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食農實踐者的探索與創新-樹屋香米

文/小農館暨蔬活合作社 圖/樹屋農莊

「將煮好的飯先倒入淺盆鍋子,一邊搧涼再慢慢倒入放涼後的醋汁,待醋飯降溫變溫後,手沾醋汁把適量的醋飯稍為捏球形, 再塞入三角豆皮中, 記得別塞太緊,要有點緊又不會太緊,最後撒上黑芝麻點綴即可上桌。」宜蘭樹屋農莊農友Jamie以70毫升的糙米醋、30公克砂糖以及7公克鹽,煮開後關火待涼製作的的樹屋牌豆皮壽司,是今夏最消暑的主食。

十年前,因為參加宜蘭的水稻班課程,加上當時正想轉換都市繁雜的生活型態,便毫不猶豫地投身土地,現在,Jamie在接手經營小農館暨蔬活合作社位於宜蘭員山的日和3號農場,除了日常農務工作,農場還對外提供食農體驗活動,包括農場導覽、放牧雞介紹與互動,還可以讓參與的人撿雞蛋並製作米鬆餅。

從餐桌回到產地的食農初體驗

Jamie説農場體驗時,參與的大小朋友時常太興奮要接觸雞,但其實雞很害羞,常會被嚇到。接著她大笑的分享:「小朋友總是想像餵雞時被啄到會很痛,但嘗試後才發現根本不痛,只是癢癢的感覺。」設計食農體驗活動的初衷,是希望都會區與非農家家庭能了解農場日常運作,清楚認識食物生產方式,並與產地產生連結,同時也讓大家能實地參與「從餐桌走回產地」的過程。

目前在農場裡除了稻米、雞隻外,也生產蔬果,蔬果按照時令種植與供應,而品種就是依照Jamie日常食用的喜好挑選,「主要供應自己和農場的日常所需,剩餘的才會對外販售,種類常有變化,像今天就是送絲瓜和茄子到台北。」Jamie輕鬆地說著日常的工作。日和3號農場約有20畦,經過這幾年的種植經驗,Jamie已經能夠駕輕就熟地將生產週期雷同的蔬菜湊在一起,讓田間管理更有效率。

高雄147 為宜蘭米注入新風味

說到米,在宜蘭其實原來並無高雄147種苗,是有宜蘭農友到農委會高雄農改場嘗試引進種植後,發現市場接受度很不錯,於是宜蘭才開始有農友種植這個品種。「高雄147是有香味的米,第一次生產後,連我自己都覺得好好吃。」高雄147是台灣米和日本米培育出的新品種,最早是從高雄139育種,但外觀多心腹白賣相差,被稱「醜美人」,而後育種為高雄145口感佳且外觀改善,降低心腹白比例,但香氣不足,直到育種為高雄147時,繼承了高雄145的食味值,同時增加香氣,成為高雄農改場育成的第一個香米品種,既有日本新潟縣越光米的晶亮光澤,米飯黏度適中、口感清爽,煮熟後還散發淡雅芋香,市場接受度高。在此之後,樂在玩土地扮家家酒的Jamie還嘗試種植過其他米種,但因為熟客已經習慣高雄147,便一直以此為主要種植米種。

探索自然循環下的永續可能

雖然在宜蘭內城已經有十年的農務生活,但Jamie仍然自覺非專業的務農人,所以會不定期參加農業研習課程,繼續在農場實踐更多可能性,比如,建立循環式農場經營的概念,就是利用取之自然、 回歸自然的原理,透過生產過程中的營養物質返回土壤,在對環境最低侵擾的程度下使土壤穩定復育;在日和3號農場,Jamie將剔除的稻殼鋪在養雞場裡,以及將雞隻排泄物攪拌熟成後,回收作為土地改良和農地肥料的來源,都是用零耗能形式維持土壤肥力,可以說現在熱議的ESG,是Jamie內化所學的日常行為。

問起何以選擇這十多年的農務生活時,「我應該不會回答是因為熱愛土地之類的話,哈哈。」Jamie輕鬆地笑談:「我想能夠一直堅持到現在,主要是因為個性吧,也可以說是喜歡上這樣的生活節奏。」其實一開始是因為家人患癌,讓Jamie鑽研如何對抗疾病,在過程中她發現每天所吃進去的食物,因為不同種植方式,有不同的營養價值。了解背後的差距後,她便一頭栽了進去,從自然農法的小農,到現在開始推廣食農教育,「守護一小塊土地,是想為現代人及後代子孫保留一塊接觸土地和喘息的空間。」Jamie口吻輕鬆,但每句話背後都埋著厚實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