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富里超過 3 成是有機田!美味米蛋糕、野菜鍋,稻草猩猩吸睛,品嚐外銷日本好米

想看稻田美景,吃美食,就來花蓮富里!從富里車站下車,第一眼便是依傍青山的連綿稻田,這裡有 34.26% 的農田通過有機驗證,比例高居全國之冠。豐富生態獲得日本水田鑑定協會「特 AA」佳績,今(2024)年農會的契作的「牛奶皇后」與「龍之瞳」品種米,將外銷日本發光。

到富里除了買米,別忘了到農會展售中心,喝杯富里咖啡、享受美味的米穀粉蛋糕與料理,再到老屋活化的「馥茶堂」享用獨特野菜鍋、豆腐腦。而獨特的「稻草動物」地景則是必打卡熱點,巨大的稻草猩猩、鳥、黑熊等都出自農民之手,這是富里鄉農會鼓勵農民的創作,不僅吸引遊客,農民還能賺外快!

富里農民在農會鼓勵下以稻草創作,形成獨特地景(攝影/林怡均)

農會「起死回生」,新目標「與自然共存」

富里鄉位在花蓮縣最南端,與台東縣池上鄉為鄰。如果說池上是米鄉,那富里便是「有機米鄉」,富里鄉公所透露,富里鄉的耕作面積為 2650 公頃,水稻即有 2400 公頃,而整個富里鄉的農田約 34.26% 為有機,水稻的有機比例為 27%。

富里鄉農田的有機比例之高,農會是幕後推手之一。張素華在富里鄉農會基層深耕十餘年,於 2017 年接任總幹事,但這並不是一份容易的差事。她上任時,面對的是盈餘僅剩 8 萬元、瀕臨倒閉的農會,也因過往管理不良,農產品推動不利,更失去農民的信任。

為重拾農會的信譽,張素華從消費者角度重新審視農產品,為了凸顯食安與價值感,栽培模式及品質控管都要從頭建立。張素華將經營目標設定為「與自然共存」,所有農會經手的農產品都要盡可能往「有機」發展,且要能多元滿足消費者需求。

嘗試不同米種,提升水稻品質、推展有機栽培

張素華分析,儘管水稻是富里鄉強項作物,但是過往稻農多種植高雄 139 號「醜美人」,為了多元經營,農會鼓勵農民改種符合消費需求、好管理的新品種。不過,當地農民對高雄 139 號感情深厚,要改變種植品種並不容易,且新品種也需要新的管理方式,每個農民都要花時間適應。

為了取得農民的信任,張素華出席產銷班會議,並親自報告行銷策略、說明品種、保價收購條件等,並向農民保證試種過程,無論是有機轉型期,還是摸索新品種的試種階段,農會將概括承受所有損失。

農民一開始半信半疑,以「牛奶皇后」品種米為例,起初只有 4 個農民響應,而後越來越多農民發現農會信守承諾,於是便陸續加入。

現在富里鄉農會契作的米種很多,除了高雄 139 號,也有台農 77 號、牛奶皇后、龍之瞳、花蓮 26 號。張素華細數,台農 77 號為日本越光型水稻,好吃、好管理、省肥又高產,能兼顧產銷;牛奶皇后及龍之瞳均為日本品種,牛奶皇后相當嬌貴,台灣氣溫較高,因此產量低,但品質好。

其中龍之瞳米粒特別大,是統一超商御飯糰指定用米;花蓮 26 號是近期新品種,由花蓮區農改場育成,為燉飯專用米。

富里農會契作多元品種,刺激生產,也滿足更多市場需求(攝影/林怡均)

高價收購、分艙分流、逐批檢驗,挽回顧客的心

針對不同品種水稻,富里鄉農會設定不同契作價格,即便是慣行栽培,品質達標後每公斤乾穀契作價 30 元,有機栽培契作價則為 33 元,種植難度較高的牛奶皇后、龍之瞳、花蓮 26 號,每公斤契作價則高達 43 至 47 元。

