沙子一樣,射水魚也會借助水來覓食,只不過牠們把水當作捕獵的武器。這些生活在熱帶水域中 10 公分長且銀色身軀兩側長了一排漂亮黑斑的「射手」,主要分布在從印度到菲律賓,從澳洲到波利尼西亞的河口、紅樹林以及溪流水域中。牠們的眼睛非常寬大而且十分靈活,能夠產生雙眼視覺。牠們還長著令人過目難忘的反頜(戽斗),可以起到類似槍管的作用。牠們用舌頭抵住上頜凹槽後突然收縮喉部和口部,就可以快速噴射出高達 3 公尺的水柱。射水魚會埋伏在甲蟲或蚱蜢棲息葉片下的死水中,從 1 公尺外噴水射擊,有些魚幾乎能做到百發百中。

這種行為十分靈活。射水魚能用單發的模式噴水,也能像機關槍一樣猛烈射擊。牠們的目標可以是昆蟲、蜘蛛、小蜥蜴、生肉塊、獵物模型甚至是觀察者的眼睛,還會順帶把他們叼著的香菸給澆滅。射水魚也會根據獵物的體型大小填裝「彈藥」,對於塊頭大、身體重的目標,牠們會用更多的水射擊。有經驗的射水魚可能會瞄準垂直面上獵物的正下方,讓獵物直接跌入水中而不是掉到更遠的陸地上。用水做彈藥只是射水魚眾多覓食方法之一。大多數時候,牠們和其他魚一樣在水下覓食。如果獵物只在水面上方 30 公分左右的位置,牠們也可能採用更直接的方式,躍出水面一口咬住獵物。

射水魚會透過練習和觀察磨練自己的技藝。(攝影/Kim Taylor、Minden Pictures;照片提供/鷹出版)

魚怎樣欺騙敵人?

​在生存遊戲中,魚能夠自己製造假象而誤導其他魚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捕獵者的攻擊目標從自己重要的身體部位上移開。出於最簡單的理由,獵捕者通常會攻擊獵物的頭部,一擊斃命。水中的獵捕者更傾向於攻擊眼睛,正因如此,很多魚都演化出極具欺騙性的眼狀斑點,如麗魚、蝴蝶魚、神仙魚、河豚、弓鰭魚等。

魚也能透過各種花樣升級自己的欺騙能力;和人一樣,牠們更容易注意到鮮亮的色彩,因此那些具欺騙性的眼狀斑點通常都是惹眼的亮色,而另一端真正的眼睛則不那麼引人注意。主刺蓋魚的幼魚身上雖然沒有眼狀斑點,但其眼睛周圍藍白相間的環狀圖案,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將真正的眼睛藏在迷宮般的彎曲線條中。捕食者發動攻擊時通常沒時間做出精準的判斷,於是這些色彩的小伎倆就幫了這些魚大忙。

另一種增強迷惑性的方法,是讓魚尾變成魚頭的模樣。亮麗鮗身體的後半部和鸚哥魚的頭部很像,而牠真正的眼睛則藏在遍布全身如星系般的白色斑點下,就連眼睛本身也長了白色斑點。行為上的假動作能進一步增強迷惑效果。科學家已發現有兩種蝴蝶魚可以「倒車」,牠們在第一時間發現危險後會慢慢向後游,如果狩獵者突然襲擊,牠們則會超速向前。如果牠們游得夠快,狩獵者很有可能會撲空。對於蝴蝶魚來說,比起頭部被咬掉,如果僅是尾巴掉塊肉,活下來的機率會更高一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