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黃子明/農田裡的螢火蟲忙做工

圖文/黃子明(影像工作者)

不論在高山或平地,夜晚的菜園裡總能見到許多光點不斷移動閃爍,遠望如螢火蟲在野外群飛。菜農達亞說,當地農民都很感謝這些「螢火蟲」來幫忙,否則種好的菜都沒辦法收成,也無法賣到市場。

其實這些光點都是帶著頭燈正在砍菜的失聯移工,真正的螢火蟲夜間出來活動是為了覓食及找尋配偶,這群菜園裡的「螢火蟲」跨海來台工作卻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為了賺錢寄回家改善家中經濟。

越南籍失聯移工阿良在一處高麗菜園將裝好的菜簍子打包。(攝影/黃子明)

失聯移工超過9萬人,還有觀光探親黑數

台灣缺工問題非一朝一夕。

政府除積極拓展移工來源國,2022 年開始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協助雇主留用資深優良移工轉任中階技術人力;薪資提升之外,得申請永久居留權。與我國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也推出類似政策,儼然一場國際優質勞力的搶人大戰。

根據勞動部統計,2024 年底截止,我國引進移工人數已達 82 萬餘人。移民署同期數據顯示,我國失聯移工人數已經跨過 9 萬人,這還不包括以觀光、探親等各種名目來台非法打工的黑數。

其中,越南籍男性移工高達 42,948 人,女性有 14,836 人,合計 57,784 人,佔所有失聯移工人數 63%,印尼籍移工 28,557 人居次。以移民署編制員額兩千餘人,負責查察失聯移工的專勤隊五百餘人,且面對隱身暗處非法打工的移工,根本就在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爭。

20 名越南籍失聯移工在彰化一處菜園收割芥菜,他們每個人各司其職,展現極高效率。(攝影/黃子明)

因仲介費高昂,逃跑成為必然

移工之所以要冒險逃逸非法打工,除收入比合法管道高,在其母國應徵來台,須繳納高額仲介費是主要因素。

以逃逸人數最多的越南為例,移工每人必須繳交 6,000~7,000 美元,因此多數移工甚且須借貸才能順利來台工作,擔任合法廠工或看護工。扣除健保、仲介費、個人電信、生活、交通等開銷,每月能寄回家的錢相當有限。

為了賺更多錢,逃跑自然成為最大誘因。

越南籍失聯移工清點打包完成的高麗菜簍數量。(攝影/黃子明)
深夜的菜園裡,失聯移工在砍菜中休息看手機。(攝影/黃子明)
越南籍失聯移工在雨霧壟罩的深夜裡,將裝菜的塑膠簍扛上運菜車。(攝影/黃子明)
一群越南籍失聯移工在海拔近2000多公尺高山菜園作業,當時氣溫只有 12 度,由於沒有枯木可燒,移工將紙箱及塑膠菜簍都拿來燒火取暖。(攝影/黃子明)
越南籍失聯移工深夜在一處公墓區或坐或躺,等待上工砍菜。(攝影/黃子明)
越南籍失聯移工搭車抵達工作菜園準備上工。(攝影/黃子明)
失聯移工連夜砍菜直到天空露白。(攝影/黃子明)
移工深夜搭車前往目的地砍菜,其中一人將腳翹在車窗前,車子急駛在蜿蜒的山路上。(攝影/黃子明)

行動百貨車讓移工方便購物

失聯移工廣泛分布於各地農村或農業專區,以及營建工地、工廠等,隱然成為不可或缺的勞力。

農忙時他們現身在田間,休假時,許多鄉下街頭也經常看得到他們騎車來去身影。特定商家成為他們光顧消費的據點,偏遠地區甚至應運而生行動百貨專車,專為失聯移工販售日常生活用品,還可電話預約訂貨,服務周到。

為因應不同國籍移工需要,一部中型百貨車可塞下數百種商品,將坪效管理觀念發揮到極致。一位百貨專車林姓老闆表示,沿著山區近 90 公里路程,哪裡有移工他都知道,所以車子會精準停在方便移工出來購物的位置上。

許多失聯移工居住偏遠地區,外出購物不便也有被逮風險,行動百貨車為不同國籍移工需求提供便利,包括有清真認證的食材,還可電話預約訂貨。(攝影/黃子明)