不僅如此,不同品種、栽種方式的契作水稻收割、烘乾後,必須分艙分流入庫冷藏在 18℃ 保存,以維持品質。

為確保用藥安全,農會每塊契作田區都必須 GPS 定位,且每塊田每批水稻收成後都要送驗,農會一年檢驗費用就高達 300 萬元。如此重本,也讓農會目前水稻契作面積來到 340 公頃,其中一半為有機栽培,另一半則為良質米。

富里農會契作的米種很多,對米的品質嚴格把關。(攝影/林怡均)

富里鄉內的羅山村有機耕種比例約高達 95%,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益誠表示,過往有機概念並不普及,羅山村在花蓮區農改場的輔導下開始發展有機,居民慢慢地接受,不過村子的力量很有限,因為農民在意收入,「農會的力量會更大」。

富里鄉農會提供好的契作價格,讓農民沒了後顧之憂,才會改變觀念、在意環境。近年來,藍腹鷴、食蟹獴、穿山甲、八色鳥等生物都出現富里,「 這裡 ( 富里 ) 絕對是很舒服的農村」。

多品種米進攻不同市場,甚至外銷日本

不同的品種、高品質的稻米,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戶,例如牛奶皇后專攻送禮市場、燉飯專用米「花蓮 26 號」則已有飯店、餐廳預訂,甚至 Puma、慈濟都會向農會採購。更令人振奮的是,今 (2024) 年,富里農會契作的牛奶皇后與龍之瞳都將外銷日本。

張素華說明,農會與日本水田鑑定協會聯繫,該協會負責承辦日本稻米品質競賽,2018 年,該協會來到富里鑑定環境,評鑑重要項目為「指標性保育生物」需達 30 種以上,農會事前也花了一個月時間調查、記錄,最後鑑定結果為「特 AA」,被協會認可後,便得到外銷的入場券。

富里米多元品種、優良品質,產地生態更受到日本肯定,今年將外銷日本。(攝影/林怡均)

米穀粉製作麵包、蛋糕,口感綿密

在稻米銷售量年年成長後,農會開始往加工方向邁進。在佳實米穀粉創辦人鍾憶明協助下,以氣流粉碎機製作米穀粉,品質大幅提升,再引進日本職人教學,開發出米湯種吐司、米麵包,甚至做出美味米蛋糕。

走進農會展售中心裡的「山點頭咖啡」,以米穀粉做成的生乳捲,口感格外綿密,細細咀嚼還能感受到淡淡的米香。張素華自信地表示,米穀粉用量、銷售量穩定成長,不煮飯的人也能透過米麵包、米蛋糕,成為米的消費者。

張素華說明,富里不只種米,還有種有機咖啡,農會向農民買咖啡豆,並在展售中心販售。「山點頭」的靈感來自原住民,富里農民部分是原住民,原住民進山時都會向祖靈祈禱,「山神點頭,才能有收穫」。

咖啡不僅能單品,也能加入新鮮的初鹿鮮奶、做成拿鐵。不愛咖啡也可以嘗試清爽的梅子醋,同樣是有機梅子製成,夏天時,還能點一盤現切西瓜來消暑!

米穀粉製成的甜點,口感格外綿密。(攝影/林怡均)
農會展售中心裡的「山點頭咖啡」,可以悠閒停留並欣賞美景。(攝影/林怡均)

「馥茶堂」正餐下午茶都美味

想品嚐富里美食,除了「山點頭」之外,富里車站附近的「馥茶堂」也是好去處。

富里車站附近的「馥茶堂」,過往是林務局的工作站,因閒置已久,張素華便與林保署商討活化的可能性,林保署出資,並以國產材苦楝、楠木翻修裝潢,富里鄉農會則負責維運空間。空間溫暖令人放鬆,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精美農產品,例如:米麵包、梅子、茶包等。

