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蓮子產業消失!蓮農楊家銘自行育種,大碗公與大粒圓豐產大顆,力抗極端氣候

楊家銘剛務農的時候,是一個「三無農民」,無農田、無經驗、無長輩可請教,唯一有的,是想從農的強烈興趣。後來他投入故鄉的特色─蓮花產業,更前往日本、中國考察,眼見中國投入大量資源研究育種,回台自行展開育種,終於培育出大粒高產的品種,要藉由新品種讓產業更有競爭力,讓白河蓮鄉再次充滿活力。

青農楊家銘返鄉從零開始務農,最後專注於蓮。(攝影/林怡均)

白河=蓮鄉,無毒藕粉打開市場

楊家銘從小就對農業很有興趣,2011 年求學後返鄉,卻完全不得其門而入,好不容易才透過親友租到田,正式拿到務農門票。

楊家銘嘗試過多種作物,直到某一次銷售過程中,客人聽到楊家銘來自台南白河,開口第一句便問「有蓮子、蓮藕、藕粉嗎?」他才恍然大悟:「白河就是最好的招牌」,不必特別介紹就能吸引客人,且國產蓮的競爭較少,評估之後,楊家銘決定專心種蓮。

沒有任何經驗的他,勤跑不同產區,向蓮農前輩拜師,但各地蓮農種植多憑經驗、氣候調整,「每個人、每一年的作法都不一樣」。他越問越覺疑惑,隨著實務經驗累積,楊家銘的技術才慢慢進步。 2013 年國內發生毒澱粉事件,「我的蓮藕粉突然很搶手、熱銷」,才終於打開通路。

蓮藕受國人喜愛,白河蓮鄉印象更是遠近馳名。(攝影/林怡均)

極端氣候衝擊,蓮花不開、病蟲害增加、欠水

農業部統計,2023 年全台蓮的種植面積為 925.84 公頃,台南市以 463 公頃居冠,台南白河是全台最知名的蓮產區,嘉義民雄、桃園觀音栽種面積也有上百公頃,各產區的「蓮情」不同。白河多產蓮子及藕粉,至於入菜用的菜蓮,則多產於桃園及嘉義。

目前蓮產業的各環節都面臨嚴苛挑戰。楊家銘分析,蓮農多種植舊品種,或是從中國引進品種,「但這些品種現在已經不適合」。農民種下蓮後,4 月至 8 月期間,蓮會陸續開花,便有蓮子可以收成。過往蓮每年可開兩到三次花,隨著極端氣候連年高溫,蓮的花期被打亂,只剩一至兩次花,「今年白河慘兮兮」,多數蓮田只剩一期花。

極端氣候也讓栽培變得更困難,楊家銘觀察到,蓮田裡出現不少以往沒遇過的病蟲害,尤其是菌害,但過往蓮田菌害並不普遍,因此沒有可以合法使用的殺菌劑,目前也沒有防治對策的相關研究,讓農民非常困擾。

蓮花開花後,隨著授粉完成會慢慢凋謝,之後長出蓮子。(攝影/林怡均)

缺水讓蓮農只能看天吃飯

而白河地區還面臨供灌困境,雲嘉南一期結束至二期作前,約有一個月沒有灌溉水源,但此時正是蓮生長的關鍵時間,田間若無井水,蓮農便只能看天吃飯。

以今年為例,下雨不集中、烈日造成蓮花日燒乾枯,明明是天災造成農損,卻因非供灌時間,無法申請天然災害救助,數十年來無人協調用水,導致蓮農收益受損、甚至賠本,也讓白河蓮田不斷減少、外移到其他縣市栽培。

缺工使成本增加,蓮鄉缺乏系統性行銷

除栽種問題,蓮的加工、行銷同樣遭遇瓶頸。以蓮子為例,楊家銘解釋,蓮蓬採下後,要先取出蓮子,接著剝殼、脱膜、去芯,才能得到白淨淨、彈珠大小的新鮮蓮子,「 1 小時只能剝 1 斤」。但產地缺工嚴重,成本節節攀升,同時又面臨中國低價蓮子壓制價格,讓農民利潤很薄。

此外,白河雖是知名蓮鄉,但許多來客卻不知「何去何從」。蓮合國白河休閒園區經營人莊珮玫直言,遊客最常問的是「何時、哪裡有花」,即便賞完花,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吃飯、嬉遊。尤其Covid-19 後,國內旅遊減少,缺乏系統性觀光規劃、行銷的白河變得冷清,「生意差很多!」