移工偶有社會衝突,整體犯罪率不高

雖然許多農村居民都有接觸或目睹失聯移工經驗,但移工們在非法仲介安排或自行租屋處,除工作或購物,他們卻很少露臉。

多數時間,他們大多關在房內玩手機,或經由通信軟體與家人聊天,每天就是工作、吃飯、睡覺、玩手機,生活非常單調。畢竟隨便外出,在路上很容易碰到臨檢被逮。

在北部一處部落,移工因喝酒與當地年輕人衝突,結果不久就遭專勤隊查獲,無法繼續打工。當地餐飲店張姓老闆表示,應該是被人挾怨檢舉才會被移民署抓走。

一群越南失聯移工舉辦中秋烤肉趴,不料卻因酒後言語衝突險些大打出手,在旁人勸阻下和平落幕。(攝影/黃子明)

許多媒體未能接觸到失聯移工,但每逢移工發生社會案件,卻很刻板地報導移工是社會治安死角。事實上,根據警政、移民等單位統計,移工犯罪率並沒有比較高。

前勞動部長許銘春在立法院受訪時曾說,移工犯罪率是國人犯罪率一半以下,雖有部分移工逃逸後犯罪,但多數人是填補缺工產業人力缺口。越南移工阿日則說:「我們工作都累得要死,休息都沒時間了,哪有空跑出去犯罪?」

以砍菜的失聯移工為例,在山上採收尖峰期,他們經常每天工作十幾個鐘頭。除了砍菜,還得把每簍 30 公斤左右的高麗菜,一次兩簍共 60 公斤扛上貨車。大型貨車約可堆疊 300 件共 9 公噸,連夜到天亮可能要砍好幾輛貨車的量,工作量非常驚人。

失聯移工在南部地區一處菜園裡採收蔬菜,為因應市場拍賣作業時間,移工通常在凌晨兩、三點就帶著頭燈上工。(攝影/黃子明)
汗流浹背的移工正在等待夥伴們將打包好的菜簍送上貨車,通常移工團隊有一人負責將菜簍堆疊在貨車上,但必須避免菜簍在載運過程中鬆脫或掉落。(攝影/黃子明)
一群失聯移工在南部一處洋蔥田的墳墓前採收洋蔥,田裡埋葬過世祖先是南部農田裡常見景觀。(攝影/黃子明)
3名泰國籍失聯移工在台南與嘉義交界處的芒果園疏果,蕭姓雇主表示,在山區鄉鎮很難找到工人,農忙時只能雇用失聯移工。(攝影/黃子明)
兩名印尼籍失聯移工正在一處竹林整理採集後的竹筍,準備交貨給菜販;他們長期受雇於農民南哥(化名),月薪 3 萬,包吃包住。(攝影/黃子明)
一名女性移工結束上午的蔬菜採收後,騎著電動車離開菜園;對當地環境熟悉後,許多失聯移工多會自行騎乘電動車往來住處及農田間。(攝影/黃子明)
一名泰國籍女性失聯移工在一處菜園採收空心菜,一旁的小狗是移工收養的流浪犬;她與其他四名移工固定幫當地一位農民耕種作物。(攝影/黃子明)
來自泰國的移工阿德在雲林一處菜園噴灑肥料,他來台一年多,只能講簡單的國語。(攝影/黃子明)

資深失聯移工當工頭,洽談工作、租屋修車都可幫

移工來台工作離鄉背井,只能透過手機與親人相見。來台十年多的阿松眼角泛淚說,女兒已經 10 歲,他卻沒有抱過她。這種只有視覺與聽覺,卻沒有觸覺的親情互動,是許多移工生命中的一大遺憾。

盡管無法享受親情之樂,生活也非常單調,但碰到移工國家節慶,他們也會花錢購買各類食材烹煮。來自越南中越地區的阿後,來台已經 10 年,他不僅離開合法打工的工廠,還把他的家族及鄰居共 16 人,全部透過相同模式引介來台非法打工。

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阿後,甚至還為在工廠工作的親友,負責開發假日兼差打工機會,他則從中抽取每人每天 100 元佣金。去年中秋,他大手筆花了近五萬元,購買海鮮、牛、豬、羊肉讓大家大快朵頤。

像阿後這樣的工頭,在各地失聯移工群體中都有類似角色。他們大多來台多年,除了語言能通、環境很熟,與農民或菜販可直接洽談工作,連租屋、購買汽機車、到維修廠修車,甚至哪裡可以買到活雞宰殺,都能搞定。

由來台10年的越南移工阿後帶頭的移工群體,在南部租屋處舉辦中秋節餐會,這一餐總共花了5萬元購買海鮮、牛、羊、豬肉等與酒水。(攝影/黃子明)(吸菸有礙健康)

雲林一位許姓農民指出,資深移工很厲害,他們有人與越南籍配偶合作,由越配出面租地,移工自己種植、出貨,產銷一條龍。不只如此,他們還加價搶租農地,一分地通常從 5,000 元喊到 7,000 元,甚至更高,打亂農地租金價格,已與台灣農民正面對決。