到馥茶堂能吃正餐,也可吃下午茶。粒粒分明的老菜脯炒飯色香味俱全,相當適合米飯愛好者;食量較大的人可以試試野菜鍋,火鍋湯頭是農會自行開發的「元氣湯包」,湯包內的花蓮丹蔘、甜菊,讓湯頭喝起來溫潤又清甜。

國產材裝潢的馥茶堂,給人溫暖又療癒的氛圍。(攝影/林怡均)
粒粒分明的老菜脯炒飯,使用的是優質富里米,咀嚼時齒頰生香。(攝影/林怡均)

野菜鍋、豆腐腦都是當地特色美食

野菜鍋提供龍葵、客家甜菜。張素華表示,鍋中野菜是富里的媽媽們種的,富里家家戶戶都有專屬小菜園,媽媽們的時間、體力恰好能負擔,把菜賣給農會也能賺進零用錢。

不只食材,野菜鍋特製沾醬也讓人驚艷,配方由花蓮區農改場開發,農會以鳳梨、柚子、梅子調製而成,微酸的滋味讓人胃口大開,一口一口地吃富里米飯。

吃完正餐,不妨試試米鬆餅或是豆腐腦,米鬆餅的口感綿密、帶有米香,豆腐腦則由富里種植的有機黃豆製成,與紅豆搭配,舀起一匙,能品嚐到緊實的口感,入喉後格外暖心。

獨特的野菜鍋,元氣滿滿的湯頭以及清爽的沾醬,都讓人胃口大開。(攝影/林怡均)
美味豆腐腦由富里黃豆製成。(攝影/林怡均)

有機梅子、竹筍讓產業復興

富里鄉農會在 2022 年加入「里山倡議」,與大自然共存的種種行動,也讓張素華在 2023 年榮獲「台灣綠色奧斯卡獎」。

張素華透露,農會推廣有機不僅鎖定米,也推展到咖啡、梅子、竹等產業。以梅子為例,富里有許多老梅樹,但因產業沒落而荒廢,農會向農民契作,並要求有機栽培,邀請當地長輩一同來做 Q 梅、脆梅、梅子酒,多元梅子產品也令觀光增色,並讓梅子產業復甦。

竹子也是農會努力振興的產業,張素華表示,富里鄉有 200 多公頃的桂竹林,竹子長得快,沒有疏伐就會越長越密,不利於人、動物利用,農會便請農業師傅疏伐,並鼓勵農民有機栽培,農會保價收購所有桂竹筍。

所有竹筍可用於展售中心二樓的便當,「一下就吃光,甚至不夠賣」。疏伐得到的竹材則做成竹茶杯、竹香水等加工品,並將疏伐後的桂竹林整理成休閒步道。

富里農會重新活化竹產業,並整理竹林,讓來客能夠散心。(攝影/林怡均)

稻草藝術節凝聚富里,大猩猩抱胸,表達保護環境決心

農會展售中心、馥茶堂外,都能看到巨大的動物藝術裝置,這是張素華發起的「稻草藝術季」。她指出,農會展售中心營業額仰賴觀光消費,因此需要特殊地景來吸引消費者,她便邀請藝術家來教農民用稻草做銀背猩猩、鳥、台灣黑熊等動物。

國內雖然沒有銀背猩猩,但銀背猩猩是地域性動物,四肢著地意味著守護,兩手抱胸意味著堅持,以此代表富里保護環境的決心。

對於稻草創作,農民一開始很抗拒,但農會提供實質獎勵,稻穀收割後,本是廢棄物的稻草還能為農民帶來新的收入。

這些巨大的稻草動物,也吸引許多來客,張素華表示,不少遊客戲稱農民為「被種田耽誤的藝術家」。近年來,富里稻米獲獎連連、稻草藝術季備受遊客肯定,農民越來越有自信,並對種稻、自然環境有了責任感與榮譽感,對故鄉更有歸屬感。

富里農民以稻草做成的動物,構成了獨特的地景。(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