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卡維蘭部落五月桃 五月正值盛產逢時的真實風味

文/小農館暨蔬活合作社 圖/唐海勝

五月桃農友唐海勝過去任職於北市衛生局,退休後選擇居住於山野間,因個性喜深居簡出,因緣際會到桃園高義村卡維蘭部落生活。靠著實驗和持續自我檢討,想方設法種植出抵抗氣候變遷、各種蟲害的健康安心的五月桃,他謙稱在種植技術上尚未達專業,只是具備基本概念,但對於怎麽種出好果子的研究,熱情不倦。

卡維蘭部落海拔以800-1200公尺為主,最高達1400公尺,這種高度和緯度種植拳頭大的五月桃正合適。唐先生會自製廚餘堆肥及使用有機肥,並於前一年的八至九月在桃子園區噴第一次藥除草,到了當年二至三月果實僅花生米大小時,再噴最後一次藥,也就是採收前兩個月就完全停止用藥,「我為了個人的安全,用藥方面非常小心。」

實驗精神旺盛 遇挫折即修正

園區中七十顆老叢桃樹,目前達到生態產量平衡狀態,但在此之前,唐海勝種果樹歷程可說歷經各種波折,像是曾養雞,原以為雞屎是天然的肥料,沒想到雞隻挖土抓蚯蚓卻破壞植株根部;曾養羊,結果園區成了羊群天堂,有吃不完的桃子,但收成慘不忍睹;曾以昆蟲性費洛蒙吸引果蠅,結果山區雨霧濃少有乾燥天氣,成效不彰,最後發現傳統蚊香驅蟲更有力;曾因為不捨得大刀闊斧疏果,結果修枝不足影響養分集中輸送且受光性不佳,也深自檢討;曾套袋有縫隙且袋子不夠厚受潮,桃子沒護好,改磅數高的厚袋解決。唐先生說自己很習慣檢討問題,認為有積極的態度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當下找方法、隔年不貳過,不斷精益求精,是他管理果園的原則。

多年的經驗讓唐先生認知,蟲類管控、養分均衡、枝條管理三件事做好,是種植出品質好的五月桃重點要素,且彼此息息相關,不使用除草劑且用藥有度的他,最重視的就是樹的根部要健康,才能讓養分均衡輸送、果實不會萎縮,唐先生不認同小樹施肥過度,雖然結的果實很大粒,但沒幾年就被摧毀了,寧可仔細修枝養根、狠下心疏果,讓老叢順應環境結出健康的果實。

用選品精神套袋 珍視每顆桃子寶寶

談起水果套袋的過程,別人處理果樹是地毯式快速套袋,每年套上萬個袋子,唐先生的做法聽起來像是在選妃,輕輕的撫摸小果實有沒有瑕疵狀況,一分鐘只能套2-3個五月桃,彷彿面對精品般邊欣賞邊套袋,檢查有沒有被蝗蟲爬過、小鳥爪子抓到、微微流蜜汁的,都無法入選,「偷偷跟你們說,有些被我淘汰剪掉的桃子,我還捨不得丟,放口袋回家自己吃哩。」精挑細選只留下最佳果實,其實種植果樹,也是一種練習取捨的過程。

從栽種到採收 都是決策的考驗

五月桃脆口和香軟有不同風味,唐先生的經驗是男生大多喜歡吃硬脆、女孩喜歡吃熟軟,不知道跟大家的經驗吻合嗎?聊到採收時機對農友是另一個難題,太早收,成熟度不夠,但放久了,果子一天天轉紅,「我會緊張耶,充滿香氣的園子會吸引蟲蟲大軍。」另外接近採收期的氣候也是關鍵,若陰涼,採收過程就可延長,若炎熱高溫,熟度會快速拉高,採收腳步就要快馬加鞭,還有採果前夕若下雨,根莖都吸滿水分,果子就會比較不甜。「總歸一句,我們就是看天吃飯。」但即便不甜也是老天給的,唐先生堅持不願使用補甜度的增甜肥料,「那個甜度很人工,香氣沒那麼重,果子只有甜,我還是喜歡自然的東西。」盛產期約兩週的五月桃,現在正是逢時好滋味。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