農業移工多數屬臨時聘僱,由非法仲介或工頭居間與農民接洽,隨農作產期在田間移動,按件計酬。有些需要持續性勞力或具備良好耕作經驗或技術的農務,農民也會以月薪加食宿,雇用長工型態的移工。

在中部經營多種作物的南哥(化名),家裡雇用 4 男 1 女印尼移工,分別負責田間農務與家務;其中一對夫妻,還帶著一位在台出生的幼兒。男工每人月薪 3 萬元,家務女工日薪 800 元,供吃供住;因不需生活開銷,移工們對收入和雇主都表示很滿意。

一名越南失聯移工正準備推開大門外出,為避免暴露身分及住處,移工工寮通常大門緊閉。(攝影/黃子明)
晚間 9 點多,一群失聯移工從工寮出發準備前往田間砍菜,因為配合果菜市場拍賣時間,他們通常在夜間開始砍菜作業。(攝影/黃子明)
來自印尼中爪哇的安妮(化名)正在雇主家廚房備餐,她在台灣所生的兒子坐在學步車好奇張望;安妮與先生受雇同一農民,她只負責家務工作,先生則從事農務。(攝影/黃子明)
一群來自中越地區的失聯移工擠在狹窄的房內休息用手機,移工居住的工寮空間通常不大,設施相對簡陋。(攝影/黃子明)
失聯移工阿德中午時段在房內睡覺,由於砍菜作業通常在夜間,白天睡覺成為許多移工的作息模式。(攝影/黃子明)
來自中越的失聯移工阿良躲在蚊帳內玩手機,以避免蒼蠅干擾;由於受農民使用雞糞肥料影響,山上工寮蒼蠅數量驚人。(攝影/黃子明)
移工也有網紅夢,越南籍失聯移工阿輝平時在營建工地擔任板模工,晚上則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他還買書學習如何成為Youtuber。(攝影/黃子明)
失聯移工隨著山區高麗菜產期結束,在非法仲介安排下轉戰平地高麗菜產區,入住破舊的臨時宿舍,用塑膠箱架設床鋪,為避免暴露身分,移工用瓦楞紙板遮蔽窗戶。(攝影/黃子明)
失聯移工不敢隨意外出,頭髮長了就互相剪髮,省錢又方便。(攝影/黃子明)
越南籍失聯移工在中元節當天,按習俗備妥供品在工寮與車內祭拜好兄弟;受中華文化影響,越南許多習俗節日與我們相近,移工來台也不忘隨俗。(攝影/黃子明)

移工已成台灣農業支柱

我國務農人口有逐年下降趨勢,農戶也在縮減;男女佔比約 7:3,農民平均年齡 64 歲,平均耕作面積僅約 0.7 公頃,可說是典型人口老化的小農型態。破碎又狹小的耕地不利大規模機械化耕作,除稻米外,其他農作物大多須仰賴人力耕作。

早期農村常見的換工式微,加上 2019 年開辦的合法農業移工目前僅兩萬人,仍屬杯水車薪,且申請仍有不少門檻,因此非法農業移工成為填補勞力缺口的主力。

85 歲的西螺林姓農民表示,他三個孩子都不願接手種菜工作,只願意幫忙行銷及生產履歷事務,村子裡也沒有年輕人願意下田。他與妻子雖然年事已高,每天還是一早就在菜園裡忙進忙出,許多農務只能冒險找移工來協助,還曾被檢舉,遭專勤隊查獲雇用非法移工,被罰了15 萬。「我們農民種菜要種多久才能賺 15 萬啊?」老農臉上露出無奈的苦笑。

一群來自中越的失聯移工利用假日到海邊烤肉,他們 16 人都是相識的親朋好友。(攝影/黃子明)
一群越南籍失聯移工在高雄一處海濱烤肉後,用手機打燈拍攝團體照留念。(攝影/黃子明)
在台越南移工舉辦婚禮,受邀參加婚宴的移工包括合法移工與非法的失聯移工,在節奏強烈的音樂中盡情跳舞狂歡。(攝影/黃子明)
失聯移工在台灣過農曆新年,除夕夜自己料理年夜菜,在工廠席地而坐盡情暢飲。(攝影/黃子明)(吸菸有礙健康)
失聯移工吃過年夜飯後到附近農田放煙火,大家拿著手機現場轉播給在越南的家人觀看。(攝影/黃子明)

本報導原刊登於伙影社,經作者黃子明及社方授權轉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