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摘野菜,處暑向老鷹問好,公視推《節氣》節目,讓小孩打開六感,體驗節氣

你背得出 24 節氣嗎?有群小孩背不出來,但感受得到!近期公視即將上映兒童節目《節氣/六感實驗室》(以下簡稱《節氣》),以藝術教育結合生態永續,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用六感體驗自然與節氣的變化。

總導演林浩溥表示,大人經常忘記怎麼去感受天氣變化、認識當季蔬果、與自然共處,反而小孩不受制約被激發創作力,是成年人佚失的珍寶。節目到底蘊藏什麼魔力?《上下游》專訪,分享節目背後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以下內容以第一人稱撰述,「王」代表製作人王耿瑜,「林」代表總導演林浩溥。)

王耿瑜(左)跟林浩溥(右)希望《節氣》帶給觀者重新體會大自然變化的迷人之處。(攝影/孫維揚)

Q:「節氣/六感實驗室」是一個什麼樣的節目?

王:我們以六感體驗的藝術教育為經,節氣認知的生態教育為緯,在不同國小進行《節氣》工作坊及拍攝製作節目,透過「秘密基地」的搭建、「節氣餐桌」的實作單元,以及「大自然舞台」的肢體課程、「動畫時光機」操作課程的設計,讓小朋友運用想像力,打開六感去體驗不同節氣。

六感代表「眼耳鼻舌心意」,希望孩童完全打開自己感官與想法。例如「節氣餐桌」,通常會引導小孩使用當季蔬果製作創意料理,跟鼻子嗅聞、舌頭品嚐有關,但活動也會讓他們先到菜園等地方蒐集食材,觀察菜園、採摘過程時,也會用到視覺、觸覺,讓製作料理不只是吃,更是全方位感受蔬果。

特別要說「意」幾乎是結合節目尾聲的「動畫時光機」,小孩在參與完節氣活動後,用各種媒材轉譯成小創作,再由動畫師剪輯成極短動畫,鼓勵小孩不只是接收資訊,也成為介紹節氣的代表,加強他們對大自然的印象與好奇,更是希望觀者能感覺小孩的創作力無限。

(上、下圖)《節氣》節目中的「節氣餐桌」會引領孩童運用當季蔬果製作創意料理,並好好品嚐。(圖片提供/公視)

Q:想做「節氣」為主題有什麼特別原因嗎?

王:我對節氣很有興趣,從小我就會翻閱農民曆看節氣,但一直不知道它背後意義。大概 6 年前,我們一群朋友自籌「節氣餐桌」,每次到不同人家裡,用當季蔬果做飯,最後共享晚餐,過程很費工,但身心獲得很大滿足。像「白露」時有用葉片包裹特別處理的水梨,切開後晶瑩的白肉真的像秋季葉片上發白的露水!

那段經驗彷彿是節目的雛形,因為我感覺到大人也很常五穀不分,也對何時有哪些物產不太在意。加上我後來踏入兒童節目領域,看到近年兒童影像作品像是「讓小孩演戲」,用相同架構、節目走在室內拍攝,小孩都沒有自由探索時散發的光輝,好可惜!才想要把節氣餐桌融入兒童節目,讓他們重新接觸自然。

《節氣》裡的拍攝過程一鏡到底,每個畫面都呈現孩童最直接、真誠的反應。(圖片提供/公視)

Q:與小朋友一起做節目,感覺很歡樂?

王:小孩經常沒有框架,投身在大自然,看到什麼植物、嘗到什麼味道都是未知,一開始我們會擔憂無法掌握,卻又反省「為什麼要侷限小孩?」何不讓他們真誠地反應對大自然的觀察?果然驚喜連連。

林:我都會被小孩製作動畫成果驚艷!原本還會懷疑他們的表現能力,後來他們在引導下用紙張、黏土等媒材,更多善用大自然中搜集的樹枝、葉片,表達春季出現久違陽光,夏天雨水變多、土壤冒出熱氣等,那些被激發的創作力,反而是我們很多成年人佚失的珍寶,我都認為應該留下來。

我認為大家在成長歷程,經常被社會制式的觀點框架,忘記怎麼去感受天氣變化、認識當季蔬果、與自然共處。我覺得這節目的最大受益者,或許是成年的我們。

(上、下圖)孩童在《節氣》錄製時常發揮意外的創意與想法,讓節目團隊驚喜連連。(圖片提供/公視)

Q:《節氣》怎麼找到配合的學校,有過哪些火花?