出國考察找靈感,中國蓮產業、研究讓人震撼

產業面臨的種種難題,也令楊家銘尋找改變的可能。他與妻子先後到日本、中國考察。他分析,日本的蓮產業相當精緻,產出的蓮藕都如精品般完美,但相對付出時間多;另外,日本土地多為自有,較無資金壓力,「台灣很難複製」。

中國的蓮產業規模為全球之首,楊家銘考察發現,中國的蓮田動輒數十、上百甲,管理方式和台灣完全不同,且農村建設不足,中國蓮農雖有最先進的船式挖藕機械,但和台灣一樣多是手工剝蓮,近期已有人開發出剝蓮子設備。

楊家銘也參訪中國的水生植物研究所,他表示,中國的研究員已將所有蓮的基因解析完畢,並用分子標誌輔助選種,針對不同需求,例如:耐旱、花期長、支鏈澱粉含量更高等性狀進行組合、實際種到水池中觀察生長。

楊家銘在中國目睹 3000 多個正在雜交的蓮池,池內有籽蓮、藕蓮、觀賞蓮等不同用途品種,他因此大受震撼。

中國蓮產業規模龐大,台灣處處可見來自中國的蓮子。(攝影/林怡均)

與農改場合作育種,盼重振蓮鄉

回台後,楊家銘決定嘗試自行育種,他直言,台灣作物種類繁多,研究單位的人力、時間、空間有限,「與其乾等,不如自己來」。

楊家銘與台南區農改場合作,他大量搜集蓮的種原,並撥出一部分田地作試驗。試驗區裡有大小不一的水盆,分別進行雜交、各個品種的肥料試驗,楊家銘負責管理試驗田,蒐集到的種種數據則交由台南區農改場分析。

從零開始育種費時費力,為此,楊家銘經常和母親起爭執,母親認為「育種根本不賺錢,讓別人做就好」,但楊家銘表示,「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就沒有人會行動,產業只會原地踏步」。

為了提振產業,楊家銘與台南區農改場合作,進行蓮的育種。(攝影/林怡均)
左為大粒圓、右為傳統長粒仔蓮子。(攝影/林怡均)

育成「大碗公」、「大粒圓」,要以育種重振產業活力

歷經數年努力,楊家銘先後育成「大碗公」、「大粒圓」等品種。他解釋,大碗公的特色是蓮子多,蓮蓬可結出 30 粒以上的蓮子;大粒圓結出蓮子數量較少,約 20 粒,但每粒蓮子較大。

若與現在主流湘蓮比較,湘蓮的蓮子要 350 粒才足一斤,但大粒圓平均 280 粒便可達一斤。大粒圓已試種 2 年,每分地平均產量比湘蓮高出 300 台斤,攤提下來,每台斤蓮子的生產、採後處理成本更低。

儘管育成品種,但楊家銘坦言,目前品種都還不夠完美。以大粒圓為例,雖然蓮子粒大,但地下部的蓮藕很小,因此他仍然在持續改良,甚至也使用觀賞蓮作為材料,最終目標是育成「能產蓮子、蓮藕,花期長」的品種,讓蓮農、白河鄉親能同時賺蓮子、蓮藕、蓮花觀光的錢,重振故鄉的活力。

1

蓮花授粉凋謝會結成蓮子,原本直立的蓮蓬會因重量增加而慢慢垂下,浴室裡的「蓮蓬頭」便是由此得名。

2

蓮花凋謝約 21 至 27 天,蓮蓬中的蓮子會慢慢成熟,顏色也漸漸變深、由綠轉褐,此時便可採收,並依蓮子成熟狀態分類,接著由蓮蓬工以刀、湯匙等取出蓮子。

3

帶殼的蓮子過篩後,接著以小袋子進行分裝,送至不同家戶剝蓮子。其中外殼顏色較深、成熟度較高的蓮子,因剝除難度較高,所以會獨立分裝。

4

剝除蓮子第一道手續為「去殼」,剝工以針或劃痕器,刮開外殼並脫除。

5

剝除蓮子第二道手續為「脱膜」,去殼後的蓮子有一層薄膜,此時用工具輕輕地劃痕,並用手脫除薄膜。

6

剝除蓮子第三道手續為「通心」,白淨淨的蓮子中有一根翠綠、帶有苦味的蓮芯,剝工會從蓮子底部插入工具,將蓮芯慢慢向上頂、直到頂出蓮子為止。

7

以往帶有苦味的蓮芯會成為廢棄物,但近年來,因蓮芯有保健功效,所以蓮農會蒐集起來,整理成新產品。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