王:例如在春天「雨水」節氣那一集,我們是找暖暖蛇自學團合作,主要錄製場域就是在關渡自然公園裡,在「鴻雁北」環節,還有跟公園管理處的老師引導,去採摘可食野菜、煮成七草粥。

很感謝當時學校願意讓師生跟我們配合,畢竟這些嘗試前所未有,而且都是要花師生假日時間去錄製。另外學生採摘過程很開心,吃粥的時候卻紛紛「覺得苦,很像牛在吃草」!直接的反應很逗趣。

林:我比較有印象的也包含處暑,我們以「鷹乃祭鳥」為題,到屏東跟霧台國小合作。對都市人來說,老鷹很稀有,但對當地學生而言相當常見、也跟部落文化關係緊密。那次感覺孩童才是我們的教導者,因為拍攝前期我們都遇不到老鷹,但拍攝當下只要學生大喊「老鷹!」天空就會出現老鷹低空盤旋,非常神奇。

《節氣》中強調孩童親自料理蔬果,感受到每個季節不同農產品的滋味。(圖片提供/公視)

Q:《節氣》中有兩隻可愛的動畫,它們是誰呢?

王:在拍攝春季節氣時,我們用真人扮演守護神並引導節目,後來團隊思索用動畫人物更能吸引孩子們眼球,於是在之後的節氣,我們就開始引入動畫,作為節氣的守護神。

林:守護神往往在每一集會遇到危機,背後扣合對應季節的天災,例如夏季節氣,會看到守護神被大水沖走、因太熱融化,希望融入「環境變遷」議題;「小不點」則代表好奇心旺盛的小孩,我們藉此強調小孩其實能幫助自然與大人。

另外提及節目中的「精靈」,想要形塑成守護神身邊的角色,帶孩童多認識節氣。每位精靈都是高手,像「大地精靈」有多次用複合媒材創作遊街的經驗,在芒種「螳螂生」活動中,就跟學生製作大型螳螂,在校內菜園遊行;「香草精靈」則擅長把意想不到的食材創作成料理,例如玉米鬚茶、苦瓜奶凍等,讓學生願意嘗試很多當季蔬果。

我們同時想表達:神明要被人信仰才會存在,大家記得守護神,才不會遺忘節氣描繪自然的意義。

從《節氣》內容截取的畫面,都能感覺到孩童徜徉在自然環境中露出真誠的喜悅。(圖片提供/公視)

Q:節目有沒有遇過意料外困境嗎?

王:很多!例如秋分,我們跟新北坪林國小合作,原本節氣提及「雷始收聲」,代表天氣變乾燥、打雷頻率變低,結果拍攝當天一直打雷、下雨,完全跟節氣意象不符。但小孩習慣潮濕天氣,完全不受影響,繼續協助節目活動擺設茶席,製作團隊也順勢跟他們討論節氣描繪與實際天氣的差異。

林:節氣源自溫帶的中國,內容跟亞熱帶環境的台灣差異大,但若名實不符就覺得無法拍攝,那很多節氣就會找不到素材了。幸好孩童帶動我們跳脫框架,我們把節氣文意僅作參考,例如夏至「鹿角解」的意象,我們也不是找鹿,而是俗稱鹿仔樹的構樹作爲活動主角。

比起按照節氣真實的描述,《節氣》發想內容更強調孩童體驗台灣當下的自然環境與物產。(圖片提供/公視)

老實說,我們讓小孩直接表達意見,勢必有很多意外。在小滿「苦菜秀」時,很多小孩不敢吃苦瓜,最後製作苦瓜奶凍後,依舊很多人說「好苦」不會多吃,但透過自己動手做,他們願意嘗試,已經比很多大人厲害,我認為這是「美好的意外」。

順道一提,那次最後剩下不少苦瓜奶凍,但後來有孩童家長接小孩時試吃,覺得很美味就吃光了!

《節氣》中不乏有帶著小孩運用自然資材創作,發揮創意的動人時刻。(圖片提供/公視)

Q:除了節目之外,《節氣》還會有延伸計劃嗎?

王:我預計會把《節氣》寫成書,讓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家長、老師等可以用圖文出版品帶著小孩閱讀。另外我們在製片過程認識很多環境、生態、農業領域的專家,我會想再跟他們合作,希望創作出屬於我們台灣的「台灣節氣」作品,讓節氣的概念、意象更貼近台灣自然環境與季節遞嬗。

《節氣×六感實驗室》特映會

時間:2025 年 3 月 9 日(星期日)下午 2 時至 4 時(下午 1 時 30 分開放報到)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A Two 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與談來賓:節目製作人王耿瑜、導演林浩溥等

《節氣×六感實驗室》播放平台與時間

公共電視主頻道:3月 14 起,每週五下午 6 時播出。

公視+串流平台:3月 12 起,每週三下午 8 時上架。

小公視頻道:3月 12 起,每週三下午 8 時播出。

小公視 Youtube:3月 12 起,每週三下午 8 時上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